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在救护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效果

2021-07-10 07:06梁小娟李维军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缝隙心肌梗死护士

梁小娟,梁 勤,李维军

1.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 深圳 518108;2.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科,广东 信宜 525300;3.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深圳 51810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内科疾病,主要是由心肌处于持久性缺血状态而引起[1],AMI 发病迅速,症状严重。AMI 临床治疗目的是尽早恢复心肌细胞血运,挽救濒临坏死心肌,尽早恢复患者心脏功能[2]。近年来,AMI 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需要加强对AMI 患者救护效果,挽救患者生命。传统护理缺乏针对性、预见性、计划性,临床护理效果不佳[3]。无缝隙护理是一种高质、高效、快速、系统的护理流程,将各环节有机衔接,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4]。本次研究中,给予AMI患者无缝隙护理,以探寻其在救护中的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于2018年9月—2019年3 月间收治的52 例AMI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6 例。对照组:男性15 例,女性11 例;年龄32~72 岁,平均年龄(48.43±4.49)岁;心肌梗死类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0例,前壁心肌梗死11例,下壁心肌梗死3例。研究组:男性14例,女性12 例;年龄31~70 岁,平均年龄(47.63±4.56)岁;心肌梗死类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 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1 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下壁心肌梗死4例。两组间一般资料(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4]者;(2)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者;(3)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沟通障碍者;(2)合并重要器官损害或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者;(3)存在溶栓禁忌证者;(4)合并心脑血管其他疾病者;(5)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医嘱给予患者传统临床救治、心电监护、抢救等传统护理。研究组予以无缝隙护理。(1)构建由急诊医师、急诊专科护士、急诊护士长等组成的多科协助的分层急诊一体化救治管理团队,将急救护士根据工作经验、职称等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护士具有护师以上职称,具有6 年以上工作经验。二级护士具有护士或护师职称,具有3 年以上工作经验。三级护士指实习护士、进修护师或3 年以下工作经验者。其次成立急救组,并对急救组进行护理分班。预检分诊组包括三级护士1~2 名,主要负责评估患者情况,并将患者分配到不同急救组。一级急救组包括1名一级护士,1名二级护士,1~2名三级护士,主要对有生命危险的患者进行紧急急救。二级急救组包括1 名二级护士,1~2 名三级护士,主要针对短时间内可能危及生命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2)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并通过与专家沟通交流,分析救护过程中不合理环节,结合专科护理要点、病区实际情况等制定急救性护理方案。(3)为胸痛患者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快速判断患者病情并进行心电图检测,根据患者病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救治措施。(4)根据四定模式(定时、定人、定责、定岗)进行快速急救。定时是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1 min内给氧,2 min内检测血压、心电、心氧,3 min 内完成采集血液标本并开放静脉通路,5 min 内进行心电图并进行动态判定。定人是指由指定医师、急救小组进行急救。定岗定责是明确每个护理人员岗位以及工作内容。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协助医师进行急救操作。急救完成后,在吸氧及心电监护情况下将患者转运至心导管室。(5)全面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及时安慰疏导不良情绪,尽可能的缓解患者额外心理负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需要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给患者安全感,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操作中要稳重、镇定,安抚患者情绪,促使患者配合急救工作。

1.3 疗效判断标准及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救护总时间、住院时间。心理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5]评定,两个量表分值范围均是20~80分,分值越高心理状态越差。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心肌梗死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

研究组各环节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研究组(n=26)对照组(n=26)tP评估时间(s)26.51±2.58 95.31±9.79 34.651 0.000静脉采血时间(min)4.81±0.21 10.25±1.69 16.288 0.000救护总时间(min)34.21±3.69 60.13±6.79 17.103 0.000住院时间(d)10.21±1.69 13.56±1.26 8.103 0.000

2.2 心理状态比较

研究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2 心理状态比较(±s)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组别研究组(n=26)对照组(n=26)时间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SDS 48.51±4.69 39.35±4.98ab 48.79±4.52 44.28±4.93a SAS 47.39±4.87 39.25±3.69ab 47.97±4.12 43.36±4.59a

2.3 并发症及复发率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1.54%)及心肌梗死复发率(7.69%)均低于对照组(34.62%,30.77%)(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例(%)

3 讨论

AMI 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出现受阻、狭窄、痉挛等情况导致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出现心肌梗死,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急救时间窗内给予AMI患者有效的救护,可再通冠状动脉,挽救患者濒死心肌,有利于患者预后[6]。

传统护理模式侧重于遵医嘱救治,缺乏预见性、规范性以及有效配合,不能给予患者科学、有效、连续的护理,容易延长患者急救时间,增加医疗纠纷,救治效果不佳[7]。无缝隙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从诊断、转运到治疗全过程中给予患者最优化“科学、规范、系统”的护理程序,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8]。

本次研究中,给予研究组患者无缝隙护理,结果可见,无缝隙护理通过成立多科协助的分层急诊一体化救治管理团队,可明确各成员间工作职责,令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给予患者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通过问询专家意见、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际病区情况制定符合现状的护理方案,可令成员快速反应,争取患者宝贵的救治时间。通过优化急救流程,确保抢救措施实施流畅性,避免浪费时间,进而提高抢救效果,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

有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可对疾病产生影响,积极促进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工作,降低心理应激反应[9]。本次研究中,通过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可有效舒缓患者不良情绪,令患者保持良好心态,因此研究组SDS、SAS评分较低。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在救护AMI中应用可提高救护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缝隙心肌梗死护士
1型、2型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雨的缝隙
空中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