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豆》与中国当代魔术的语言探索及文化承扬

2021-07-11 09:48于昊旻胡泽容安燕玲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杂技与魔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戏法近景魔术师

文︱于昊旻、胡泽容、安燕玲(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于2021年5月1日至5日在深圳欢乐谷举行。由重庆杂技艺术团精心打造的近景魔术《仙豆》一举摘得该届中国杂技金菊奖金奖。该节目完美展示了以中国手彩戏法为根基所塑造的神秘、惊奇和魔幻,给观众奇观的体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仙豆》对传统魔术的突破和创新

近景魔术《仙豆》脱胎于我国传统戏法“仙人摘豆”,经多位艺术家的表演与创新,现仍久演不衰。它运用现代科技和魔幻技巧相结合,整体彰显出对传统戏法语言的解构和对当代魔术文化语言的重构,表演亦真亦假、虚虚实实,极具艺术感染力,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魔术师用几个小碗和红豆为道具,在再现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调适、重组,突破因循守旧,最终以适合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新式魔术语言呈现了植物生长、开花及孕育生命的过程,表现人与豆之间的故事,变幻莫测,极具观赏性。

《仙豆》将“剧情”融入现代魔术表演,围绕“生命”主旨,以“生命的力量”为主题。剧情式的魔术节目以故事和人物设置为切入点,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导观者对魔术语言的重新理解及思考。魔术师与豆在嬉戏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感情,从不熟悉到逐渐熟络,而此时豆却消失不见了;魔术师抱着一丝希望尝试找回豆子,却从手中流出沙子并幻化成无数粒种子,在手中生长、开花、结果,以一种生命的形式重新出现并升华。在创作者营造的特定场域中,故事“剧情”给人以审美的体验,而在场域审美空间中,《仙豆》完成了从传统的技法表现到现代魔术“剧场”的审美转变。

《仙豆》在传统戏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技术,通过音乐、服装、灯光、舞台的有效烘托,整体效果得到完美呈现,给观众听觉与视觉的感官冲击。音乐的基调与表演的节奏配合相得益彰,表演以轻柔的音乐开始,音乐的第一个小高潮便是魔术师变出了陶瓷碗,而红色小球由露珠凝聚而成,幻化出三粒“仙豆”;紧接着音乐过渡到激昂之中,陶瓷小碗与“仙豆”在一开一合之间变出一个玻璃小碗,随后三粒“仙豆”消失不见,忽地又变成了一粒大红“仙豆”,随后变成五粒小红“仙豆”;“仙豆”在两只碗之间来回转移,随着急促的音乐和魔术师快速的双手起落间,“仙豆”和小碗全无影无踪了。音乐戛然而止,魔术师目瞪口呆,双手举起,手心朝外,此处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将表演推向高潮。随着哀伤的音乐响起,魔术师四处寻找“仙豆”都无迹可寻,突然“仙豆”从衣服上蹿出来,魔术师将其拿在手中,一粒大仙豆瞬间变成无数粒小仙豆从手中洒落在桌布上;魔术师捡起几粒“仙豆”攥入手中,“仙豆”仿佛找到了土壤,在他手中生长、开花、结果,整个生长过程一气呵成,干净利落;须臾抬手之间,一只蝴蝶出现在魔术师手中,轻轻一吹它便翩翩向远处飞去。

在近景魔术《仙豆》作品中,背景音乐采用“弱—强—停—弱—强—停”的节奏,循序渐进地推动故事发展,带领观众走进戏剧情境中。音乐旋律随着故事发展递增加快,寂静时刻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调动观众的情绪与节目同步高涨。恰当的音乐烘托了《仙豆》的表演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具有烘托气氛及信息揭示的作用,增强代入感。不同节奏的音乐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魔术师则利用视觉、心理等因素增强表演的神秘效果。在魔术师与豆子的互动中,观众仿佛能感受到豆子的生命,魔术师并没有单纯地视豆子为一种表演工具,而是他的“舞台搭档”。

《仙豆》表演者以当代魔术的形式将传统戏法重构,使观众对这一熟悉的题材有了新的观感体验。整个作品道具十分简单——桌子上一块黑色的衬布、一个陶瓷小碗、一个透明小碗、几个红色小球。鉴于近景魔术表演空间无需占据舞台大面积场地,因而创作者对音乐、灯光、服装及舞台的整体设计有所讲究,在漆黑的背景中用聚光将观众的视线聚焦于表演舞台中心,表演者则身着白色丝绸质感的宽衣宽裤,与黑色的表演台形成强烈反差,增加节目的视觉冲突美感。

