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蓓, 甄 红, 张 枭, 聂溶冰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种植科, 上海, 200011;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临床研究中心, 上海, 20001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口腔修复科, 上海, 200011)
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不断成熟,人工种植牙已成为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的理想修复方式。种植牙使用方便,且具有较好的美学效果,该方式治疗修复成功率较高[1-2]。患者对口腔种植修复的满意度不仅受治疗效果影响,还与护理质量、医护人员工作态度以及患者紧张、焦虑、疼痛等多种因素有关[3-6]。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笔者发现口腔种植患者术后反应可能和牙周炎病史有关,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牙周炎病史对口腔种植患者术中疼痛反应及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以 2020 年 11 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接受口腔种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 18~70 周岁,患者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 排除文盲、沟通障碍、智力缺陷、精神异常者。本研究共计入组500例,因失访未完成调查1例,实际共完成随访 499 例。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以牙周炎病史为暴露因素,将患者分为暴露组88例与非暴露组411例。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方式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方式
对既往有牙周炎诊断治疗史的患者,通过查看其病历资料获得牙周炎病史信息; 对既往牙周炎病史未知者,则由医生通过口腔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并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判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反应[7], 本研究对有疼痛反应的定义为VAS评分>0分, 0分表示无痛, 10分代表难以忍受,疼痛非常剧烈。于患者术后2周左右拆线时对其开展问卷调查,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2周内的疼痛情况,同时收集患者的相关人口学信息。手术医生、手术方式等临床治疗信息通过查询临床诊疗记录获取。
2组术中的疼痛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口腔种植术中疼痛反应[n(%)]
暴露组术后疼痛时间中位数为3 d(IQR: 2.5~5.5), 非暴露组术后疼痛时间中位数为2 d(IQR: 1~4), 2组疼痛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他混杂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医生的职称对种植术后疼痛时间有显著影响(P<0.05), 将因变量按照术后疼痛持续天数的中位数进行分类,代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病史是口腔种植术后疼痛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牙周炎病史对种植术后疼痛时间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前关于牙周炎病史与口腔种植手术疼痛反应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探索了牙周炎病史对口腔种植术中疼痛及术后疼痛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具有牙周炎病史的口腔种植患者术后疼痛不适时间显著长于无牙周炎病史的患者。该研究的结果可能为口腔种植相关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在长期工作中,笔者发现牙列缺损或缺失患者在口腔种植术后的疼痛反应时间存在显著差异性。部分患者术后几乎一直没有疼痛感,而有的患者术后疼痛感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强烈程度也存在个体差异性。患者术后疼痛反应的差异主要和医疗因素及患者自身个体因素有关。医疗因素主要与医生的手术方式、术后用药等因素有关,而患者自身个体因素则包括焦虑、既往口腔治疗史、口腔炎症、个体神经敏感性等因素[8-12]。目前,口腔种植医护人员在患者的差异性分类管理方面仍不够细化,笔者认为医护工作中应该充分重视不同患者的术后疼痛反应,并及时通过医疗处理、护理干预及心理干预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不适感,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多数牙周炎患者伴有慢性的炎症反应,本研究发现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口腔种植术后疼痛反应时间显著延长,提示需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牙周炎病史患者的重视程度。本研究中,牙周炎病史与口腔种植术中的患者疼痛反应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这种现象可能与局麻的作用有关,手术过程中有效的局麻状态可能掩盖了牙周炎病史患者对术中疼痛的反应。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逐渐消失,手术创伤给患者造成的疼痛反应逐渐显现出来,且不同的手术方式、不同医生的操作以及牙周炎等因素造成的疼痛差异开始显现。
综上所述,推测牙周炎病史对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时间可能与患者口腔微生物环境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反应有关。但本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切阐明具体原因,仍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