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泉锋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环,与茶文化相关的器具种类繁多,紫砂壶作为一种特殊的茶文化载体,印刻着历史的发展轨迹,常成为爱茶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紫砂壶至今未退出时代的潮流,这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多少名家付出心血创作出的紫砂壶作品既包含了紫砂艺术的创作,也包含了精神文化的创作,这一系列的文化象征铸就了紫砂壶独特的雅致清韵。
竹文化与紫砂文化的搭配极为巧妙,历代艺术名家常常利用竹君子的气质描绘、增添紫砂文化的高尚雅韵,紫砂文化、茶文化、竹文化这三者文化的融合使得紫砂壶具备更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纵观紫砂壶各种各样的样式,紫砂工艺者常常利用装饰艺术来呈现不同风格和样式的竹子。
竹子根据季节、环境、品种等特点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样式。竹子在四季中生长会表现出不同的形状,春天的竹子正爆出新芽,竹叶较为细小瘦长,夏天阳光雨露的滋养使得竹子茁壮地生长着,秋天竹叶凋零会略显枯干,冬天的竹叶则在严寒中坚强地生存着。不同环境会造成竹子呈现不同的状态,微风吹拂竹子摇曳着身姿,雨雪中的竹叶被气候肆虐着坚挺着身姿仿佛在诉说着独有的气韵。竹子的品种也是丰富多样的,紫砂工艺者必然要观察不同竹叶的细枝末节,根据不同的主题选取合适的竹叶样式,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呈现文竹竹叶的秀气、毛竹竹叶的豪放以及湘妃竹竹叶的柔情万种等等。足以见得,竹叶艺术的呈现隐藏着极大的艺术智慧。
不同装饰艺术呈现出的竹子会略有不同,绘画艺术呈现出的竹子会直接和壶身融为一体,仿佛壶身上本该有竹这一意象。雕刻则在壶身上留下雕刻的痕迹,刻画出来的竹子更加立体化;贴塑这一装饰工艺常是工艺人表现竹子常用的方式之一,可生动鲜活地描绘竹子的细节,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紫砂“隐伏壶”(见图1)以其独有的低调气质展现着竹君子的高风亮节,整体看起来娇小可爱而不失雅致之韵味,壶身各比例相互协调匀称,线条流畅自然。此款紫砂壶并未是常见的造型,增添了一丝的创新。壶盖与壶身贴合得相当紧密,壶钮为镂空的桥状设计,壶钮桥横跨整个壶盖,大气简单。壶嘴、壶耳、壶足都加入竹节的设计元素,以竹为主要设计元素以呼应“隐伏”这一主题。壶嘴以短弯流的形式缓缓向上翘起,顺畅自然,似一短萧镶嵌在壶身的半腰处,热气从壶嘴喷薄而出仿佛吹奏着轻盈的乐曲。壶耳静静地安置在壶身旁,似乎在聆听着这大千世界的声音。三只小壶足立身于壶身下,支起微圆的壶身,增添了许多的雅趣。
图1
紫砂壶的壶身较为圆润,衬托出“隐伏壶”古朴雅致的气质。壶身上辅以一些装饰,壶身上贴塑着摆动着的竹叶,竹叶从壶嘴的跟上长出,竹叶从壶身上半部分垂至壶身中部,仿若微风吹动着竹叶的身姿,以静态的手法描绘出动态的感觉,生动而有趣。一圈圈圆晕似一个温暖的太阳在释放着黄色的光芒,促进竹子快速的生长。选取低调沉稳的红褐色色调修饰“隐伏壶”的朴素之感,更加凸显出“隐伏壶”暗含的文化意蕴。
竹文化是在实践和活动中产生的瑰宝,论起竹子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最大的用途在于劳动生产中,竹子可以编织成各种各样的劳动工具如竹篮、竹筒等,春秋战国时期利用杠杆原理制作了提水的竹制工具,这些工具的制作大大提高了人类的工作效率。竹也常常成为文字的载体,中国商代将竹子做成竹简,用于记录文字以流传下来,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着用竹子造纸,这也标志着中国造纸技术的发展。这一系列的竹产品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物尽其用这一层面竹文化与紫砂文化是不谋而合的。
由于竹子生长的特点,人们将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高尚气节赋予于竹,故竹有“梅兰竹菊”的“四君子”之一之美誉。竹常常是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题材,文人骚客赋诗作词借竹唤起世人学习竹君子隐含的高尚品质,绘画、雕塑、剪纸、陶瓷等装饰艺术中也常常细致地描绘竹子的形象。紫砂壶文化与竹文化也颇有渊源,竹子这一艺术形象常常会在紫砂壶上体现,有些会利用描金、陶刻等手法绘竹与壶身上,有些会将壶身捏塑成竹子的样子。
隐伏意为隐遁、隐居,诗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隐居山水之间无不是众人所向往的生活。现代人无法真正实现隐居山水的生活,工艺人借“隐伏壶”以描绘一种隐居的精神境界或是心灵上的隐居。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烦躁与压力,现代人难免会有逃避压力与纷扰的时刻,羡慕古人宁静致远的隐居生活,以求得心灵上的平静与安宁。“隐伏壶”以其娇小的身躯诠释着工艺人对艺术深度的思考与理解,其亦是工艺人对紫砂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