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英姿
上海市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 上海 200065
1.教育现代化,跨世纪的发展追求与创新。1983年,邓小平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成为具有全面性、长期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进入21世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动员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总之,教育现代化是国家与政府基于历史基础的、跨世纪的、当代及未来的、宏伟的教育发展战略。
2.教育现代化,更强更快的发展目标与革新。上海是中国当代乃至未来科技创新、经济、金融、贸易、教育、文化、航运的一流城市、中心城市、超大城市。2019年3月21日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以下简称《2035》),高度体现了一座世界一线城市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中进程中的责任、担当与使命——“加快推进上海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未来发展”。
3.教育现代化,对本质的思考与重新定义。在上海全民中有这样一个特殊学生群体—残疾人。上海残疾类别共分为七类: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及多重残疾。据统计,2016、2017、2018年度上海市残疾人总数分别占全市户籍人数3.21%、3.52%、3.76%。从狭义的角度,特殊教育是残疾人教育,是对生理或心理有缺陷者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从广义的角度,特殊教育是指对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这些差异可以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语言等方面(包括资优儿童)。特殊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搜索《2035》全文,“每一位学习者”或“每一个学生”在文中出现了约5次,“全民”或“每一位市民”出现了约13次。因而,《2035》用“教育”这一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将上海人民中的每一个人包含在内,不分性别、年龄、民族、信仰、天资、职业、成就、地位、贫富以及是否“特殊”。因而,上海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包容与全纳、公平与优质、开放与共享的卓越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其根本属性是为学习者的现代化发展提供高品质的、卓越的支持与服务。《2035》提出了发展战略与目标的诸多关键词,其中最具核心性、发展性与创新性的关键词是——泛在可选。
1.泛在可选——特殊教育现代化的人道性。人道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特别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维护人的尊严及权利、重视人的幸福,倡导自由、平等和博爱。教育现代化的人道性既是世界观和历史观,也是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受教育并在学习中不断发展自我,是人的基本生存与生活状态和诉求,是幸福的来源和保障。泛在,使得教育之于阳光、空气和水般,成为每一位特殊学生的生命之源。可选,使得教育之于自由、平等和博爱般,捍卫每一位特殊学生掌控自己生命发展进程、实现自我价值的自主权。
2.泛在可选——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多样性。教育现代化高度支持每一位学习者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特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很大,因而教育现代化必须实现教育本身的多样性。泛在,跨界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教学形态、教育供给结构之于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开放性、精细化与融合性。可选,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及供给之于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可获得性、适配性与动态性。
3.泛在可选——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终身性。纵观历史,上海率先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而《2035》更是将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作为上海教育的重要核心,向每一位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优质资源及服务,构建纵向与横向多元连接的终身学习“无障碍新干线”,实现人与城市的共同卓越发展。泛在,优质教育服务伴随和流动在每一位特殊学生生命时间的始终和生活的全域场。可选,优质教育服务赋予每一位特殊学生的自主性、可定制性。
《2035》描绘了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宏伟战略图景。我们必须努力开拓创新,以新视界思考和探索科学的、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用革新的力量解决根本问题、打破瓶颈问题、消除发展障碍。
1.去教育的“普通”与“特殊”——特殊教育泛在可选的新思源。近年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和教育研究的新发现重塑了我们对于学习者的理解。学习对于个体来说就像指纹或DNA一样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脑以及不同个体间的学习是高度多样化且是分布式的。“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异和“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样突出。学生的个体间差异是一种常态,而非一种例外。因而,特殊学生并不“特殊”,普通学生也并不“普通”。特殊教育接纳和珍视人类的多样性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是以学生多样性为标志的。《2035》明确提出:教育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按照个性特长与潜能成长发展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权利……。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并不“特殊”,普通教育也并不“普通”。去教育的“普通”与“特殊”,是一场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对话,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教育思想与理念的现代化革新是教育现代化创新发展的根基、先导与源动力。
