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迪 赵春善
北华大学 吉林 吉林 132013
“康养”一词首先由美国医生提出,随后逐步诞生了“森林康养”这一概念。19世纪40年代,德国率先创立首个森林浴基地[3]。此后美、日、韩等其他发达国家逐步发展流行“森林康养”,并先后建立国际水疗和康养协会,现康养文化已初步成型。
虽然在我国森林康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但出台的一系列林业政策促进了森林康养的产业发展。自2016年起,国家林业局印发的《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和《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均明确提出我国将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4],我国森林康养产业正迅猛开展。
康养包含“康复、健康”与“养生、养老”两大方面[5]。森林康养是以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维度全方位进行身心疗养的绿色疗养方法。专业森林康养基地配有专业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通过冥想、禅舞、民俗体验、林间漫步、品味山肴野蔌等方式,开展修身养性、调节机能、改善病症、延缓衰老的森林游憩保健养老活动。
据科学报道,森林中具有对人体有益的“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可对机体保健杀菌;适宜的温湿度与富氧环境能沁人心脾;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消杀大部分细菌,带来温暖舒适的体感;适宜的气压常维持在1500m左右的自然山脉中,有利于血液循环和呼吸循环;静谧的森林隐匿了城市的喧嚣,有利于神经系统的缓解及肌肉组织的放松。气候适宜的山野佳肴,拥有干、湿等多种贮存方法,拥有清热解毒、润肺理气、安神静心等多重功效,在当地饮食文化中享有盛名,可为康养人带来食疗消化系统的改善。
森林康养基地常配有专业康养师为康养人进行顺应自然天气的多天行动安排,行动常通过静与动二者结合疗养身心。
“静”常通过冥想、沐浴、睡眠等方式来进行调节:每日清晨于民宿屋晨起后,选择空间合适的位置,铺瑜伽垫席地而坐,播放由康养师挑选的冥想音乐;在午饭后,康养师常建议康养人沐浴阳光小憩,用身心感受自然;睡前沐浴时,康养师会点燃采摘的香料以助安神调节;在选择睡眠住所时,康养师会选取多重安全清新的体验方式,如木屋,吊床,民宿等方式。
“动”常通过慢跑、禅舞、瑜伽、采摘、烹饪等方式进行调节:康养师常选取促进按摩的多种栈道进行体验,如鹅卵石路,木桥、轮胎等制作的环保栈道。同时栈道的角度也有严格的甄选,如果康养人体能正常,可选择上坡30°至45°的栈道,若康养人体能薄弱,则可选取下坡10°至15°的栈道。这有利于康养人足底穴位按摩、身心体验并激发康养人的好奇心理,从而促进其更有兴趣探索路径、锻炼体能。
3.1 减少老年衰弱的发生 据研究表明,老年人久坐行为、时间与衰弱呈正相关趋势,久坐时间越长,C-反应蛋白浓度与白细胞计数都明显高于正常活动人群。故,老年人减少久坐行为[6],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森林康养通过人与自然的互动,有效提高了康养人行走的兴趣,有效避免了衰弱的发生。
3.2 有效缓解老年慢性病 截至2020年,我国居民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已达16.5%[7]。数据表明,慢性病已严重威胁我国老年居民健康。郝捷认为,某地癌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全国与当地生活环境有很大联系[4]。在老年疾病中,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均受环境因素与饮食因素的影响。森林康养能有效从根源入手,延缓疾病的发生。
3.3 调节老年人身体机能 研究显示,三组身体机能相近的老年人,分成城镇组、森林组和康养组。经过同等时间的对比研究,发现城镇组老年人的呼吸及心率平均值略大于森林组,森林组老年人的呼吸及心率平均值值略大于康养组[8]。由此可大体表明,相对普通森林疗养,科学的森林康养更有效促进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正常恢复。
3.4 促进中医预防的普及 中医所倡导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防病治病理念至今受用[9]。中医疗法繁多且成熟,通过艾灸、刮痧、食疗等多种特色疗法进行机体慢性病的预防。森林康养与中医疗法二者源于自然,相得益彰,是得天独厚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