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玲
摘 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隐工具。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理论创新方面表现出引领性和根本性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道德兴国、立德树人、生态道德等新理念;道德治理和制度保障方面突出规范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法并重、立破并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道德实践和教育方面具有丰富性、有效性的特点,抓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以党风、家风为示范,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齐抓共进,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些创新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道德治理;道德实践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国人的‘新中国构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研究”(16CZS052);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究”(2017-CXTD-06)。
[中图分类号] D08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5-0042-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5.00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求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这一远景目标对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党和国家加强了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在理论阐释、制度保障、道德治理和实践养成方面不断创新。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制度保障和道德治理方面进行了哪些新的探索?道德實践具有怎样的逻辑和特点?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精神支撑。
一、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集体主义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大力倡导,到确立“五爱”的道德规范;从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时期一度突出政治道德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正确的道德理念;改革开放新时期更是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提出“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一)关于道德的功用以及道德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从道德规范和道德建设的特点以及道德和法律的关系着眼,分析论证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2001年,“以德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之后,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1]罗国杰指出,“以德治国”有利于全社会正确估量道德的社会作用,增强道德建设的自觉性,有利于纠正“市场经济只能讲法治不能讲德治”的错误观念;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改善党风和社会风气;“以德治国”正是对道德和道德建设的作用给予的高度评价[2]。焦国成认为,“以德治国”的提出,是对治国理论的推进和发展,我国古代社会已经积累丰富的道德治化经验,如何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并结合新时期的治国实践正确处理法治和德治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3]。魏英敏指出,“以德治国”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贡献,她分析了法律和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法律是诉诸强制力量的他律,道德是诉诸良心的自律。她提出要重视道德教育和实践[4]。进入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道德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区别与联系,认为只有法治和德治相互支持,才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学者指出,道德可以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地方起调节作用,法律与道德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法德并济可以实现社会治理低成本与高效率的统一[5]。
(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道德建设的历程和经验研究
罗国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66年、“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到20世纪末和2001年开始的新时期四个时期,总体来说是曲折前进的过程[6]。吴潜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进行回顾和展望,他提出,道德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与时俱进,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7]。有学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为:肯定物质利益、注重道德要求的层次性、坚持典型引路、坚持理论和建设方式的与时俱进[8]。有学者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道德建设轨迹:1949—1966年为奠基阶段,这一阶段明确提出“五爱”“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道德要求;1966—1976年为曲折发展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历重创,但仍然产生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1978—2000年是逐步完备阶段,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新人,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等;2000—2011年是转型升级阶段,提出了“以德治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12年至今,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新时代的阶段,强调“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强调“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林溦等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总结为: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坚持德法并重;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相结合[9]。
(三)关于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特点和创新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学者注意到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新发展,指出在弘扬道德价值、丰富道德内涵、凝聚道德资源、激发情感认同、强化表率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10]。该研究主要侧重理论层面的分析。还有学者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着眼考察了新时代的道德实践,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括现实活动和理性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其中道德约束着人的理性思维和现实活动,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和治理,全面提升公民素养[11]。另外有学者针对公民道德建设、大学生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等内容进行了微观的研究。本文从道德理念、道德治理和道德实践三个层面,考察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创新特点,并将其作为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研究道德建设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创新的引领性和根本性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同类型的道德具有不同的特征,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为维护剥削制度、维护少数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其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个人谋私利;而社会主义道德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伦理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了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同时也决定了道德建设的方向和基本遵循。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基于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和规律的深刻把握,党和国家坚持铸魂聚气、守正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回应了新时代如何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命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的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引领和支撑。由“三个倡导”“24个字”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贯穿起来,它契合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追求,规定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正如马克思所言:“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样一种理论,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成为14亿中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不断发挥“以理服人”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精神内核。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人们关于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的总和”[13]。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关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系统工程,为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凝聚深层次力量。它是继“五爱”“社会主义荣辱观”之后,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提出的新的道德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是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化和规范,核心价值体系指出了基本方向和共同理想,而核心价值观则进一步明确了共同理想在国家和社会层面的目标,它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要求的深入揭示,为国家、社会、个人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塑造,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15]这就提出了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中国人民的价值共识,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二)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强调道德兴国理念
