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垚
天津津环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天津300191
建立企业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制度可以对企业的内部突发风险管理体系完善,有利于提升生产的安全性,但是在部分的企业管理中流于形式,存在管理人员思想不重视和环保部门监管力度不足问题,所以新时期需要完善管理机制,这不仅是保证生产效益的需要,还是推进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以下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环境应急预案就是企业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的过程中采取紧急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污染物或者有毒物质进入到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介质而提前制定的预案。该措施首次针对企业环境管理,提出不同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可以为企业以及环保部门开展监管工作提供便利。
对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来说,关键是进行预案的现场处置需要明确现场处置的程序和工作任务,体现了先期处置、自救互救的特征。对于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以及专项预案的组合方式,在《备案管理办法》中提出了指导性要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对建设项目生产和项目完成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起到防范作用。在试生产期间环境预案包括了生产前编制的可以应对突发事件的环境预案,但是存在难以落实到位问题,通过备案管理办法当中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有关规定,明确提出建设项目试生产和正式生产之间的差别,要求建设单位在试生产期间修订环境应急预案,并确保其具有可行性[1]。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并非行政许可以及行政确认行为,对于企业来说备案的目的在于规范编修和履行法定义务。从环保部门的角度讲,通过备案工作能够及时收集信息,进行存档和事后管理。需要备案的企业包括:其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其中不包括污染产生量小以及危害性小的单位,由于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不同于一般排放污染物企业,所以需要特殊强调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其二是可能不正常排放大量有毒害物质的企业,其中主要包括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尾矿库,这三类企业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其三,包括其它需要纳入该范围的企业,并给予了地方环保部门的自主权,避免其它企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突发环境事件[2]。
(一)落实环境保护法要求的需要。在我国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中提出,企事业单位需要根据国家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且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从这一内容中可以发现,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和备案是企业的法定义务,要求细化和规范企业备案行为,明确环保部门监管职责。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在环境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企业是责任主体,环境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要求企业不断完善和修订,确保企业内容合理得到有效使用。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企业未能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应急资源调查,通常对其它企业文件照抄照搬或者由技术服务机构编制,在具体执行方面可行性不足,无法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下去。还有地方环保部门为了确保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将备案赋予行政色彩,反而弱化了企业主体责任。此外,部分环保部门将重点放在应急预案准入环节,对已经备案的预案缺乏指导和使用,存在管理缺失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新时期通过备案管理方法可以起到规范作用[3]。
整体来看,对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预案来说,需要出台有关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管理技术要求,完善企业现有应急管理体系,确保在实际工作中有据可依。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企业应急管理预案人员培训。我国企业要想有效落实突发环境事件的监管工作关键在于确保技术人员素质过硬,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培训和相关预案的编制,确保相关人员深入了解相关内容,进而为后续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在实际环保工作开展中,需要成立专门部门,细化培训内容,以此提升环境监管工作质量。
(二)增强分类管理和监督管理。一方面,需要对企业各组织分类管理,全面了解组织之间的差异性,并且要根据专家规定有关要求编制企业应急管理预案。从监督管理的角度讲,企业必须对环境风险监测监督管理工作重视起来,日常化规范化开展,通过相关宣传和教育措施提升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4]。
(三)明确备案后环保部门监督方法。环保部门监督企业备案,主要通过汇总指导和责任倒查等方法。具体说来:需要汇总整理和建立数据库,以此加强信息收集能力,为预案制定打下基础备案指导。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结合对环保部门的要求采取实地核查档案检查等方式,并根据抽查结果进行重点指导。责任倒查主要是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由环保部门制定备案和管理项目实施情况,并且由备案管理部门公布备案企业名单,要求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信息,在环保部门监督下可以对企业风险环境分级管理。在备案管理办法中指出县级环保部门需要在5个工作日内将大环境风险企业备案文件上交到市级环保单位,重大环境企业风险备案文件上交到省级环保部门。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高度重视,通过一系列监督与管理措施可以提升提示企业的环境保护能力,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其中企业预案备案管理是重要措施之一,今后需要加强企业应急管理预案人员培训,增强分类管理和监督管理,进而打造更加安全的生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