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黔江区城南街道青坪社区,距离城区6千米,是黔江区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方式,将全区29个乡镇(街道)缺乏基本生产发展条件和脱贫困难的413户1531名贫困群众进行整体搬迁入住,是重庆市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分A区、B区,共占用国有土地面积58.5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其中安置房28栋(A区11栋、B区17栋)3.7万平方米,地下车库和临街门面2.3万平方米。
针对搬迁群众身处陌生环境迷茫彷徨、无所适从的困境,黔江区城南街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三建”为牵引,以“三治”为依托,以“三服务”为根本,推动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当地“生活圈”“朋友圈”,“陌生人”变“熟悉人”,“农村人”变“城里人”,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提供了可参照、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坚持基建、党建、群建“三建并进”,让搬迁群众放心安心舒心。一是基建优化让搬迁群众放心入住。坚持“四优化四满意”,即:优化选址让群众对位置满意,充分考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等因素,将安置点确定在紧靠工业园区、便于就近务工,社区较为成熟、便于融合融入,离黔江城区6千米的李家溪;优化施工让群众对质量满意,由区农投公司统规统建,会同监理、设计、地勘等参建单位会验会审,邀请搬迁群众代表前往工地察看施工各个环节,确保28栋安置房质量经得起检验;优化配套让群众对环境满意,高质量建设景观绿化、道路、给排水、供电等设施设备,统筹建好教育、医疗、文化、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启动“稳心菜园子”计划,以每年每块地100元低价出租,确保每户拥有1分菜地,满足搬迁群众土地情节;优化价格让群众对购房满意,搬迁群众只需每人自筹购房资金2000元,最高每户不超过1万元,所差资金通过地票和搬迁政策资金解决,确保搬迁群众不负债。二是党建引领,让搬迁群众齐心入住。乔迁之初正逢新冠疫情不期而至,搬迁群众中的27名党员火线成立恩泽苑党支部,配齐配强班子成员,搬迁党员有了“新家”“阵地”,搬迁群众有了“主心骨”“领路人”,党员带头、干群齐心,定户、定人、定责,打赢打好“战疫、战贫、战灾”三场战斗,带动搬迁群众共建新家园、共治新社区、共享新生活,形成“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全员参与”新格局。三是群建网格,让搬迁群众舒心乐住。以搬迁群众所住区域的恩泽苑A、B区为地域单位,分别增设1个居民小组,28栋安置房各配备1名德高望重、热心公益、为人正派的楼栋长,作为搬迁群众的“代言人”,构建起“社区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负其责”的社区治理格局。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推动社区和谐有序、充满活力。一是自治上“共建共享”。争取市级项目资金25万元、本级财政补助资金55万元,落实240平方米房屋,用于建设李家溪安置点社区管理服务站,内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社会工作站、民情恳谈室、心理服务室(和气小屋)等功能板块,打造搬迁群众自治的平台和阵地,用好用活区民政局、区团委引进的2个社工项目,实行“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等制度,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一道商议成立居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构建起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框架。持续打造“五乐”社区,组建坝坝舞队4支约100人,选派1名工作人员专门组织跳舞、唱歌等文化娱乐活动,引导搬迁群众和原住民“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二是法治上“定纷止争”。由搬迁群众民主推荐9名乡贤能人组成“肯帮忙”“和事佬”志愿服务组织,凭借“地熟、人熟、事熟”优势,坚持“用百姓的办法,解决百姓的事情”,集中妥善处理民事矛盾纠纷21起,切实维护邻里和睦、社区稳定。主动对接协调区公安局,设置规范化警务室,选派2名民警和2名辅警进驻开展警务服务,为1531名“新市民”办理了居住登记,纳入当地居民管理,让搬迁群众吃下了“定心丸”。邀请区司法局、区法院等部门进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禁毒禁赌会全力配合,通过图片展示、现场答疑、法律讲解等多种方式,向搬迁群众宣传《民法典》《禁毒法》等法律法规,提升了搬迁群众法治观念、法律素养。三是德治上“春风化雨”。制定了朗朗上口、易于传颂的《居民公约》,为搬迁群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提供遵循。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把搬迁群众中“最美家庭”“最美个人”等挖掘出来、宣传开来,用身边事激励、感染身边人,引导搬迁群众“用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用好宣传栏、文化墙、显示屏等宣传载体,展示接地气、入人心的公益家规、家训、家风标语,广泛宣传时代楷模、凡人善举,张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淡化群众离乡愁绪,以润物无声方式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统筹解决好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民生问题。一是帮扶服务排解民生之忧。坚持“摘帽不摘帮扶”,在原有413名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帮扶干部结对基础上,抽调街道干部和城南小学、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辖区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尽锐出战,每人联系1~3户搬迁群众,每月联系走访2次以上,实现“2+1”“铁三角”帮扶。引进隆升明生物科技、天天牛服饰,就近为搬迁群众提供80多个就业岗位,并对学习培训期间员工兑现每月1800元保底工资;适时开发保洁、保安等52个公益性岗位,兜底解决劳动年龄段搬迁群众就业问题。二是生活服务解决民生之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实现城市自来水、居民用电、收视信号和天然气安装入户全配套,公交车每半小时1个班次,便于搬迁群众进城务工、购物、出售农产品。成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物业管理费每月每平方米0.6元,由区财政补贴0.28元,搬迁群众自行负担0.32元。争取到安置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25万元,专项用于购买垃圾箱等必要的环卫设施设备。协调殡仪馆专门落实2个吊唁厅,由群众自主办理丧事,殡仪馆只收取基本费用,切实减轻搬迁群众负担。三是公共服务筑牢民生之本。参照乡镇卫生院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群众就医更加便捷、高效。青杠小学由8个班扩建为24个班,新建一所公办幼儿园,引进社会力量开办1所幼儿园,最大限度满足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建成社区公共图书室1个、搭建百姓大舞台1个,安装社区应急广播6组、体育健身设施18套,支持青坪社区建成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建成科普馆和电子阅览室各1个,搬迁群众生活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