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甘肃省团校 甘肃 兰州 730030
现阶段,我国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各个阶段教育领域中学生的来源十分复杂,质量业参差不齐,对于学生的教育,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问题与不足。在我国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曾明确地指出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转变课程教学体系,充分保障思政教育能够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培育出现代化高素质的人才。
1.1 难以深刻的认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思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其自身属于一种交叉性的学科,思政教育心理学的根本依据就是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进而保障将更加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知道提供给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心理现象以及心理问题。思政教育心理学涉及的领域相对广泛,但是与心理学体系的庞大复杂相比还稍显不足,这一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十分明显地体现,首先体现在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不够深刻;其次体现在对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研究十分片面。
1.2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教师作为学校开展思政教育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着教师的身份,同时还有引导者的责任[1]。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在开展实际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通常简单地将教师定义为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工作地教师,一些班主任以及辅导员逐渐成为了学生的“保姆”,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传达学校颁布的任务与制度等成为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其次,很多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地教师大多都是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部分组成,虽然其拥有大量的专业教学经验,但是对于心理学方面专业知识的涉猎十分匮乏,难以将心理学方法与新时代思政教育方式进行充分的融合。
2.1 充分发挥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双向合力 学校应当将导师责任制当做基础,与心理学中的情感要素进行结合,将教师在教学、生活等多方面的情感关怀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2]。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一个好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保障学生的学习以及认知发展得到有效地帮助,而一个好的情感体验则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形成。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不仅仅只停留在片面口头关怀上,更应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情感以及情绪的变化进行高度关注,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真正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心境提供充分地保障。在学生的严重,教师是他们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的榜样,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知识教学中,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学生求学路上引路人的作用。其次,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往往都具有干部以及教师的双重身份,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高度地重视,将辅导员、班主任与教师的双向合力充分地发挥出来,积极协调学科教师与班主任、辅导员教师两支队伍的交流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提供充分地帮助,真正为现代化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2.2 促进思想交流与思想教育的统一 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这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交互的关系,在实践落实的过程中既不能单一的持教育者单一主体性观点更不能持受教育者单一主体性的观点,应当站在二次对立的思维中来客观地看待教育中主观与客观两者的关系[3]。现阶段,在针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学工作者往往都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进而形成一种单相接受与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未来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打破这种传统教学理念的限制,真正带着问题意识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困惑进行深入地分析,高度结合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进而打造一种“你来我往”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报以高度重视,采用调查研究以及对话交流的放肆保障对学生思想状况的掌握情况得到提升,促使针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率以及质量得以不断地提升。
2.3 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心理学,对心理学知识进行普及 一方面,政治教育者要切实掌握心理学知识,分析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将心理学方法切实运用到教学过程中[4]。另一方面,在研究生群体中广泛普及心理学常识,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在课程教育体系中增设心理学必修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教育奠定平台基础,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将思想政治课程融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尽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认知进行影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在专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