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新津分院 四川 新津 611430
广义上的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包括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三大板块,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闭环,而信息的利用也不是终点,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汲取教训,反过来又促进了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形成了一个长效持久的良性循环。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的收集是开展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强化安全信息的收集力度和准确性,收集到足够准确的信息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1]。首先,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信息报告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该制度应明确每一个层级、部门、工作领域的信息报告负责人,同时向所有从业人员明确信息报告的要求、流程和方法,并根据安全信息的不同类型、紧急程度等,设置相应的信息报告绿色通道,以确保及时、准确的收集信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控制风险,防止不安全事件发生。其次,应当解决目前在信息报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安全信息自愿报告系统中,可以在坚持自愿性、保密性和非处罚性的基本原则之上,以提高报告者的积极性和加强信息报告的及时性为目的,设置对信息报告者的激励措施,和对违规者的惩罚措施。激励措施可以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设置5种不同形式的奖励以提升民航从业人员参与自愿报告的积极性,避免因为人为原因导致信息报告迟滞或报告内容不全面,进而带来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惩罚措施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报告者、举报者或信息管理人员的原因导致有关信息泄露或因迟报、漏报等行为酿成严重后果等问题。只有让信息报告者或举报者无后顾之忧,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报告、举报制度的作用。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分析是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筛选等工作,是为信息利用做好准备的必要环节和重要工作。要提高民航安全信息分析水平,首先,应当建立专门的安全信息分析机构或部门,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分析相关工作。比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对安全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先对收集到的信息按照实际运行需要设置关键字,抓取关键信息并筛选出无效信息、错误信息等,提高数据库中信息精确度,然后按照民用航空器类型、飞行员飞行执照等级、飞行路线、天气状况、维修工作项目等进行分类,并根据工作情况设定常规信息管理的优先级和信息分析机制,以及偶发性或异常事件的特殊分析机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符合每个部门实际运行情况的最优安全措施和风险防控措施。
民航安全信息的实际利用与信息分析紧密衔接,是运用信息分析的结果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通过信息的利用来促进安全信息管理的整体水平,让民航安全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环节[2]。
首先,要提高利用效率,就应当打破各民航单位之间的信息壁垒,重视安全信息在企业内外的交流、共享,树立安全信息的交流共享理念,抛弃“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将一个个信息孤岛连接起来,转变为互利共赢的局面。比如企业之间,可以在签订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共同建立安全信息交流共享平台,所有参与方都可以使用唯一账号登录平台浏览最新收集到的安全信息,并根据自身的运行情况进行补充或风险预警。最大化发挥信息的整合利用价值,避免因信息获取滞后而带来安全隐患或发生不安全事件。
其次,在安全信息的具体利用方式上,可根据自身需要的不同来具体选择,在此列举一些常见形式:第一,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功能,根据安全信息分类和分析结果,定期向对口的各个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发送每日、每周、月度、季度等不同周期的安全信息报告,报告形式可以结合近期的热点安全问题,安全管理工作的痛点,频繁发生的无后果事件等具体内容,起到对有关部门及从业人员的提醒、预警。第二,依托大数据建立线上安全信息学院或学习专题,方便每个民航从业人员凭借唯一绑定的账号从数据库中不断学习,让每一名从业人员清楚地了解到自身工作中的安全风险,提升其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实现安全管理和信息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第三,从飞行、机务、管制等不同的工作领域选拔经验丰富的人员成立安全专题研讨小组,利用安全信息的分析结果对已经发生的安全隐患或不安全事件进行复盘,并对将来可能出现的隐患或问题进行风险预测,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第四,对安全信息中反映出的各方面不足提出需求,如技术需求、系统需求、人力资源需求等,为管理层和决策层提供信息支撑,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工作要求,并将各项要求具体落实,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技术、能力、资源等方面的水平。
加强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和利用是确保民航安全的重中之重。必须将各个环节之间的工作都做到位,做充分并高效完成,将信息的价值挖掘和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规范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控制风险,防止不安全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