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现海 孔令剑 孙思勤
(1.邹城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山东济宁 273500;2.邹城市千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声科,山东济宁 273500)
食管癌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多发于中老年患者,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和预后都有着重要作用。传统开胸手术有着一定疗效,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然而手术创伤面积大,手术出血量多,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胸腔镜可以在不开胸的情况下为医生提供较好的术野,减少对患者的手术伤害,因此,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胸内吻合术联合治疗被逐渐应用到食管癌的治疗中[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邹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5例食管癌患者,分析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的应用对患者的影响,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邹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到2020年1月收治的45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以不同手术方法将45例患者分为对照组 (22例)与观察组 (23例)。对照组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7~75岁,平均年龄(49.41±10.87)岁;病变位置:胸上段6例,胸中段15例,胸下段1例;其病理分期:Ⅰ期6例,Ⅱ期10例,Ⅲ期6例。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7.85±11.71)岁;病变位置:胸上段5例,胸中段12例和胸下段6例;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5例,Ⅱ期12例,Ⅲ期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食管癌的诊断标准并临床确诊[2];②符合行本研究手术的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肿瘤者;②患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③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食管癌根治术。常规开胸,于右胸第4或第5肋间前外侧选择切口位置,检查患者有无胸腔粘连和淋巴转移的情况,游离食管,切除患者肿瘤并进行淋巴结清扫,针对食管-胃端侧实施机械吻合,并利用管状吻合器闭合管状胃残端,采用间断加缝的方式将管状胃固定,留置引流管,关胸。观察组采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联合胸内吻合术治疗。胸腔镜下游离食管,并将食管切断,切除肿瘤,使用牵引线通过食管裂孔将管状胃从主操作孔拖出,在患者体外放入吻合器主杆,并选择吻合点做好固定。将吻合器主杆通过主操作孔置入患者胸腔,吻合食管胃侧。吻合完成后切除闭合管状胃残端,使用丝线加缝,同时包埋,悬吊固定数针,该操作于管状胃中的食管床纵隔胸膜及胸顶处进行,留置引流管并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手术中的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并进行对比。②利用流式细胞仪 (德国Partec,型号:CyFlow Cube6),对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指标。③观察术后两组患者肺部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④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出血、吻合口瘘、肺感染、乳糜胸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表示为 (),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
住院时间(d)观察组 23 194.31±31.29 690.73±74.39 12.42±2.89对照组 22 260.74±32.18 911.64±86.15 19.56±3.92 t值 7.021 9.219 6.976 P值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术后胸腔引流量(mL)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在手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手术之后,两组患者的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者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g/L)
表2 两组者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g/L)
注:与术前比较,*P<0.05。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IL-10:白细胞介素-10,TNF-α:肿瘤坏死因子。
IL-6 IL-8 IL-10 TNF-α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23 1.52±0.87 2.42±0.75* 1.37±0.74 2.10±0.39* 0.41±0.10 0.66±0.42* 0.91±0.43 1.24±0.36*对照组 22 1.56±0.84 3.05±1.21* 1.41±0.71 2.42±0.61* 0.42±0.19 0.94±0.46* 0.92±0.41 1.89±0.49*t值 0.157 2.110 0.185 2.106 0.222 2.134 0.080 5.087 P值 0.876 0.041 0.854 0.038 0.825 0.039 0.937 0.000组别 例数
2.3 两组术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表3 两组术后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最大呼气流量 (L/s)观察组 23 1.86±0.4968.41±6.733.31±0.48对照组 22 1.53±0.2762.10±6.542.67±0.43 t值 2.815 3.190 4.716 P值 0.007 0.003 0.000组别 例数 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 (L)用力肺活量(%)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食管癌属于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同时因为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当前尚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在我国,食管癌发生的概率男性是31.66/10万,女性的发病概率为45.93/10万,在世界上居于首位,并且约为全球发病比例的3/5,平均每年大约有15万的患者死于食管癌疾病,在经过早期的治疗之后,食管癌患者的治愈率大于90%,但是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手术之后,其5年生存率小于30%,因此,早期的发现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3]。临床中常见的治疗手段是食管切除手术结合放疗、化疗,这也是治疗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手术方式主要是颈、胸、腹三段切口,会导致患者的胸腔长期处于暴露状态,而且这种传统手术方式会将一些胸部肌群切断,并且直接损伤肋间神经和胸背神经,手术还会切断肋骨,给患者留下很大的切口,在操作时可能对肺门和侧肺造成挤压和损伤,在手术之后患者可能出现肺不张等问题,导致患者术后长期无法恢复;同时手术后可能造成出血量加大,也会引发肺部感染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的可直接造成患者呼吸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4-5]。实施食管根治术之后,一些患者的肺部功能并没有彻底恢复,而胸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则可显著改善该情况[6]。和开放式的手术比起来,胸腔镜手术无需将胸腔暴露在外边,这就显著减少了手术带来的伤害。同时,胸腔镜器械操作能够最大化减少对患者肺部组织的伤害和挤压,能够保护患者的肺部,防止相关并发症的产生。
本研究中表明,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胸腔引流量,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可知,在胸腔镜技术的辅助下行食管癌根治术和胸内吻合术,可以将手术视野显著放大,使术者更清晰地看到淋巴结,同时手术造成的创面小,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度低,也显著缩短了手术的时间,有着良好的效果[7]。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胸腔镜的辅助能够使术者更好地看清组织,防止手术中对患者神经和组织造成的伤害,进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炎性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是开胸手术创伤较大,促使患者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合成更多的炎性因子;而腹腔镜的应用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面积,降低了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而由于伤害较小、炎症较轻,对患者的肺部功能恢复更好[8-9]。
综上所述,针对食管癌患者,在胸腔镜技术的支持下,使用食管癌根治术和胸内吻合术结合治疗的方式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出血量,降低术后胸腔引流量,同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帮助减少患者的术后炎性反应,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