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全
青铜器纹样是指依附于青铜器上的一种富有装饰意义或精神内涵的纹样,简称青铜纹样。它们有的是以浅浮雕的形式存在,有的则以雕塑的形式依附于青铜器上,使青铜器的外形更加美观、生动,是古老的先民们的意识形态活动的浓缩和表达。
各种青铜器纹样的命名,一些是来源于可查证的文献记载,如“饕餮纹”是北宋的金石学家吕大临将古文献中的描述与青铜器上的纹饰联系起来而定名的;还有一些则是根据纹样图案的内容来命名的,如“雷云纹”、“龙纹”等。
夏朝是青铜器文明的起源,初期的青铜器器型较小,种类也少,青铜器纹样单调,主要以一些简单的线条、乳钉作为装饰。商朝以后,青铜器开始大规模制造,青铜纹样由简单转至繁复,甚至出现了底纹和主纹组合的形式,纹样层次丰富,饕餮纹、云雷纹、龙纹、凤鸟纹等纹样开始流行。
西周时期,青铜文明迎来第一次高峰,前期纹饰风格沿袭之前的凝重典雅,内容却丰富多样。此外,夏商时期居于主要地位的动物纹开始退至次要地位,几何纹样得到广泛应用。西周后期,青铜纹样的风格也开始发生转变,由凝重转为质朴。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纷纷打破礼制,制造青铜器,青铜器也由祭祀礼器向生活实用器过渡,纹饰风格随之改变。受不同诸侯国工艺、审美差异等因素影响,此时的青铜纹样风格更加多样,有的质朴简约,有的繁复冗杂,有的华丽典雅……金银错、镶嵌、镂刻等工艺的应用,使得青铜器纹样更具美感。
秦汉时期,金、银、铁、漆器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铁器在日用器具上部分替代了铜器,导致青铜器数量大大减少。从已经出土的汉代青铜器来看,当时的纹饰风格趋于平民化,具有朴实之美。
对于青铜器纹样的分类,学界至今没有达成统一,容庚先生认为青铜纹样可以分为几何形纹样、动物型纹样和叙事型纹样三种。朱凤瀚先生将其分为动物类、几何类和人物画像类三种。笔者认为青铜器纹样可归纳为:几何类、动物类和生活类。
几何类纹样是青铜器最早采用的装饰纹样,夏朝早期制造的青铜器普遍采用几何纹样装饰,主要是简单的直线或单体连珠图案。后来几何纹样受到动物纹的影响,也出现了一些略复杂的纹饰,如云雷纹、火纹、窃曲纹等。
其中窃曲纹与云雷纹最为流行,窃曲纹由卷曲的细长纹组成带状,主要点缀在器物口沿。雷云纹,分为雷纹与云纹,方折回旋的为雷纹,圆弧形回旋的为云纹,云纹或雷纹也有多种变体,如乳钉雷纹、勾连雷纹等。
春秋战国之后,由于动物纹饰的衰落,几何纹占据主导地位。
窃曲纹
动物类纹样,在青铜器发展的中后期才完全形成。一类以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动物为原型,如:虎纹、象纹、鱼纹、蛇纹及各种禽鸟纹饰,纹样较写实;一类源于人们的幻想,如龙纹、风鸟纹等。动物纹样大多抽象于原始图腾,略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其中饕餮纹、龙纹、凤鸟纹较为流行。
饕餮纹是夏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纹样,通常被施加于主要装饰部位,其特征在于正面的兽头,两只眼睛浑圆突出,大嘴隆鼻,有犄角和耳朵,据说这种纹饰是集牛、羊、鹿、虎等动物的特征于一体,进行夸张组合而成的。龙纹也是夏商周流行的纹饰,经过工艺者们的加工和改进,龙纹图案也有许多变体,出现了单体完整的龙纹甚至是两条龙或一团龙交合的纹饰,如团龙纹、交龙纹、曲龙纹等等。由交龙纹衍生出来的蟠螭纹曾经普遍应用于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上。
饕餮纹
生活类纹样主要流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商周时期其实也有出现,只是数量较少,且并非表现生活题材,春秋战国以后的生活类纹样表现了宴饮、采桑、狩猎、战争等实际生活场景,才真正算是生活类纹样。它们不再单纯以线条组成,而发展成由线条、块面组成的图像整体,具有情节性、故事性。