有学者指出:“无论是发达社会,还是发展中社会,其最根本的问题既不是经济或政治性质的问题,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關于道德问题。”[16]道德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自我、调节社会关系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法宝。道德教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2001年,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强调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道德建设作为治国方略首次被明确提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提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以崇高的道德境界作为追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充满希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兴国”成为新时代的重要道德理念,这是道德功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定位。从“以德治国”到“道德兴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道德建设的定位创新。
为了充分发挥道德的“兴国立人”功能,党和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理念。2013年2月,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级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对“道德兴国”理念的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7]他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立德树人”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本质的新论断,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新理念,是对道德建设功能内涵的新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进一步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从“以德治国”到“道德兴国”“立德树人”,从国家治理方略到国家兴盛发达的必备条件,这是对道德建设地位的提升和超越,有利于推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三)《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创新理念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印发是在2001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行以来道德建设成就和问题双重考量基础上的一次创新。
首先,《纲要》的创新体现在指导思想方面,深刻把握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主要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其次,《纲要》的创新体现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提出要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融入法治建设,引导全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再次,《纲要》的创新体现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四个着力点”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纲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品德的内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好品德,由此在重视公德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私德建设也具有同等重要性。
《纲要》立足新时代新矛盾,提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等新理念,指出“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18]。《纲要》提出要引导人们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九大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都是对当前自然生态领域突出问题的科学回应。“绿色发展”“生态道德”理念的提出对重建生态伦理秩序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道德建设在理论创新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道德兴国”“立德树人”理念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明确了战略定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时代道德建设和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规范性和针对性
道德治理是指执政党和政府协同社会组织及全体公民,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各种道德问题,为国家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道德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道德治理效能的实现,除了个人的自律,还需要国家的有效治理和引导。道德治理需要有教育引导、法律约束和社会赏罚的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正确处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以法律规范体现道德理念,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道德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治理共同体。
(一)德法并重:以法治的力量引导人们崇德向善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道德就有了可靠的制度支撑。新时代道德建设在治理与引导过程中,坚持德法并重,把道德理念融入法治建设。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要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19]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他指出,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立法有效保障了道德理念和实践的有效推行。比如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诋毁英雄、污蔑烈士的失德行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国家通过立法来维护民族英雄,对损害国家利益、污蔑民族精神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为确立正确的道德理念提供有力支撑。
2018年5月,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该《规划》要求社会主义法治体现中国人民的道德认同,反映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成为道德理念的制度保障。
(二)立破并举:开展道德领域专项教育与治理
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官德失范” “诚信缺失”“网络道德错乱”等问题,亟须治理和规范。開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是道德建设的一项新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推行社会主义道德理念的过程中,坚持立破并举,深入开展了道德领域专项教育和治理,有效保障了道德建设的发展。
第一,党员干部官德失范的治理。孔子曾言“为政以德”,可见官德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了对于官德失范的治理力度,采取“老虎”“苍蝇”一起打的严厉措施。
首先,制定实施系列党内法规。如《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要求党员干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履行廉洁自律的道德准则。其次,完善中央巡视制度。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腐败分子特别是官德败坏人员追查到底,严厉惩治。再次,利用权力监督平台和网络举报平台,有效督促党员干部的纯洁、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和治理,使党内风气和行政机关的道德风气极大改善,党员干部的官德得到有效治理。
第二,诚信缺失的治理。诚信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但不少人为了追逐利益,做出各种不诚信行为。针对这一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扬讲诚信的道德理念,对不诚信行为进行严惩。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以及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为司法公信提供制度支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和中央文明委《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提出建立完善国家统一征信平台,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其次,加强舆论监督和诚信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信用中介机构等联合组成的舆论监管网络,实行诚信“黑名单”制。再次,以政务诚信带动社会诚信。政府诚信评价机制,将政务工作全程纳入信用管理系统平台,最大限度保证政府信息公开。通过以上措施的施行,使诚信缺失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第三,网络道德领域的治理。针对新时代网络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进行了专项治理和引导。《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专门针对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
首先,建立和完善網络行为规范。如各大网站微博全部实行实名制,打击不负责任的网络谣言,遏制“僵尸粉”等虚假营销行为。国家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保证依法管网用网。其次,加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在网络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共同治理下,一些所谓的微博大V因传播谣言受到相应的惩罚。再次,通过学校、广播电视等方式教育广大网民遵守网络法规,远离不良网站,自觉维护网络空间道德。总之,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依法管理、平台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网络道德建设格局。
党和国家充分利用法律和舆论等手段,对于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相应的惩治,法律的规范性和治理的针对性,有效发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机制保障,形成了法律和道德良性互动的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体现。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新理念的提出,对新时代道德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方向的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实践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兴国立人”为基本定位,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要遵循,以落细、落小、落实为具体要求。
道德践行需要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涉及各主体和各领域,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重要着力点。政德是领导干部及从政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操守;公德是维护社会和谐、处理社会关系和公共事务的行为规范;私德是公民个人的品德要求;家庭美德是优良家风、家教的传承和实践。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强调丰富道德建设的主体,注意抓好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以学雷锋等志愿服务为依托,以党风、家风、道德模范为示范提升全民道德素养。
(一)抓关键少数:要求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道德取舍深刻影响着普通民众的价值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立政德,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首先,“大德”是国家意识形态之德,“明大德”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领导干部必须经受住各种大风大浪的考验,在任何时刻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其次,这里的“公德”是公职人员的宗旨之德,有别于一般公民的“公德”。“守公德”要求领导干部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成为领导干部“守公德”的基本遵循。另外,私德是公民在私人领域的品德,“严私德”要求领导干部管好自己私下的生活圈、交往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齐家,在提升自身德行的同时要管束好自己的伴侣和子女,防止以权谋私。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少数”,对他们的道德要求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二)抓重点人群: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和实践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融合,思政课教师精心设计相关教学环节,比如制定“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的教学专题、号召和组织学生参加“日行一善”等道德实践活动。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次座谈会明确了思政课的关键地位,提出要把握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的特点,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学校教育应该“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20]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进一步凸显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视,凸显了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再次,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通过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使之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新人。通过以上举措,加强青少年的公德和私德教育。
