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 伟 龚子顺 高 畔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骨科,北京 102488)
下肢骨折是临床骨科常见创伤性疾病类型,下肢骨折主要表现有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感觉障碍、功能丧失等,易合并多种并发症,下肢骨折患者若未得到及时对症治疗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甚至威胁生命安全[1]。临床多通过手术治疗下肢骨折,主要以恢复关节功能、重建解剖结构作为治疗原则,能够取得较好疗效。常用的手术方式有外固定支架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等不同术式,其中外固定支架术是常用手术形式,复位骨断端的效果较好,但具有较大创伤性,术后恢复时间长,易引发关节僵硬、压疮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伴随新型微创技术不断发展,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手术治疗中,该固定方式更加符合骨生物学与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对较好,能够避免骨断端旋转错位,已被广泛应用于骨折手术的治疗中[2]。本研究选取8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收治的88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科研组与常态组,每组44例。常态组女性20例,男性24例;年龄26~63岁,平均年龄 (42.57±1.24)周岁;2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12例股骨骨折患者,8例肱骨骨折患者;2例骨不连患者,32例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1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科研组女性19例,男性25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 (42.68±1.38)周岁;2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13例股骨骨折患者,9例肱骨骨折患者;1例骨不连患者,30例新鲜闭合性骨折患者,13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治疗方案均熟知并签订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接受临床检查、X线检查等确诊,均符合下肢骨折诊断标准[3];②均具有下肢骨折手术指征;③明确外伤病史患者;④患者年龄>18周岁。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患者;②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③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器官损伤患者;④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⑤基础资料缺失患者;⑥中途退出研究患者。
1.2 方法 常态组接受外固定支架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彻底清除患者骨折部位失活组织,于患肢前外侧行弧形切口,暴露骨折端,将骨膜剥离后复位,良好对位后,于骨折近、远端各取一个骨孔,拧入外固定螺钉,将外固定支架有效连接,固定牢靠后关闭切口。科研组实施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前经X线检查,测量患者健侧肢体长度,根据测量结果掌握髓腔大小,选取适宜的髓内钉。协助患者取仰卧体位,予以连续硬膜外麻醉。如下肢胫骨手术:经X线检查,选择交锁髓内钉,明确其长度和直径,患者取仰卧体位,于患侧髌骨下,髌韧带内侧至胫骨结节间制造纵行切口,长度约3 cm,胫骨结节上缘、髌韧带止点上方1 cm处打孔,钻通皮质,经C型臂X光机的透视作用辅助定位,于骨折两端各切2个长3~4 cm小切口,手法复位,将髓内钉插入其中,对于新鲜骨折尽量不扩髓,固定连接器,保证其远端嵌插至髓腔远端,在瞄准器下置入2枚锁钉,于骨折近端向远端对髓内钉进行加压操作,固定近端锁钉,彻底冲洗术腔,放置引流条,后关闭切口。上肢肱骨手术:经X线检查,确定髓内钉长度和直径,选用直径为7~8 mm的交锁髓内钉,长度24~26 cm。患者取仰卧体位,制造肩峰外侧偏前方约3 cm切口,将三角肌纵行分开,劈开肩袖。经C型臂X光机的透视作用辅助定位,于肱二头肌腱沟后方5 mm进针,手法复位,将髓内钉插入其中,扩髓或不扩髓,插入髓内钉保证其远端和肱骨远端髓腔嵌插,最后使用瞄准器将锁钉打入近端,固定近端锁钉,彻底冲洗术腔,放置引流条,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骨折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①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②临床疗效评定标准[4]:显效为患者治疗后骨折固定稳定性较好,对位、对线均良好,患肢功能明显改善;有效为患者骨折固定尚可,对位、对线较好,患肢功能恢复一般;无效为骨折固定不确切,对位、对线不满意,患肢功能恢复较差。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手术相关指标采用 ()表示,行t检验;临床治疗效果采用[例 (%)]表示,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分析比较 科研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常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分析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分析比较 ()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min) 术中出血量 (mL) 住院时间 (d) 骨折痊愈时间 (d)功能恢复时间 (d)科研组 44 122.04±9.57 24.25±2.51 15.32±2.19 26.31±5.98 76.42±9.63常态组 44 129.08±8.42 62.64±9.01 20.18±4.95 37.62±6.34 99.87±11.26 t值 3.663 5 27.226 3 5.955 7 8.608 1 10.498 5 P值 0.000 4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 常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科研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比较[例 (%)]
下肢骨折主要表现为血液供应不畅、软组织创伤、骨质损伤等,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感、局部肿胀或瘀斑,关节功能完全或部分受限,完全性骨折可能出现肢体异常活动或肢体畸形等,会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5]。患者骨折后骨块血液供应丧失,愈合过程相对缓慢,极易受到破坏,因此稳定、长久的固定治疗尤为关键。常规外固定支架术尽管能够减小切口,缩短手术所用时间,随意调整骨折部位压力、角度,适应患者机体状态差异性等,但若安装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针孔感染、固定针松动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临床综合疗效有待考究[6]。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轴向型固定技术,能够在保持肢体长度的基础上,控制旋转功能,显著提升骨折断端间的稳定性,对于骨折愈合、骨痂生长较为有利,能够保证患者尽早开展功能锻炼。同时,交锁髓内钉还是弹性固定方式的一种,能够在负重的同时刺激骨痂生长,治疗特点能够满足骨折愈合所需的力学环境,通过骨干中轴线固定,骨折端能够承受均匀的轴向压力,所受弯曲应力几乎为零,能够有效避免扭、折、剪等有害应力,最大程度避免了应力遮挡作用,进而显著提升骨折愈合率[7]。髓内钉的纵向力量与扭转力矩主要通过锁栓传导,所以骨折近端、远端交锁固定能够有效控制短缩、旋转等,为骨折端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对于骨缺损病例开展植骨术治疗属于有利植骨,对于骨愈合相对较差者,后期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开展交锁钉动力化干预,减少内固定应力遮挡效应,有效引导并促进骨痂重建,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8]。交锁髓内钉治疗能够保持骨断端处于闭合状态,经微创切口将螺钉置入其中,最大限度通过小机械强度对抗较大应力,完全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稳定性与固定强度效果显著。本研究结果表明,科研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常态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常态组;常态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科研组明显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综上所述,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交锁髓内钉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痊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提升患者综合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