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振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消化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ESD)是通过使用各种电刀对黏膜下超过2 cm的病灶进行剥离治疗的手术方法,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应用较多[1]。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能够准确进行病理诊断,确定分期,还可以将较大的病灶切除,达到治疗的目的[2]。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3]。本研究选取80例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研究分别使用ESD治疗与传统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聊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0例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 (65.32±1.52)岁;其中有13例患者的病灶在胃体中,有17例患者的病灶在胃窦中,有5例患者病灶在胃底,有5例患者的病灶在十二指肠降部。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 (66.88±1.71)岁;其中有18例患者的病灶在胃体中,有11例患者的病灶在胃窦中,有6例患者病灶在胃底,有5例患者的病灶在十二指肠降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聊城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选取患者均确诊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②在诊断中对患者使用超声内镜检查,CT检测,电子胃镜检查,病理检测等。排除标准:①合并呼吸衰竭或者心功能不全者;②消化道过于狭窄,内镜无法通过者;③经过内镜检查确定为食管癌、十二指肠癌、息肉、胃癌等患者;④经过内镜检测确定为胃底静脉曲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5]。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治疗,在手术中使用微探头的超声内镜,设定为20 MHz频率。让患者服用消泡剂,通过胃镜观察病灶位置,将腔内空气吸收掉,放入300 mL的脱气水,浸没病灶处于水中,之后使用肾上腺生理盐水,促使病灶处于充分突起的状态,再使用高频电凝进行切除,取出病灶,将切口缝合。试验组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在手术中使用电子胃镜 (Olympus公司,GIFQ260J),圈套器,APC300氩离子凝固器,注射器,热活检钳等器械。① 在手术前,对患者实行超声内镜检查,对病灶的深度及起源进行观察,还需要肿瘤标志物,心电图,胸部或者上腹部的CT,血常规,肝肾功能的检测等。②使用色素或者染色法内镜检测病灶,从而确定病灶的性质、边界及大小的情况。③在实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中,需要先对病灶表面进行检测,在病灶周围0.5 cm的位置上使用氩气刀探头做标记,沿着标记将病灶的外侧黏膜切开,在病灶下方将黏膜的下层剥离,在剥离过程中需要在黏膜下实行多次注射,分离肌层及病变的黏膜,将切除的病灶放入甲醛液中实行固定,并进行病理检查,确定疾病的性质,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1.3 观察标准 ①观察两组的平均病变长径、手术后出血率、平均手术时间、以及手术后穿孔率。②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手术成功,并且在康复期间没有发生并发症,在手术后1年内没有复发;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成功,在康复期间偶尔出现并发症,对身体损伤较小,在手术后半年内没有出现复发;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手术成功,但是康复期间并发症较多,在手术后半年内出现复发。③手术后2、6个月的创面愈合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是通过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方面进行评估,每一项满分为100分,总生活质量评分为每项评分的平均值,满分为100分,其中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创面愈合评分中评分范围为0~2分,其中0分表示表皮结构完全破坏,真皮及表皮邻接和微水疱<25%,无定型的真皮胶原束,皮肤结构被破坏,表皮再生<25%,粒细胞浸润<16。1分表示表皮结构部分坏死,真皮及表皮邻接和微水疱在25%~75%,胶原束紊乱,真皮附着,没有水疱,水肿,表皮再生在25%~75%,粒细胞浸润在6~15。2分表示表皮结构正常,真皮及表皮邻接正常,胶原束及皮肤结构正常,表皮再生>75%,粒细胞浸润<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使用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平均病变长径、手术后出血率、平均手术时间及手术后穿孔情况比较 试验组的手术后出血率、平均手术时间及手术后穿孔比对照组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平均病变长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病变长径,手术后出血率,平均手术时间及手术后穿孔情况 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相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后2、6个月的创面愈合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后2、6个月的创面愈合评分相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后2、6个月的创面愈合评分情况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后2、6个月的创面愈合评分情况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手术后2个月 手术后6个月试验组 40 1.26±0.05 1.98±0.07对照组 40 0.99±0.06 1.25±0.08 t值 5.628 7.852 P值 <0.05 <0.05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功能、总生活质 量 分 别 为(81.35±1.29)分、(80.36±1.52)分、(81.66±1.63)分、(80.77±1.65)分、(81.17±1.65)分;试验组中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 功 能、总 生 活 质 量 分 别 为(91.66±1.55)分、(90.60±1.75)分、(91.77±1.88)分、(92.53±1.71)分、(92.28±1.61)分,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上消化道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在治疗中传统手术方法为内镜黏膜切除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但是在手术后无法得到完整的病理标本,并且具有较高 的复发率。比如,患者的病灶组织在幽门、胃体的大弯侧、胃底部、胃体的小弯侧这样的地方,手术难度会增加,很难彻底将病灶组织清除[4-5]。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对患者身体损伤较少,属于微创手术[6-7]。手术中切除病灶组织比较完整,不仅有利于观察,还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残留。另外,溃疡性的病灶也可以切除。在手术后可以得到完整的标本,能够降低病灶的残留率以及疾病的复发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手术后身体恢复较快。在手术中能够对患者的多个部位进行治疗,另外患者也可以多次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在手术中可以一次性将较大范围的病灶切除,避免在手术后留下病灶残留,降低复发率。在手术治疗中花费时间较长,容易发生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前,需要通过检查确定病灶位置,让医生,护理人员以及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加强与患者沟通,避免造成医疗纠纷。
在本研究中,使用ESD治疗的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出血率较低 ,平均手术时间较短以及手术后穿孔率较低 ,导致手术后治疗效果较好 ,创面愈合评分较高,表示手术后患者的身体恢复较快,总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率较高。试验组的平均病变长径没有较大差别,表示两组患者疾病差异较小,具有可比性。伍沁芳[8]研究中发现,使用ESD治疗中手术成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平均手术时间为(65.85±15.41)min,与本文中的结果相似。
综上,在上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中使用ESD治疗,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手术后出血率、穿孔率,减少手术时间,可促进患者创面愈合,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