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天龙 邹 丹 蒋 辉
近些年,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不断有传统媒体“关停并转”的消息传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均面临一轮又一轮的重新“洗牌”。与此同时,一大批拥有数千万粉丝的公众号、客户端等“大V”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这其中,有相当多的“大V”源自于传统媒体的“脱胎换骨”。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新闻工作者如何顺应融媒体发展的大潮?本文试图以“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变与不变”为题,与所有的新闻工作同行进行探讨和分享。
融媒体时代需要“融媒体思维”。报纸、广播、电视曾经各自为营,阅读、聆听、收看,不同的传播手段需要不同的渠道和内容。但进入融媒体时代,需要所有的采编从业人员更新观念、创新方式方法,从策划、选题、采编到最后的输出,必须有一套全新的融媒体思维模式。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充分自由的表达和丰富立体的传播打破了时空限制,海量庞杂的信息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交互共享。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主阵地,在与自媒体的博弈中,如何迅速占领精神高地?谁能赢得更广泛的关注支持?谁能成为最终的意见领袖?这就需要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创新“融媒体思维方式”,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固化的受众群体,根据各自平台和不同端口的市场定位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从而生产出各据特色的融媒体产品,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人民日报》的“来了,新闻早班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新闻”矩阵(公众号、视频号、微博),都是融媒体传播的旗舰产品,传播效果之广、影响力之大,值得所有新闻工作者研究和学习。
曾经,报纸、广播和电视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三驾马车”,都需要从业者具备各自不同的技能。此前,纸媒的采编人员可能更侧重文字功底和摄影技巧,广播从业者更注重声音的表达,电视记者偏向于画面的美感和冲击力。现如今,融媒体记者更需要“一专多能”甚至“三头六臂”。仔细观察后大家都会发现,如今每年的全国两会已经成了“融媒体”竞争白热化的舞台。不仅各种新奇特采编设备让人眼花缭乱,仅靠装扮和设备已经不能简单分辨出记者的来头。广播记者也拿起了“八爪鱼”做起了网络直播,报社记者也拿着自己的“长枪短炮”拍起了小视频,电视记者也开始“单枪匹马”、实现采编播合一。各路记者采制的新闻素材经过仔细“切割”、精巧汇编和分类包装,分别在不同的平台推送和展示,完成了丰富多彩的融媒体“一条龙”。一些优质的融媒体新闻产品在不同的平台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受众面呈几何状的扩张,这都得益于新闻从业人员正在不断突破各自的技能边界,“一鱼多吃”、效能翻倍。
“适者生存”的道理大家都懂。新闻工作者必须适应当下一轮又一轮的改革与竞争。近些年,几乎每年都有一些广电频道(频率)和报纸“黯然离场”。在这背后,新媒体的冲击“来势凶猛”是主要原因。但深究起来,与一些新闻工作者及其决策层、管理层的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适应能力差有关系。曾几何时,报纸的版面和编排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标题“简单粗暴”,大篇幅的政策法规、会议新闻和年终总结等都是原文照搬。所谓的“合办专栏”,其实就是找部门、单位、企业出钱,让他们在报纸上“露脸”、贴金。而对于大量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鲜活内容,很多新闻工作者视而不见。部分报社的编辑记者不是以生产优质内容为工作目标,而是以“拉赞助”、提高发行量作为“奋斗目标”。试想,这样的报纸有人看吗?广告商会满意吗?时间一长,很多新闻从业人员脱离了自己的业务本身,面对新媒体“短平快”、“轻巧灵”的冲击,很快迷失自我。
广电行业同样如此。有些记者编辑热衷于泡在“战线”、浮在表面,除了会议新闻、年终总结,根本不愿意俯下身子、深耕细作。个别记者过于依赖“新闻通稿”,再简单配以画面或者声音应付交差了事。而对于自己所采制的新闻是否鲜活有趣、是否有吸引力不管不顾。时间一久,自己的专业技能原地踏步、跟不上趟,在融媒体时代一步步被“边缘化”直至最后被淘汰出局,所在的平台自然也会受损。
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牢牢坚持党性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深刻阐明的重要观点,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媒体竞争如何激烈,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党性原则是所有人应该牢记和强化的。尤其是近些年国际反华势力的日益猖獗,更需要我们守好自己的阵地,坚持党性原则,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有坚定的党性原则和立场。否则,生产出来的新闻产品要么误导受众,要么干扰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甚至被国际反华势力利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理应厘清“流量”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要立足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属性,坚持“真实是新闻的基本属性”这一道“硬杠杠”,彰显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同时,在这场有关疫情的“大考”中,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一批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传播平台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央视新闻频道、新华社、中国之声以及全国各级新闻主平台,无论是传播速度、影响力、好评度,都远超其它平台。以省级新闻广播频率为例,湖北之声立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奋勇争先、多“端”发力,不仅在多个机构的市场评测中稳居前五,在广告营收、精品创优中也是逆势上扬,在湖北全省数千万普通百姓的心目中,“湖北台”这个闪亮了几十年的“金字招牌”依旧夺目。
