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婷婷 刘可文
【摘 要】 泛电影化的媒介技术把人们带到一个反常逻辑时代,知觉逐渐让位于各种媒介机器。现代媒介技术打破了传统时间与空间概念,使得同样的空间缩短为瞬时呈现。这个时代“速度”主导世界,“速度”的提升使媒介不断下沉,当媒介下沉到一个临界点,即光速,媒介便脱离物质性基础,其存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
【关键词】 媒介;速度;维利里奥;知觉后勤学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2-0065-03
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属法国激进派文化理论家之一,发明了许多诸如“大光学”“竞速学”“消失美学”“极惰性”等概念。他关注技术发展带给人感官上的变化,知觉逐渐让位于各种媒介机器,“知觉后勤”成为信息时代媒介的基本属性。
一、技术义肢:媒介的存在方式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这里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社会发展到今天,媒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物质,而逐渐成为人身体,甚至是心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逐渐成为人感知世界的工具,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义肢。
双腿的技术义肢是汽车、高铁、轮船、飞机……不用行走便可以游遍世界,不同时速的技术义肢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与状态。不同时代,同类型的技术义肢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例如眼睛这一器官,技术义肢的发展从望远镜到影像,这样飞跃的变化使眼睛不出家门便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景象。一定程度上,人已习惯广阔的技术视野,难以回到感官所触及的狭小世界。我们把感知交给机器,“所有技术假体都试图消除人类的自然感官”,人类感知功能在机器的日益发展中逐渐衰退,虽然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物质性”不会完全消失,但其主体性随着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真实的世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感官反应而逐渐被消解,技术义肢将替代感官去感受世界。
“文明史就是媒介史”。在维利里奥看来,西方艺术理论的发展史很贴切这一论断。西方艺术理论从古典时期到后现代,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依旧是“模仿”,艺术一直是“再现”世界的观念。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开启了新的时代。艺术发展到此阶段,从“再现”世界到“呈现”世界,从“辩证逻辑时代”到“反常逻辑时代”,由速度/光主导的秩序模糊了虚拟与现实。实时影像压缩了空间,不需要人的主体性目光便可以获得视觉,视觉逐渐失去人的主观性转向机器化特性,人的个体性逐渐让位于机械共性。如今已进入第三阶段即“反常逻辑时代”,“逻辑的反常,这最终还是控制再现物的这个实时图像的反常,而这个真实时间如今已经压倒了真实空间……反常图像这样获得了可与突然抓取的地位相比拟的地位”。换句话说,反常图像本身获得了与瞬时性现实图像相当可比拟的地位,此时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模糊,真实难以判别。
反常逻辑时代中的技术是借助于“光”的力量遍布世界。从光缆到卫星,媒介作为物质载体发生变化,“光”依旧无差别地、无空间地传播,依旧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一切可见的事物都是在光线之中对我们显形”。一切影像都是光的反射,光使世界变成四维度,消解了传统的时空观念,除卻时间、空间,光作为新加入的维度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光消解了距离,所有的距离转变为虚拟的在场,“远程在场的此时解构了存在论上的此处”,时间与空间断裂;“远程在场中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分裂”,此处的空间与彼处空间的分离;“远程在场导致双重显现结构”,同时间的不同空间的重叠。实时远程在场用同一时间叠加多重空间,感知逐渐弱化,进而被技术义肢所取代。
在反常逻辑时代,真实与虚拟混淆,时间与空间断裂,媒介成为人与世界的联结工具,以技术义肢为其存在方式在人类社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知觉后勤”:媒介的特性
媒介以技术义肢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类社会,其所依靠的就是“知觉后勤”。维利里奥把知觉的后勤学看作“景象机”,或者“20世纪冲突中对电影技术的系统性运用”,他以电影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来阐释“知觉后勤学”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脱离了原始兵刃相接的模式,转而延伸出更贴合时代的辅助工具,电影便是其选择之一。电影最初的出现与战争并无干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囊括众多科技于其中,“速度”“视觉”等极大提升了战争威慑力,“电影”作为“知觉”成为战争的有力助手。一方面战争需要影像提前探知敌方的军事部署,延长的视觉便于制作出利于己方的军事安排,于是空中侦察成为交战方争夺的势力范围。捕捉敌方影像的空中侦察手段五花八门,连续拍摄照片或摄影术的运用让再现敌方场景状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影像增加了战争的威慑力与杀伤力。二战时的容克(Junker)87轰炸机,它“在向目标投弹的同时,会发出尖利刺耳的鸣声,以此来恐吓敌人”,利用对人感官的施压从而增加武器的威慑力,以取得战争优势。于战争来说,“影像的补给变得等同于弹药一类军需品的补给”,电影成为战争的“知觉后勤”。“军事后勤”是指“战争中组织者运用各种手段把武器、物资和人员实现获取、调动、流通维持战事的需要,维持前线持久资源的保障”,战争中的“知觉后勤”“军事后勤”之一,在战争中“与弹药、粮食的后勤补给一样,也成了战争取胜的重要保障”。“知觉后勤”是作用于知觉的力量,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补给方式。
电影与战争的本质相同,都作用于人的感官。维利里奥认为电影技术的系统运用已幻化为形态各异的技术义肢,其作为“知觉后勤”深入各媒介之中,成为媒介的基本属性。人类社会除战争外的其他场域早已离不开知觉的供应,即人们需要依靠媒介技术提供的拟像、仿真和超真实,活在拟态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人的个体知觉感受被消解,进而替代的是情感共产主义。这就从战争与电影的关系转变到现实、媒介和人的关系。当代社会,媒介不再扮演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它以其“知觉后勤”属性作用于人的感知,从而悄无声息地控制人的身心。
