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重庆 400000)
舞蹈教学剧目编创是系统性工程,主观随意性的编创,会对教学产生较大影响,要求创作人员需综合舞蹈风格与动作语言及作品主题等影响要素,以尽快实现教学目标。这对于创作人员的舞蹈风格语言意识与生活观察能力及舞蹈教学要求的了解程度等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创作中应当灵活运用创新手法,在主题语言与舞蹈动作及舞蹈调度张力等方面加强改进,以推动舞蹈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进程加速。
舞蹈教学剧目的编创,需对风格突出舞蹈动作与有代表性作品的深入研究。在舞蹈教学剧目编创中,主观盲目追求自由与个性及随性,脱离现实主义的创作,会促使作品无深度与无内涵,在文化考证与时间冲击下被人遗忘,更不具备传承传统文化与培育优秀舞蹈人才的资格。随意性的编创会逐渐形成一种追求个性而忽视作品主题与文化内涵的创作风气,导致作品深入研究的价值浅显。
学生在舞蹈排练中,贯穿着动作学习与排演及交流反馈等活动,学生对舞蹈作品精髓的诠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演成就;相反,主题深刻与文化内涵深厚的舞蹈作品,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舞蹈专业性的发展。作为舞蹈剧目编创人员,以随意性的心态引导学生表演,缺少对作品的考究与揣摩及体悟,只注重舞蹈风格与表演形式的贴合,将促使学生沦为舞蹈的机器。
舞蹈教学剧目编创人员也是舞蹈文化与动作的传播者,因此不能随意主观性的创作教材,不能以浅薄的生活经验与主观臆断解释舞蹈动作,更不能违背教学的科学规律。采用随意编创的舞蹈剧目教材进行教学,将从整体上影响舞蹈教学的长远发展与改革。
舞蹈教学剧目编创是指对舞蹈作品创作的艺术构思,通过思维活动实现艺术精华的再创造。舞蹈教学剧目编创的过程复杂烦琐,涉及对题材选取与主题确定及舞蹈结构布局等要素的构思安排,以达到作品可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创作标准。而舞蹈艺术强调动静结合,动是指可舞性,通过肢体动作语言传递角色内心的情感,灵活 塑造舞蹈主题形象,这就需要编创者以舞蹈思维入手研究生活对象,对适合舞蹈的生活元素,以舞蹈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处理与再现。静是指队形图案与出场亮相等静止行为,搭配舞蹈动作,更利于放大舞蹈的艺术形象。
主题选择的恰当性,是放大舞蹈艺术魅力值的关键。在舞蹈教学剧目编创中,应当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等要素的高效整合,实现舞蹈意境与角色情感的充分呈现。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剧目编创更应当深入基层生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与群众经验,再对舞蹈素材改造。除合理选择舞蹈主题外,还应创新编排方式,但任何的编排方法与模式的运用,都应当坚持走群众路线,实现舞蹈意境与编排技巧高效贴合,实现舞蹈教学剧目的美感充分释放。
舞蹈教学剧目对环境有渲染作用,能够向观众呈现出真实形象的情境,而这种意境也是对舞蹈剧目诗意般舞蹈主题的到位揭示。舞蹈剧目强调虚实结合的意境结构特征,实境在舞美与音乐搭配下,塑造出各种人物性格与艺术形象,烘托出舞者内心的情感心境。虚境充分体现出了实境创造的意向与目的,是实境的升华,更反映了剧目的艺术品位与审美表现,也体现出意境对舞蹈教学剧目编排的重要影响性。
富有鲜明特色的主题动作,更利于被学生识别,可营造别致的感官效果,因此追求个性化的主题语言意义重大。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主题动作选取尤为关键,对其具备的律动变化与舞蹈风格有着较高的要求。舞蹈编导是为了利用独特与生动的舞蹈语言,即独有的风格特征,表现出创作者的创作情趣与素质及性格状况等。精确的选取主题动作,可利用其形成的动作语言变化群,实现角色形象的完美塑造,角色内心情感的外放,从而实现编导所追求的目标。舞蹈教学剧目可以具备区域性的特征或是民族性的特色,将各个民族人民的性格特征与对生活的向往等艺术化处理及再现。主题动作以各民族人民劳动时的身体律动为主,通过艺术上的韵律与节奏处理,使其成为重复变化与合理衔接的动作语言变化群。在舞者的肢体动作语言变化上,将作品主题与幸福生活的景象充分呈现。正是编创人员对生活的观察,个性化的提取主题动作,才赋予了作品更真挚的情感,反映出创作者尊重与向往生活的积极态度,也为学生知识面与眼界拓展提供了良好教材。
传统动作的照搬照用,无法确保主题内涵的充分呈现,以及舞蹈动作的作用价值发挥,因此应当加强对动作的改编,摆脱人们对传统动作的陈旧感觉,即利用自动化的舞蹈动作,给人更为鲜明的视觉感受。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迎合现代人类的观念与需求变化,对舞蹈的步伐与形态等要素有更多全新的了解,遵循舞蹈创作规律,创新改变舞蹈语言,实现传统舞蹈动作风格与现代舞美艺术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迎合大众审美水平的同时,放大舞蹈语言的新奇性。动作创新是指对传统特定风格动作形式的再创造,打破既有的风格属性界定框架,促使其向更多元化的表现维度延伸,确保舞蹈语言的艺术效果更加陌生与新奇。