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娟娟 马 敏 高红红
山东宜维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 枣庄277800
处理农药残留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而传统农药检测前处理技术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诸如效率低、精确度低等,由此会直接威胁到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为充分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就必须强化利用检测前处理技术,保证处理精确性与效率[1]。
为准确的评价和确保食品安全,就需要提供一个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以此才能够提供一个有效的凭证帮助国家进行公平、公正的贸易交易。为了更好的满足复杂组分中的痕量与超痕量目标物确诊检测需求,可以采用不同设备与方式来检测食品中的各类污染物。关于农药残留检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目标物分析、非目标物分析。其中目标物分析包括农药单体、代谢物或降解产物的分析,主要是指那些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超过规定的限量标准,反之针对那些不具备明确残留定义或没有标准、甚至没有明确的检测对象分析就为非目标物分析。通常检测农药残留主要包括取样、样品制备、样品前处理与检测这四个步骤,而食品成分、农药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如粮谷类食品含有丰富的油脂、蔬菜类食品含有丰富的水分与色素、水果中糖类比较丰富。又如大多数农药极具挥发性,而一些农药的挥发性低;大多数农药的性质主要表现为中性或碱性,但是也有酸性农药。这些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农药残留检测的各个步骤造成间接或直接影响,而这与农药残留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密切相关[2]。
2.1 固相萃取技术 当前,在农药残留分析中这是一种主流技术并获得广泛应用,技术原理就在于利用固体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可以将样品中的目标化合物选择性的吸出来,以此来分离其他物质,在吸出以后为更好的分离、净化化合物还会用到洗脱液。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两种模式,一种就在于吸附剂极性超过洗脱液极性的正相萃取,另一种就在于反相萃取。为有效析出这些微量物质并实现富集目的,就需要联合利用这两种方法,且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污染小、耗时短,适用于检测大多数农产品。
2.2 加速溶剂提取技术 这种技术效率高、污染小,因此备受国际重视,其原理就在于为提高萃取剂萃取时的温度、压力可以利用加温加压的方法来实现,使其明显超过常温常压状态下的萃取效率,以此可以提取出绝大多数物质。同时,在具体使用这种方法时消耗的溶剂尽管不多,但是具有的萃取效率会非常高。
2.3 固相微萃取技术 这项技术多会用到微量注射器、萃取头,在不检验时可以宰微量注射器的针头中来收纳萃取头,检测时将样品瓶中刺入针头,然后将萃取头推出,在样品上方进行萃取,上述工序完成以后需要在注射器中重新放置萃取头。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减少样品用量,且方便、快捷,与其他萃取方法的区别就在于能够独立的完成自主进样且不需要任何萃取剂[3]。
2.4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 这种检验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工作原理就在于按照构成物质的分子形状、大小、不同物理性质来筛选出规格不同的分析,其对于处理脂肪含量、色素水平高的产品具有显著效果。操作步骤:使用溶液淋洗已经放在柱子上的样品溶液;利用凝胶这一分子筛网,在筛选出那些分子量大于农药分子的蜡质、色素、类脂肪物质;对不同分子量的农药进行分别淋洗。这种方法的缺点就在于:不能脱除一些极小的分子而使其留在样品中,或者在分离一些农药大分子时极有可能一同脱去脂肪颗粒,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检测结果,因此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综合判断被检测物的适合程度。
2.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这是一种污染小的样品清洁萃取方法,其萃取剂为超临界流体(无毒、惰性、残留小等),在简化一些复杂的食品成分时可以采用目标分组方法,并分步骤进行提取。还能够有效的萃取中等极性、非极性物质,与其他有机溶剂萃取方法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2.6 微波辅助萃取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萃取技术,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作用原理主要在于利用微波加热的方式更好的提取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且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在确保灵敏度的同时能够实现自动化操作。但是,由于该方面缺乏完善的理论准备、实际操作准备,当前正在研究过程中,相信在今后的农药监测中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技术[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食品安全已经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高度重视,人们除了重视食物的多样化以外,对于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而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工业污染物密切相关,基于此各国出台了各种标准、标准。当前,发达国家具有很高的农药残留技术水平,渐趋系列化、高技术化、快速化与便捷化,我国在这一方面也取得很大进步,不管是硬件配置还是软件制定都获得不断完善,而当前农药残留分析主要就在于定性定量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多会用到色谱仪器和色谱/质谱联用仪器,而国内以气相色谱与液相仪器为主。另外,随着先进检测设备、检测技术的发展,利用色谱技术有助于保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质量,提高器灵敏度与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