2.健全教育法制赋权教育法治——特殊教育泛在可选的刚性保障。“努力开创卓越全球城市教育治理新局面”是实现《2035》教育战略与任务的重要路径。“法性”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属性与评价标杆,唯有在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健全完善的教育法制的框架体系内,教育治理才能有善法可治、依善法而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特殊教育立法经历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特殊教育法律很少,只有唯一一部即《残疾人教育条例》。因而,要带着当务之急的紧迫感紧紧围绕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之终极目标,创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层级化并与教育现代化发展之需俱进的特殊教育法制体系,继而最终向特殊教育法治的高度嬗变。让每一位特殊学生,在教育法制的框架下、在教育法治的庇佑下实现教育自由和人生自由。
3.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赋新资源——特殊教育泛在可选的供给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与进步,教育资源是一个理念纷繁演进、内涵衍化创生、涉面宽泛精深、形态多元动态、结构庞杂交错的客观世界。教育资源现代化之于教育现代化,犹如水之于鱼、泥土之于根。因而,赋新特殊教育资源是转换和变革特殊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式的核心关键与新动能。
(1)标准化建设赋新人力资源——创生特殊教育师资现代性。教师资源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人力资源。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这样一种具有双重性的、对立统一的身份与角色,使得促进教师的现代化发展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与根本要义。首先,需要在对特殊教育教师概念新思考和再定义的基础上研制和出台专业标准。再次,需要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标准化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第三,需要开展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执行情况的科学研究。
(2)科技化建设赋新课堂教学——创生特殊教育教学现代性。特殊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特殊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脑科学、认知神经学、社会学等,因而特殊教育具有与各领域学科共同现代化发展、与社会共同变革的先天“基因”。在此,我们要借助科技历史变革的深厚积淀以及新变革的再生力量深化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经典的特殊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再研究、再阐明、再迭代。对特殊学生身心发展的机理、机制和认知规律有基于经过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实证的新认识、新发现、新运用。其次,要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创生和输出特殊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论。为努力探索和构建历史性与现代性融通、本土性与世界性并蓄的特殊教育话语体系贡献上海智慧。第三,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构建特殊教育课程教学新形态。《2035》明确提出要“推进智慧学校”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予了我们定制满足特殊学生个体需要的支持性学习环境的可能,从而使得多样学习者的学习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数字化、多媒体优势,为特殊学生提供符合其学习方式、认知规律的丰富多态、泛在可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学习反馈等信息技术精准和深度分析与评价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学情,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要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于对特殊学生以及特殊教育教师智能活动规律的研究,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教与学”的深层次革新。
(3)供给侧改革赋新教育资源——创生特殊教育课程资源现代性。《2035》战略目标的基本思路之一是,推进教育供给结构与方式创新,发挥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多元主体教育供给体系更具活力。公平性、充足性、高品质、个性化、可获得性、终身性是教育现代化赋予特殊教育资源配置与供给的检验标准。因而,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实践特殊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革新。一方面提高特殊教育资源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全市特殊教育资源科学大调研,通过数据统计、质性分析对资源的数量、结构、品质、配置、供给等作出分析、判断和预测。以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共享发展理论为基础,聚合上海的各种创业资源,让教育主体在短期内迅速成长壮大。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杠杆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来配置和供给特殊教育资源。为特殊学生提供优质高效、丰富多元、自由可选以及最大限度的教育服务,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资源供给的满意度。另外,要创建系统化、层级化的职能机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对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资源中心成为特殊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的智囊。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资源中心是联结教育、医疗、残联等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家长的桥梁。秉持“公平与效率”并举的原则为每一位特殊学生提供泛在其生命始终和生活全域场的,优质公平、丰富多样、自由可选的特殊教育资源配置与供给。
在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进程中,上海必须首先成为学习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和人才强市。而这一切的标志性发展和监测目标是:教育的全纳与公平、优质与共享、开放与可选,给全体市民带来满满的教育获得感,让每一位学习者终身学习、体面发展和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