(三)抓志愿服务:以志愿服务推动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日趋规范。各地结合当地实际,着力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社区志愿服务方案》的颁布实施,加强了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极大提高了群众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涌现出“郭明义爱心团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邻里守望”等志愿服务团队。近年来,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雷锋精神,充分发挥党员志愿服务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少省份发起了“做志愿表率,为党旗增辉”志愿服务活动。以政策宣讲、文明创建、治安巡逻、环境维护等为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者与社区实行“一对一”结对,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广泛征集具体、实际的“微心愿”,开展一系列细、小、实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级党组织、各学校、各社区纷纷组织志愿服务团队,积极协助交通要道体温检测及登记、支援一线医护人员、在线心理疏导和医疗咨询、协助防疫物资生产、帮助隔离人员购买生活用品等,广大志愿者不辞辛劳、真情奉献,谱写了感天动地的新时代志愿者之歌。
(四)抓党风、家风:以党风、家风引领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
首先,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积极的政治生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为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21]。2013年以来,中共中央纪委连续印发了《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等,开展反“四风”活动。2014年以来,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了“三严三实”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在修身、用权、律己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落实。2019年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党内政治生态。
其次,弘扬良好家风家教,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良好家风、家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论时代和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設,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良好的家风、家教,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2]。近年来,弘扬家风、家训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起到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也得到传承和实践。
此外,用楷模的力量激励人人向善的道德风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20]。时代楷模身上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对道德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他们用高尚的人格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新时代,在道德模范的实践和带动下,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立足本职、追求真理,弘扬正气、勇于担当,不畏艰苦、报效祖国等高尚品格激励着人们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通过推行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中,全国人民互帮互助、协力配合,涌现了一大批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逆行者”,铸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
五、结语
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坚持守正拓新,根据新时代、新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在理论创新方面,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性和立德树人的根本性,凸显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遵循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在道德治理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进行专项治理,突出法治对道德建设的规范性和保障性作用。在道德实践和教育方面,体现出道德主体的丰富性、道德养成的有效性,通过重点人群和重要领域的示范引领,从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等各方面抓起,使公民道德素质显著提升,使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这些创新举措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
在今后一个时期,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需要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下功夫。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全民道德风貌,加速推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实现,为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更大效能。
参考文献
[1]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 江泽民与出席会议同志座谈并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1-01-11(001).
[2] 罗国杰.关于“以德治国”的理论思考[N].光明日报,2001-04-03(001).
[3] 焦国成.论作为治国方略的德治[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4):1-7.
[4] 魏英敏.“以德治国”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33-139.
[5] 王伟.法德并济:社会治理的最优选择[J].齐鲁学刊,2015(6):73-77.
[6] 罗国杰.新中国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齐鲁学刊,2002(2):5-10.
[7] 吴潜涛.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伦理学研究与道德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伦理学研究,2009(6):1-3.
[8] 张运霞,吕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J].社会主义研究,2007(3):123-125.
[9] 林溦,杨义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70年的回顾和展望[J].道德与文明,2019(5):113-116.
[10] 张艳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创新发展[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3):44-51.
[11] 杨毅.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道德实践[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5):7-13.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13] 黄凯峰.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2.
[1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001).
[16] 德尼·古莱.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铦,高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
[17]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02).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001).
[1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2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84,158.
[21] 叶红云,张伟.以政德建设涵养政治生态[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101-112.
[22] 習近平.在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002).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ang Yuling
(School of Marxism,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46)
Abstrac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Mo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an implicit tool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are constantly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 in the field of moral construc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shows leading and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dheres to the direction of socialist mo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new ideas such as tak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e, emphasizing moral rejuvenation, moral cultivation and ecological morality; In terms of Moral Governance and system guarantee, it highlights standardization and pertinence, attaches equal importance to both morality and law, and carries out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moral field Special governance; The mor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hness and effectiveness, focusing on the key minority and key groups, taking the Party style and family style as an example,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political morality, public morality, private morality and family virtue, and effectively improving citizen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se innovative measures are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Key Words: socialist core values;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moral governance; moral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