在技术飞速发展,光/速度主导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今天,时空观念转变,技术义肢代替感官,我们依赖于媒介去感知世界,这样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否客观,答案是否定的。《纪录片新闻通讯》写道:“通过宣传,我们能够给公民提供对想象力的控制,这种控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我们的民主教育方式所缺乏的东西;我们能够借助广播、电影和五六种其他的媒介达到这个目的”。媒介延展了我们的视觉、听觉……拓宽了我们的认知、体验……它带给我们的是不经历世事却能感受百味。我们所见的世界,是被建构出来的世界,是通过媒介的“知觉后勤”属性用一种看似客观的方式影响人的感知,从而使人去认同先验主体,进而“自由地”构建自我意识形态。阿尔杜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写道:“意识形态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而意识形态机器规定了由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实践则是存在于全心全意按照其信仰行事的主体的物质行动之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要义在于其本身即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统治阶级实行“软暴力”控制的媒介与载体,它能在发挥审美教化与陶冶心灵的功能的同时向受众有效且生动地渗透、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受众则在貌似审美、超功利地运用媒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套主流的价值体系。
“知觉”是一项有力的武器,媒介的“知觉后勤”属性让其拥有了社会力量。“可见”与“不可见”,“在场”与“缺席”,都可以作为媒介利用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向导,“媒介即讯息”。
三、速度:媒介消失后的存在样式
“媒介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媒介不断地向受众下沉的历史。媒介下沉得越充分,传播的受众面就越广,媒介的可及性就越高”。媒介下沉表现为受众的范围变大,科技进步使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因此科技是媒介下沉的主要推动力。科技的本质是“速度”,传播速度的提升是主流媒介新旧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速度主导的世界。
维利里奥在时空中加入“光”的维度,提出“大光学”(optics on a grand scale)概念。我们进入“光”的世界,新的时间体系由“光”来主导,“光”这一维度的加入使我们多了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大光学”的世界里,我们既拥有无处不在的虚拟,又拥有可知可感的肉身,生活在这种双重性的混乱之中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维利里奥认为世界在“光速”(Real time/Time-light/immediate action)的范围内运转。“光”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光速”是一种限制性速度,我们所看所感的世界存在于光速范围内,人眼所见的空间物质是“光”的形态效果。“光速”是瞬时的,没有空间性,甚至会消解时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空间是静止的,有了时间维度后周围世界才动了起来,时间与空间有一个临界点,即光速,一旦达到这个速度,时空便处在一个永恒状态。同样,当媒介传播的速度到达一个临界点,即光速,媒介的物质性将不复存在。
维利里奥常以战争视角看待世界,他的理论构基于战争。“影像开始取代实体,以同样的方式,速度开始取代空间”,空间不再成为建构世界的物质基础,时间也不再是建构世界的尺度。空间-距离,时间-绵延,柏格森的时间延展观,亦打破了由静态物体和空间组成视界的传统视觉观。“光”受到速度的限制,从“不可见”到“可见”,所有的距离转变为虚拟的在场,此时媒介作为真实世界可感知的物质样式,媒介所傳递的是超真实的虚拟在场,但“此在”是缺失的。当媒介传播速度达到光速,“光”由“可见”到“不可见”,其物质性存在样式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速度”衡量体系。彼时的媒介也将下沉到临界点,辐射范围将达到最大值,拥有感知便会成为受众。“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媒介革命并不是新媒介替代旧媒介,而是在主流媒介的位置上进行新旧替换,“相比于旧媒介,新媒介的‘新一定是因为它比旧媒介下沉得更充分”,其传播速度也更快。“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它使传播范围从口口相传的局限中释放出来,不仅打破了空间的束缚,还突破了时间的禁锢。机器印刷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在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得到更大的延展。“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瞬时性的传播速度、可操作的传播方式在感知上影响人,使受众产生共情以达到目的。
媒介在“光”的维度中展现了其的主观性,当“光”达到一定速度,超过时间与空间的临界点,其媒介的物质性随之消失,即技术义肢的存在方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速度。
四、结语
人类社会除战争外的其他场域早已离不开知觉的供应,即人们需要依靠媒介技术提供的拟像、仿真和超真实,活在拟态环境中。当传统的时空观发生变化,媒介提供的一切在“光”不可见的维度下,感知依旧存在,“知觉后勤”依旧存在,但媒介的物质性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速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9.
[2]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现代传播,2000(6):25.
[3]约翰·阿米蒂奇.维利里奥论媒介[M].刘子旭,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4]保罗·维利里奥.视觉机器[M].张新木,魏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保罗·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M].孟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约翰·阿米蒂奇.20世纪军事战略家保罗·维利里奥:战争、电影与知觉的后勤学[J].文化研究,2013(5):140.
[7]郑兴.“速度义肢”“消失的美学”和“知觉后勤学”:保罗维利里奥的电影论述[J].文艺理论研究,2017,37(5):201-208.
[8]索良柱.媒介下沉与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化[EB/OL].(2019-11-04)[2020-07-12].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104/c429811-31437161.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9]路易·阿尔都塞,李讯.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J].当代电影,1987(3):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