现代技术的应用是当代魔术的重要特征。在《仙豆》作品表演中,音乐、灯光、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等极大地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及形式,渲染了主题,增加了表演的生动性,并提升了作品的整体美感,呈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表演形式,进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中国当代魔术立足于传统并不断融合现代技术,促成了魔术领域多元文化、多艺术门类的交融共生、协作发展,促进了魔术从注重“技”向“技与艺”结合转型发展,也使“演与看”的关系悄然发生改变。

近景魔术因观演距离近的特点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魔术师则用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方式与观众互动。在《仙豆》中,魔术师用滑稽的肢体动作、夸张的面部神情,配以恰当的音乐和使用聚光灯打造出轻松愉悦的环境,使观众感受到了魔术带来的乐趣。与以往的精妙说口不同,《仙豆》魔术师在表演过程中并未言语,往昔的妙语连珠一定程度上让位于表演本身,使观众专注于魔术师营造的视觉看点中。

二、从“金菊奖”到《仙豆》的文化意蕴

在第十一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魔术、滑稽比赛总决赛中,《仙豆》从众多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荣膺桂冠。作品在传承古老戏法的基础上焕发新的生机。

《仙豆》是典型的近景魔术,作品整体融入了更深层的文化观念,彰显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在我国民间传统的习俗中,瓜、石榴、豆、葫芦等多籽植物被赋予“多子”的象征,用作生命的载体。《仙豆》中使用的豆寄托着中国民众对农业生产的期盼,豆作为魔术道具也表达了人们对“五谷丰登”的富足愿望、心理期盼和生存智慧。魔术师将豆拟人化,豆在手中、碗中、衣服间不断变化、运动、转换,表现了生命欣欣向荣的活力,最后它归入土壤,经过滋养慢慢开出花朵、结出果实。这正是《仙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所在。作品不以浮夸的舞台表演为噱头,不以特殊魔术技法的呈现为目的,而是将表演从技巧引向深层次的思考,以技法为表现、故事为引导,探索既立足我国传统戏法又符合新时代观众需求的推陈出新魔术节目。

三、数字化时代中国魔术的发展趋势

在媒介多元化发展的当今,从属中国杂技门类的魔术艺术受众有限。如何在网络化时代推广普及,保持自己对观众的吸引力;如何从魔术本体出发谋求创新发展,乃是中国杂技魔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魔术艺术要发展,就要对传统魔术进行挖掘和革新。如魔术的各种表演技巧,甚至从服装、音乐、灯光到舞台设置等都需要推陈出新;还要注重民族风格,结合地方特色,不断提高节目质量,把创新与精品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魔术首先注重的是表演者自身的技术,如在《仙豆》中完全依照魔术师手法的灵活和敏捷,豆本身并没什么特殊的,魔术师则需经长久的苦练,达到在“技”的娴熟上再追求“艺”的高度,最终实现二者的完美呈现。

随着网络视频生态环境的构建,为魔术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和方法。对此,魔术艺术可借助大众媒介扩大受众面,增强传播广度,而魔术表演者要不断提炼自己的魔术语言表现力、感染力,创造出富有文化内涵、形式短小精悍、视觉效果强烈的魔术作品。较之大场面的魔术表演,近景魔术、心灵魔术等表演成本低,观众接受度更高。将此类表演引入主题乐园等场所,与知名品牌联名打造魔术文化产品,发展魔术文化产业,也是其发展方向之一。魔术与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形成跨学科交流,极大丰富了魔术的表现语言。此外,部分魔术师将电影情节引入魔术表演中,以此打造极具叙事性的新魔术,也凸显了当代魔术的新颖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魔术艺术发展的基础,在对魔术艺术进行创新时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挖掘深层的文化意蕴,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将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不断创新发展。中国魔术还应充分发挥“走出去,引进来”策略,并关注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探索立足于民族又顺应时代发展的中国特色魔术。不仅如此,还要注重魔术理论研究的开展与深化,创作具有中国气度、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魔术精品。

猜你喜欢
戏法近景魔术师
近景摄影测量在大型边坡变形监测的应用研究
海边遐思
鸡蛋戏法
硬币戏法
我的妆容魔术师
魔术师
近景摄影测量在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消失的硬币
寻找魔术师
三月,最多只能看到近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