学界目前对于将青铜器纹样应用于现代设计的想法方兴未艾,学者们纷纷进行大胆尝试,青铜器纹样在餐饮空间、家具设计、现代装饰画、石雕甚至是扑克牌设计中的运用屡见不鲜。毕竟青铜纹样能够为现代设计提供直接参考的样本,设计者们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去设计图案纹饰,只需根据产品自身的风格,进行筛选运用即可,不仅能节省大量前期设计时间的成本,又能重温与青铜纹样相关的文化传统,提升设计师自身文化底蕴。
青铜器纹样与紫砂壶相结合
紫砂壶原料——紫砂泥,以良好的可塑性著称,自古以来,无数能工巧匠将书画、雕刻等艺术形式融贯于紫砂器,以花虫鸟兽、山水人物等白描作为紫砂壶装饰乃主流之选,殊不知青铜器纹样也可作为紫砂壶装饰。以青铜器纹样作为装饰手段,丰富紫砂壶自身文化内涵的同时,又不掩盖青铜器纹样的艺术性,两者结合可谓相得益彰。
紫砂泥虽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青铜器纹样最初毕竟是运用在青铜器上的,青铜器与紫砂壶两者之间的差异不可忽视,相较于青铜器,紫砂壶更加小巧、圆润、细腻,因而在运用青铜器纹样作为紫砂壶装饰时,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紫砂装饰最常采用的技法是陶刻。陶刻,指陶刻者用钢刀在紫砂壶生坯上镌刻文字或图案的一种方法。陶刻装饰的旨意在于“以刀代笔”,把书画艺术的“笔味”与金石篆刻的“刀味”融为一体才是上等。除了陶刻艺术,泥绘也是紫砂壶传统装饰工艺,泥绘,即以紫砂泥浆绘于壶坯,常见泥绘图案主要有花鸟图、山水图等。还有一些紫砂壶装饰工艺如包漆、描金、绞泥、金银错、贴花、镂空、浮雕、珐琅彩绘等。
自古以来,紫砂壶都深受文人雅士的追捧,质朴无华的紫砂泥,敦厚内敛的紫砂壶,品茗哲思的雅致清闲,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紫砂壶的装饰风格,因而紫砂壶装饰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此外,柴烧工艺产生的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色泽温暖,质地粗犷,散发着古拙、浑厚之美。落灰的不可控性,决定了釉色的独特性,柴烧的紫砂壶釉色不可重复且难以预料,也正因如此,才使得柴烧工艺一直散发无穷魅力。
柴烧紫砂壶
青铜器纹样作为紫砂壶装饰的应用原则首先是适当性原则,举例来说,并非所有壶型都适合用青铜器纹样装饰,比如西施壶造型小巧、简约,青铜器纹样体现的更多的是大气、庄重,若以青铜器纹样装饰西施壶,就显得突兀。
其次是协调性原则,这就需要具体结合紫砂壶器型、色泽,青铜器纹样大小、图案繁复程度等综合考虑。若器型大方稳重,如将军罐等壶型,则可以考虑采用饕餮纹这种繁复的纹样;若壶型小巧,可施展空间有限,如狮球等器型,则可以用简单的几何类纹样装饰。
将军罐
狮 球
第三个是创新性原则,虽然上文提及青铜纹样直接作为设计样本,但还是希望能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一些个性化创新,毕竟将青铜器纹样应用在紫砂壶上,已经涉及到跨领域,若是生搬硬套,反倒容易弄巧成拙。
这里的应用方法是接着上文的创新性原则而言的。应用方法主要有增加、删减、美化等。增加,指的是在一件紫砂作品上同时运用多种青铜器纹样,并非针对单个青铜器纹样而言。许多青铜器纹样本身已经足够繁复,再添加线条只会更显冗杂。删减,是针对单个青铜器纹样而言的,总体而言,紫砂壶体型偏小,设计者可施展空间有限,有时可省去不必要的线条,但只能是删减多余的线条,切不可恣意删减,使观者无法知晓是何种青铜器纹样。美化,是指可以采用一些其他工艺,比如金银错、泥绘等手法,使得青铜器纹样更加鲜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