舞蹈教学剧目是为了艺术化地呈现生活中的某段画面,可以是劳作的画面,也可以是祭拜等画面,但都呈现了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生活中的动作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会出现动作幅度夸张等问题,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动作有明显的差距,会给观众留下浮夸与不符合常规的印象。这就要求创作者与舞蹈表演者合理地演绎舞蹈动作,在舞蹈动作上既要适度地放大幅度,又要减少夸张性,确保身体状态更加自然,以充分呈现出角色的形象与内心感受及情绪变化,将观众迅速带入到情景氛围中。除舞蹈动作幅度的变化外,还需注重对形象与节奏等方面的变化,将观众从传统审美习惯中脱离出来,对舞蹈语言更加多元与深入地了解。艺术性处理生活原型的动作,在节奏与形象上进行创新,既尊重了现实生活,又放大了作品主题内涵。如劳作中连续且平均的节奏动作,可以艺术性处理为高度起伏与停顿转折和谐且快节奏的动作表现,给观众带来别致的观看体验。
舞蹈调度的作用与构图近似,舞蹈表演者的队形变化,是生活事物提炼后,经过艺术性的思考编排,从而形成的抽象性与具象性构图。舞者在舞台上的运动路线,以及舞者与舞群间的关系变化,都是构图与调度的直接体现。随着舞蹈教学剧目编创技法与理论的深入研究, 调度与构图在作用价值得到更加深入地挖掘,在舞台上的应用更加明确。任何舞蹈教学剧目的创作,都需要合理运用编创技法中的舞台调度,不仅要注重舞台队形变换,更应当注重隐喻情感的充分呈现,放大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对人生与舞蹈艺术有着更加独特的见解。首先从调度内涵入手分析,是指编导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队形变化达到部分创作的目的;即动作语汇与运动路线等变化,符合情感氛围营造与主题内涵传递的要求。如在年龄上的差距,舞者演绎老年女人时,身体动作缓慢且神情黯淡;需与身姿妩媚及体态轻盈的年轻女人有着鲜明对比。除此之外,应当加强注重对群舞调度的控制,群舞运动路线与主要角色的动作语汇密切配合,增强舞台流动感与空间感的同时,让观众能够直观地发现舞台上的主附关系,将情节的氛围与主题的内涵及背景文化等隐藏的要素充分呈现,同时赋予舞台画面更加别样的深意。舞蹈教学剧目的编创,不能忽视调度的重要性,要求调度与动作语汇等其他要素的高度配合,以实现作品言语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确保作品情感与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诠释。其次从调度节奏感入手分析,舞蹈作品的调动节奏变化,利于带动故事情感基调与角色内心情感及故事情节的发展,调度的节奏性处理,奠定了整合故事情节的悲情或喜剧的情感基调,为后续舞者的动作语汇呈现,起到了铺垫与氛围烘托得目的,能够帮助观众了解舞者动作的内涵与思想。舞台调度能够将空间安排与舞者角色及情感基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可以拓展舞台的容量,带动观众的思维自然过渡,确保舞者的角色能够到位的演绎。动作的节奏性处理,将不同角色生存状态的差异显示得淋漓尽致,如年轻角色的舞姿曼妙且动作轻盈,给人富有激情与活力的整体感受;这与高龄老人的年老体衰与悲情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体现了年龄对人生存状态的影响。如喜剧氛围的角色动作欢脱,舞蹈队形等节奏变化相对较快;悲情氛围的角色动作相对较少,更注重对内心情感的到位演绎,因此舞台的节奏感整体偏慢;氛围的不同,舞台调度的节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为增强作品的可观性,要求群舞的舞台流动随着整体情感氛围时急时缓的变化。因此调动节奏感更注重动静结合,以实现角色内心情感的到位突出,以及主题思想内涵的充分呈现。配合舞者角色现实状态与内心情感变化进行背景映衬,能够确保场景节奏与动作语汇等要素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作品主题升华。
最后从强化调度作用入手分析,调度与其他舞蹈艺术组成要素同样重要,与舞美及结构或音乐等要素共同决定舞蹈作品表现力,因此是舞蹈不可或缺的言语形式。舞蹈作品的调度作用突出,是呈现作品内涵与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调度属于舞台表演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独舞或群舞,都需要通过调整舞蹈调度,实现对舞蹈传递情意的合理润色。因此编导应当将舞蹈调度与其他表现形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除在角色陪衬与装饰等层面发挥作用,还需在氛围烘托与角色情感营造及舞台空间流动变化等方面,积极起铺垫及带动等作用。唯有不断强化调度的作用,才能为舞蹈教学剧目的编创,带来更多的语言样式及表现形式。
舞蹈艺术的思想性与情感性更强,更注重舞者肢体语言的感召性与生动性,以此实现舞蹈作品内涵的升华。舞蹈表演是舞者在自身情感激发下,彰显内在个性与精神的过程。因此对舞蹈教学剧目编创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当充分呈现出编导对生活的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对舞蹈有更多维度的认知理解,从而达到培养更多优秀舞蹈人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