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迪 蔡卓芸通讯作者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611137
中国传统医德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在长期的行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的具有人文关怀和职业精神的强大精神道德,它所包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与普济含灵的仁爱观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充实彰显中国道德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回溯这种力量不仅为了追忆中医人的精神世界,更将汲取这种道德力量的精华,在实践中去践行,在理论中去发展,分析传统医德现代化转化困境及其原因,将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同时,拨开困境,用一种具有智慧性的睿智去发现中国传统医德的光芒,用一种务实的科研精神去将我们的优秀文化发扬,让医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感受到作为中医人的责任。
精准剖析中医药传统医德现代转化困境和挑战的原因,我们发现中国传统医德在现代化转化过程中面临困境,主要来自于行医环境、经济文化背景的转变过程中。首先从医德建立来看,个人医德的建立与提升主要通过师傅授课、理论学习、同行学习、行医实践中形成,行医过程中主要依靠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和师傅的指导,医德的奖赏惩罚趋向于内部,而从民间到顶层设计也缺乏一个统一的硬性行业标准来进行规范。其次,从医德产生的经济文化背景看医德的作用力,建立在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医德道德面对的社会环境更为简单,如果将传统医德的内容直接生搬硬套在现代医德中,部分内容将面临无法解决现有的更为复杂问题现象。最后,从医德的内容看,部分内容操作性不强,无法适应现代行医环境和现实。如面对行医对象是贫困之家及游食僧道衙门差役人等,陈实功提出应当竭其所能慷慨解囊帮助他们获得医疗机会和药物资助、就医期间的基本生存保障。陈实功展现出了仁术仁心,但诸如就医期间给患者免费提供基本的衣食住等保障,对于今天来讲这种道德要求较为理想化,操作性不强。精准剖析这些困境和挑战的原因,重新检视当前中国传统医德现代化转化的对策和策略,从学校、医院、政策制定和社会层面创新谋划和推动实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从学校医德教育层面上,理论工作者应可以将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权利与义务进行融合,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对人的教育是医德教育的关键,对于入学的医学生来讲,医德教育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认知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的首要课程,从教学科研讲可以将中国传统医德教育与思政课堂相结合,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培养。其一自信的重要内涵是文化的自信,医德教育工作者作为人文素养培育者,在树立中医药医德文化自信中有着作用,深入挖掘中医药传统医德资源,将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尤其是教学中,从自身感染到学生层面树立起从内而发的自信感与责任感,从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搭建起中医药医德自信桥梁。其二,医学院校技术的培养与发展依赖于人才培养,而传统医德博大精深,固本培元、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守正祛邪等传统思想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信念、主题了,为医德教育的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其三由学校牵头,可建立医德文化社会实践基地,除了基地、有代表性的社区外,可多联系大型医药企业、医院、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机构,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拓宽视野,进而对学生进行传统医德的培养。
从社会和医院层面看,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传统医德传播媒介和平台。根据官方数据,目前中国已有7.1 亿网民,而近年来,互联网的“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不断凸显。这种影响集中在其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以微博微信为主体的交往载体的发展,名人公知评论员等都在互联网媒体上形成影响力,他们在互联网的言行形成一种公共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融合着网民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其二,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个体时空交流的局限,获得资源的共享机会更多大,便于进行交流学习与问题的咨询。因此,利用互联网平台由医院或者社会机构打造专业医德教育或者是微信公众号平台,形成内容较为轻松丰富,兼具音频、声频、图片资源,可以为广大行医与就医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拉近医患关系距离,并就一些关注的问题进行公开或者非公开讨论。
从政策层面看,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普世价值观和在防治疾病方面体现的独特疗效,受到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此,可以从政策制定上鼓励传统医德的发展,建立传统医德学习与提升机制,比如传统医德践行优秀者给予适当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