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
在缺席了一年两个月后,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终于在盛夏回归——7月6日至17日,长达12天的电影节让这个蔚蓝海岸的南法小城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当地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戛纳和电影的报道,除了摄影师和保安脸上的口罩,一切都仿佛回到疫情前。戛纳电影节不仅是国际电影产业的盛世,也标志着电影这个法国人最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正式回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戛纳可比奥斯卡重要多了”,本届戛纳评委会主席、美国著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态并不完全是恭维。事实上,相比奥斯卡代表的美式学院派口味,戛纳更像是一个开放的国际平台、电影界的“奥运会”。“在法国,能看到全世界的电影”,这是法国影迷们引以为豪的幸福,即便不能第一时间赶赴戛纳,普通观众不用等多久也能在家门口的影院亲眼看到这些各国新片。譬如本届戛纳的英语开幕片《安妮特》,就于7日同步院线上映。荷兰名导范霍文的参赛片《圣母》也在9日登陆影院,苏菲·玛索主演的《一切顺利》将于9月22日定档上映。
依托于法国体系成熟的艺术电影院线,法国观众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片。有不少资深影迷对中国的王家卫、泰国的阿彼察邦、以色列的伊利亚·苏雷曼、巴西的沃尔特·塞勒斯等名导作品如数家珍,这要归功于法国政府对电影多元化的支持。在法国人看来,“电影是文化,不是商品”,历年戛纳电影节红毯上,常能看到法国文化部长的面孔,这彰显出法国当局对于电影产业的重视和扶持态度。
在正常年份中,法国文化部对电影产业每年补助超过10亿欧元,保证平均250部影片的年产量,而这些影片的总票房只有5亿欧元左右,此举更多是为了维护法国人引以为豪的“文化例外”——对于本土和非英语电影的支持,也是源自法国人抵御好莱坞的传统。自上世纪50年代就创建的“艺术影院协会”,为独立影院赢得官方认可和支持,不仅挖掘和推动新浪潮运动,也培养一代代影迷和精英文化的认同。
在法国,并行着UGC、高蒙百代为代表的大型商业连锁院线,和以MK2为代表的艺术院线两种体系,无论是好莱坞大片、欧洲商业喜剧,还是来自亚非拉的小语种作品,都有机会在这里上映,接受观众和专业人士的品评。为了制衡好莱坞垄断市场,法国负责发行放映的管理部门还会强制排片上限,即便像《复仇者联盟4》这样的暑期档商业大片,排片率也不能超过1/3。此外,法国还通过打造“专业电影城”,联合欧盟各国共同制作等方式,力图完善自己的电影工业体系。然而,曾经最成功的“欧罗巴公司”和最“好莱坞化”的名导吕克·贝松,近年来却因为经营不善,陷入破产困境,这对于法国电影人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法国本就是电影的诞生地,世界电影史就是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工厂大门》和《火车进站》开始。在一战之前,法国一直是全球电影最大的产地和出口国。战争让好莱坞抢走霸主地位后,法国人一直希望从文化层面“夺回阵地”。20世纪最重要、影响最大的电影运动“新浪潮”也是由法国人发起,《电影手册》不仅在电影理论和风格上掀起新流派,也反过来催生美国“新好莱坞”一代的诞生。法国人对于电影的热爱,还体现在对电影从业者和理论家的尊崇:著名导演、演员和影评人享受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待遇,譬如新浪潮导演夏布罗尔、国宝级女星让娜·莫罗去世时,萨科齐和马克龙两位总统都致以悼词;业内最高荣誉、被誉为“电影界的龚古尔奖”的“徳吕克奖”是纪念影评人和电影理论家路易·德吕克;后现代巨匠德勒兹关于“电影本体”的研究,更是把电影提升到哲学层面。
据法国国家电影与动画中心的统计,疫情前的2019年,法国票房为2.13亿人次,位列正常年份史上第二,这对于人口仅6000多万的国家来说,成绩算得上相当出色。不过细数票房榜前10位中,仅有一部是法国本土影片《岳父岳母真难当2》,其他9部全是《狮子王》《复仇者联盟4》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可见法国电影在商业化上仍然任重道远。
除了好莱坞的侵袭,法国电影近年来最大的敌人还是流媒体,以网飞、迪士尼为代表的跨国流媒体巨头们,正在以优质的原创资源和大手笔的资金投入,把法国观众从影院拉回客厅。也难怪代表传统电影产业和院线、发行方利益的戛纳电影节,三年前会公开与网飞、亚马逊“决裂”,迄今都拒绝流媒体影片入围。毕竟,法国电影从业者明白,与好莱坞还有可能“化敌为友”,但与直接跳过影院和票房的流媒体之间,则很有可能是“你死我活”的角逐。至于普通的法国观众,倒没那么纠结——能在大银幕上感受《速度与激情9》固然很好,宅在家中看《氧气危机》也是疫情期间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