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安全性研究

2021-07-12 13:29葛海雄陈佳佳
大医生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沙喹诺酮氧氟沙星

葛海雄 陈佳佳

(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江苏无锡 214415)

下呼吸道感染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中极为常见,其主要病原菌包括嗜肺军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及肺炎链球菌等,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等表现[1-2]。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使耐药性问题变得十分严重,因此在进行抗菌治疗的过程中需采用抗菌谱更广、抗菌能力更强的药物。左氧氟沙星属于第3代喹诺酮药物,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特别是对于革兰阳性、阴性细菌的作用更为明显[3]。莫西沙星则属于第4代喹诺酮类药物,适用多种病原菌,如G+球、G-杆菌、抗酸杆菌、厌氧菌、非典型微生物等均可产生理想的抗菌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以6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与莫西沙星注射液进行治疗,研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应用安全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10 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经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即参照组30例,研讨组30例。参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 (45.76±14.38)岁;疾病分类为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分别为14例、9例、7例。研讨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 (46.04±14.60)岁;疾病分类为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各有患者15例、10例、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通过实验室、细菌学检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已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疾病[5];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咳嗽、发热、咳痰等表现,肺部可听见湿啰音。排除标准:曾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过敏表现的患者;合并癫痫、精神类疾病患者;合并肝、肾功能严重异常的患者;存在复杂性感染需多种抗菌药物配合治疗的患者;近期曾使用过或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本研究已获得江阴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于研究事项、目的均已知晓,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参照组:为患者实施静脉滴注100 mL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江苏功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762,规格:100 mL∶200 mg),2次/d,连续用药14 d。研讨组:为患者静脉滴注250 mL莫西沙星注射液 (德国Bayer公司,国药准字H20160930,规格:250 mL∶400 mg),1次/d,连续用药14 d。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15年版)》[6],结合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表现,对其临床效果进行综合判定。疗效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个等级。患者经治疗后,其症状、病原学检测、实验室检测及体征表现等已恢复正常,可判定为痊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显著好转,其症状、病原学检测、实验室检测及体征表现中仍存在1~2项未完全恢复正常,可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存在好转趋势,其症状、病原学检测、实验室检测及体征表现中仍存在2项以上未完全恢复正常,可判定为进步;患者经治疗72 h后,病情无好转或更加恶化可判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②统计用药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瘙痒等。③对于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 d后分别予以血常规检查,并记录白细胞计数水平,同时运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通过试剂盒来检测,并记录其C-反应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经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 (%)]表示,经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研讨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相比参照组临床总有效率56.67%明显升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例 (%)]

2.2 两组患者的应用安全性指标比较 参照组患者中存在4例恶心,5例呕吐,2例皮疹、3例瘙痒,不良反应共计发生14例,发生率为46.67%,其中有7例判定为与药物相关,经相应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研讨组患者中存在恶心、呕吐、皮疹、瘙痒各1例,不良反应共计发生4例,发生率为13.33%,其中有3例判定为与药物相关,经相应处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研讨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36 5,P=0.004 8)。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指标值相近,两组间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常规、C-反应蛋白指标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上述指标值接近,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指标 (,n=30)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与C-反应蛋白指标 (,n=30)

注:相比本组治疗前,*P<0.05。

组别 白细胞计数(109/L) C-反应蛋白(μg/mL)治疗前 治疗14 d后 治疗前 治疗14 d后参照组 13.09±3.237.73±1.18* 46.38±7.8712.31±4.21*研讨组 13.26±3.157.24±1.52* 46.49±8.3811.07±3.65*t值 0.206 4 1.394 7 0.052 4 1.218 9 P值 0.837 2 0.168 4 0.958 4 0.227 8

3 讨论

下呼吸道感染指的是声门以下气管、支气管、肺内分支等处发生的感染,患者往往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等典型性特征,同时存在炎性反应。20世纪90年代约有30%以上的患者因感染性疾病而死亡,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突出,可见其危害[7]。通常情况下,引发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的病原菌即肺炎支原体、嗜肺军团菌及肺炎链球菌等。左氧氟沙星与莫西沙星均属于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具有相同的给药方式。其中左氧氟沙星在以往的临床中应用较广,它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莫西沙星作为新型8-甲氧基氟喹诺酮药物,可同时在相同程度上结合细菌DNA的促旋酶、拓扑异构酶IV,而产酶菌对其的耐药性最低。因其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生物利用度为91%,血清药物浓度水平稳定),可形成大的曲线下面积,通过肝、肾双排泄途径获得更安全的抗菌效果[8]。莫西沙星在支气管、巨噬细胞及呼吸道内膜上皮细胞等呼吸道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浆水平,可起到良好的杀菌作用。

从研究结果可证实莫西沙星注射液比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具有更优的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更快;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来看,研讨组明显更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莫西沙星为第4代氟喹诺酮类化学合成抗菌药物,不仅保持了初期氟喹诺酮类药物抑制革兰阴性菌活性的作用,还大大增强了对革兰阳性菌及非典型病原菌的活性抑制功效,相比左氧氟沙星,细菌对莫西沙星的耐药性更难以产生,同时莫西沙星在肺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超过常见的最小抑菌浓度,达到较高的安全性。C-反应蛋白能够对于多种刺激发生快速反应,通过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水平可反映其早期炎症能力,当人体呈病理状态时,C-反应蛋白水平会成倍增长,当炎症被吸收后,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指标下降反映出莫西沙星注射液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均能够促进炎症的吸收,并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有利于改善气道与肺部炎症。

综上所述,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良好,同时具备较高的应用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西沙喹诺酮氧氟沙星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鹰击”护西沙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砗磲采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以西沙北礁为例
左氧氟沙星致癫痫持续状态1例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左氧氟沙星及莫西沙星引起神经毒性1例
清肺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肺部感染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