融媒体的“融”,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基于主流媒体的严肃、严谨、严格等特点,融媒体工作者不能被“严”字所困,要想方设法让新闻“活”起来。比如每年的全国、全省“两会”,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出台和实施,事关国计民生大局。如果还是按照多年以前那种老套、刻板、乏味的宣传报道方式,估计会受到各界批评。但这些年,很多主流媒体对于“两会”的宣传,既做到了“政治站位”准确,也做到了宣传效果倍增。但我们也注意到,少数媒体除了两会以外的日常报道,仍是一副老面孔:标题呆板生硬、内容空洞枯燥、形式单一乏味。尤其是一些部门会议、行业表彰的新闻当中,简单罗列、胡乱堆砌的比比皆是。能不能将这些宏观的内容故事化?表述和呈现的方式能不能尽可能多地跟民众的自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长串的枯燥的数字能不能请权威人士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对于那些主题宏大、涵括面广的大稿子,能不能进行拆分和切割?对于一些新的概念、关键词和重要的数据,能不能用新媒体手段进行二次加工?对于一些重要的时政新闻,能不能用提炼关键词、设置互动问答和网络投票的方式进行纵深扩展?在文字或者语言方面,能不能更加简练、生动、有趣?可喜的是这几年有不少融媒体宣传的典范之作频繁“刷屏”,标题越来越短、字越来越少,但言简意赅、立场鲜明、传播迅速。这些都应该认真地总结和推广,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把“创新、突破”当做媒体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选题要创新,立意也要创新,采编和传播手段更要创新。突破自身局限,积极借鉴“嫁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融媒体发展之路。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融媒体时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在一线奋战的新闻工作者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冲击:薪资待遇不再“旱涝保收”,工作岗位不再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跟上融媒体发展的要求。现如今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变革的时代,不仅新闻行业如此,各行各业都概莫能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道理。我们可以在不断地挑战过程中完善和提高,除了技能更丰富,我们的意志力也会更坚强。跟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时刻刻牢记“入党誓词”一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同样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新闻理想,时刻回想起自己当初为什么入行、从哪里出发、该去往哪里。只有“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在接下来的新闻实践中不断攻坚克难,挑战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
当然,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以上的“变与不变”,需要从多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明确“党媒”姓“党”。跟自媒体相比,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讲党性、时时处处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名合格的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在新闻实践中,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要做好“传帮带”,将过去一些优良的作风和传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而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将自己的新技能、新理念、新思维和盘托出,在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引领下迅速成长。只有“老”与“新”这两代人的齐心协力,才能使我党的新闻工作者这样一个优秀群体不会在融媒体时代出现“断层”、迷失方向。各新闻单位除了日常的党课学习和新技能培训,还应该经常开展“头脑风暴”,系统学习党的新闻史,深入了解融媒体时代不同传播手段的不同传播方式,仔细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标题革命”、“头条探索”、“爆款分析”,都应该成为新闻工作者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共融”和“交汇”,最终实现应融尽融、能融尽融,健全“移动优先、广电跟进、纸媒做深、多次生成、多元传播”的融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