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镇化在推动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城镇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加速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消亡。文化是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印记,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标志,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社会需关注的重点任务。文章在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转型与重构必然性的基础上,探讨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关系,进而探索在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双重关系;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6.050
1 少数民族文化转型与重构是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铸就了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少数民族文化也在发生着或隐或显的变迁与重构。
1.1 文化本身是动态发展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变迁乃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和永恒状态。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因而具有一般文化的特征。尽管目前关于文化的确切内涵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然而文化是动态发展的这一点却毋庸置疑。少数民族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积淀下来的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或者顺应历史潮流而流传至今,或者逆时代而沉沦消亡。需要指出的是,人们往往忽略民族传统文化是运动的这一客观事实。在《辞海》等权威辞书中,也将传统定义为“历史沿传下来”(1979年版)或者“历史流传下来”(1989年版),造成“传统”是一成不变的假象。今天人们所感受到的传统文化与一百年前的必然不同,一百年后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必将与今天有很大的差别。
1.2 外在因素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综观各种因素,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2.1 自然因素
民族文化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环境而独立生存,因此说民族传统文化必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如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场面积明显退化,草原载畜量下降。传统的以游牧为生的草原游牧民族不得不改变生产方式,转为定居农耕或从事商业活动,传统游牧文化衰退的状况日趋严重。
1.2.2 经济因素
经济与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民族地区逐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经济发生了变化,文化相应的也开始变迁。同时,民族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财政收入少,用于发展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源很有限。在冲击面前,处于劣势的民族传统文化消亡速度正在加快。
1.2.3 政治因素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一国政府会对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一般来说,这些政治目的大都离不开和平、统一、稳定。所采取的政策也或多或少的会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或加速其消亡。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出版、报刊发行、卫生等各项事业,国家权力机关及行政机关的各种文件,都要分别采取蒙汉两种语言文字。诚然,这是有利于蒙古族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又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文化界经历了一场浩劫,民族传统文化也未能幸免。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革”的消极影响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然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来说似乎是不可弥补的。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由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文化就此消逝。由此可见,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政策也会对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城镇化在民族地区的顺利推进,国家必然制定相应的政策,此时就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 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关系
文化的发展对政治、经济、社会都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在人们的传统思维里,民族传统文化与城镇化似乎格格不入,其实不然,两者既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
2.1 城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促进
在城镇化进程里,文化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里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文化的發展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起着推动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内容也与城镇化的思想不谋而合,如:民族传统文化中都强调环境生态,这正契合了城镇化进程中提倡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也为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现代工业所取代,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推进,少数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歌舞等转化为少数民族文化产品走向市场,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了产业化发展。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外来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发展自己。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民族传统文化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有了新的形式,电视、网络技术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计算机、摄像等技术则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更为方便与安全。
2.2 少数民族文化与城镇化的冲突
城镇化给民族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好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构,甚至消亡。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基础——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民族经济;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极大地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极大地冲击着民族传统技术。现代工业的高科技产品大量涌入民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被取代。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如效率、竞争、公平等,也深深地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在先进的现代文明面前慢慢衰退,在与后者的碰撞中逐渐异化,甚至完全被同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有与城镇化相冲突的成分存在。在以传统农牧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竞争、效率意识相对较弱,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敬神”、信天命等思想观念使得民族地区人们在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听天由命,不利于现代法制社会的推进;重经验、轻科学的态度使得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利于现代科学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教育的发展;而民族地区某些风俗习惯,如近亲婚姻也与现代社会的观念相違背。
少数民族文化与城镇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两者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3 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整体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也是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需要以民族自身为主体,政府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3.1 少数民族增强意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直是以政府为主。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并没有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消亡的步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关键。因而要想切实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以民族自身为主体。
首先,民族自身要正确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一味地自卑或自大。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每种民族文化既有优秀的部分,也有与时代潮流相悖的部分,对此民族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时有所扬弃。
其次,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有利政策,抓住机遇,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民族区域自治法》中也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等做出了一些规定。民族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最后,正确对待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冲击,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如同手中攥沙,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城镇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各民族不可能完全不接受,而被动接受遭到的冲击远远大于主动接受。民族地区应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3.2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拥有强大权势并掌握雄厚的公共资源,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方式、文化艺术政策历来是影响文化权利实现的最重要的力量”,因此,政府在文化发展与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近些年来,我国比较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在部分法律法规里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中都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条款。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专门针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独立的法律法规较少;部分法律法规制定时间较早,且为及时修订完善,而与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脱节,难以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部分法律法规只是从宏观层面作出规定,缺乏细节性的条款,可操作性较差,且仍有“真空”存在等,这些都是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
其次,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掌握巨大的公共资源,在引导公众行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由国家牵头,地方积极配合编纂了《中国少数民族歌谣集成》《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集成》等少数民族文化集成丛书,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工程成本高昂但利润极低,民间力量不愿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只能政府牵头,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协调社会各界力量,通过提供政策等方面的优惠与倾斜,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最后,政府提供政策优惠,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同时文化的繁荣对经济和政治有着反作用。国家对民族地区经济上的优惠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政治上的倾斜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力的政治环境;教育上的扶持为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人才,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3.3 社会通力合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是民族地区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要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城镇化进程中,地区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加强,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怀,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权利。
其次,要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进中华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民族文化的繁荣对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足的资金,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平,方盛举,夏维勇.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政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艺衡.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平锋.民族民间文化现实境遇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6).
[4]凌经球.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双向互动的路径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9(12).
[5]姚力尧,姚顺增.政府、社会民间组织及个人力量对乡村传统民族文化发展作用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6]罗兆均,何志强.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心理的互动机制及治理范式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8-76.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西部县域经济研究中心项目。
[作者简介]胡玲(1984—),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公共物品、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