(大连大学,辽宁大连 116600)
人类的历史即将进入5G时代,数字化进程涉及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面对新时代高科技的发展,高等学校的美术理论课程,面对全新的挑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已经明确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到达了一个转折点,我们必须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全国教育界已经掀起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的大讨论。而“混合式教学”,也成了当下,高等学校美术理论教学改革的一把利刃。我们必须针对美术理论教学的特点,以美术专业学生为中心,进行全新的构建。从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估等多方面重构美术理论课程,以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转型,以推动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体系的构建,培养大学生适应新时代的能力。所谓“混合式教学”,不再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混合,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手段充分融入教学当中,即“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的“混合”,进而使得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教师的知识讲授相“混合”,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作为高校的美术理论课程,涉及对中外绘画作品、手工艺术品、中外经典建筑的赏析,传统的教师讲授、看视频等方式都很难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对美术理论产生兴趣,而这种“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将对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产生积极意义。我们需从几个视角,彻底解析“混合式教学”模式之“混合”。
“混合式教学”的这一全新概念的引入,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带来巨大冲击。互联网时代,将一个全新的世界以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在人们面前。高校的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师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来自网络的大量信息,以其超强试听效果,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传统的美术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对于经典绘画、美术作品的赏析多以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互联网展示的大量信息,也使得美术理论教师的教学权威性受到挑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发生转变,由传统教学中的美术理论的“讲授者”、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向与学生共同应对新时代的“同学者”与学生的“引领者”,美术理论课程体系的“设计者”三者的“混合式”角色转换。
1.“同学者”——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对于网络上的国内外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应接不暇;很多软件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对于软件使用的能力,对于很多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在网络上搜集美术理论教学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开阔眼界的过程,筛选优质美术教学资源的过程,正是学生建立批评性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过程。作为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则要适应网络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和学生们一起不断学习、相互探讨、共同交流,在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又同时成为学生的榜样,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将“终生学习”“终生成长”的理念言传身教。
2.“引领者”——作为高校的教师,教学中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不断学习的能力,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都是在学生之上的。这更利于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在与学生一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同学者”,更成为学生的“引领者”。在互联网庞杂的信息资源中,帮助学生辨别信息资源的优劣,寻找适合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开阔眼界,发挥特长方面,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3.“设计者”——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优势,引领学生探索,与此同时,“线上”的资源获取与“线下”授课环节的衔接同样重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又成为美术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设计者”。“线下”教学中组织学生们分享搜集到优质信息,将搜集到的各类美术作品、艺术作品进行分类,对于经典作品的解析进行分类比较等等,这可以在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下,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使学生对于互联网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通过各种信息的比较与筛选,学生们的鉴别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兴趣点会日渐明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全新的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理论教师个人角色的转变,成为美术理论课程重构的前提,也成为教师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新挑战。
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美术理论教师的角色不断转化、混合的同时,对于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1.学习能力——作为高校美术理论教师,都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但是互联网时代,全新科技的涌入,大量信息的冲击,对于教师的学习能力而言,仍然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等方面,教师的优势清晰可见。然而,面对强大的互联网系统,信息的搜集、分类,都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式、博物馆式完全不同,对于软件信息等新科技时代技术信息的了解、掌握,显得至关重要。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会出现大量超出高校美术理论教师视野的信息,会使教师们应接不暇,甚至冲击以往的知识结构。对于这部分信息,高校美术理论教师也需要时间、精力去梳理、去甄别,为高校教师不断构建并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新时代的到来,需要教师们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美术理论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要打通专业壁垒,充分了解互联网信息,学习掌握网络新科技。
2.教学能力——洞见教育的本质,就是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美术理论教育中更是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倡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面对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终于给美术理论教师提供了,实现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可能,同样给高校美术理论教师提出了提升教学能力的挑战。面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内容被冲击,依托于传统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都将重新构建。然而,这个“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没有统一的模式,仅仅是构建了“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优势,改造传统教学”的目标。这就要求高校的美术理论教师要根据自己所在的院校实际情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本进行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如此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前所未有。这就对高校美术理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高校美术理论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要不断提升。
3.个人综合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之下,作为教师被关注更多的是语言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之下,高校美术理论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升更加突出“综合”二字。“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之后,教师们对学生的整体年龄状况、心理特点等情况要有清楚的了解,而且对于学生们的个性特征也要有一定认识。这对于教师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的要求,都达到全新的高度。在“线上”教学中,要善于规划、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要有对学生兴趣点的洞察力;“线下”教学中,由于教学形式多样,要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对于教学的组织,课堂的整体把控能力,都需要在进一步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
互联网时代,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灌输知识为主要目标的理念,要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要将“学堂在线”“中国慕课”等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融入课堂,和学生一起走近“国家级名师”、走近“专业大师”、走近“线上虚拟的博物馆、艺术馆”,引导学生打开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特长。对于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使美术理论课程知识含量增加,不断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对于美术理论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看到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名师的个人学术观点,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精神。
从宏观上看,“混合式”教学活动分为“线上”与“线下”两大部分,但是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还是要经过精心的设计。
1.以单元划分的学习内容的小测试。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除了“同学者”“引领者”“设计者”之外,还担负教学效果监督的责任。“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时间和学习的节奏可以依据学生个人的情况进行,但是学习效果的评估要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有所体现。教师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进行以单元划分的“小测验”。
2.调研报告。通过“线上”学习,学生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但是如何消化这些知识,如何沉淀这些知识,仍需要一定思考,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调研报告,有助于学生针对所学到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观点。
3.阶段性汇报。学生把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自制成小视频或者PPT,定期总结自己的阶段性学习成果。有利于学生重新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结合专业进行小视频、PPT的制作过程中,有对版式处理、色彩处理等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语言表述能力,对于专业问题的思辨能力,个人观点的逻辑输出能力等综合能力。
“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中,还有很多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值得高校美术理论教师去探索,因为没有统一的模式,也给教师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高校美术理论教师要不断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混合式”教学模式这条路上勇敢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