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君 陈江宁
宁波市委召开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高水平国际港口名城、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其中,文化强国战略通过“东方文明之都”这一目标凸显出宁波优势,是从“东亚文化之都”到“文化宁波”再到“文化强市”的生动诠释和发展拓维。一端连接着8000年的历史延承,一端连接着开放时尚的国际海港文化,文化生产力与文化资源将会在建设“七个城”具体举措中发挥出基础性支撑作用。
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建成文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和“重要窗口”模范生新目标新定位,统筹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和创新强市建设,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城建等多维度多业态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宁波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鸣号扬帆,斩浪远航,走好宁波文化“十四五”开局之路。
优化宁波文旅发展的“文化基因”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宁波要在后疫情时代着眼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将数字化建设作为激发宁波传统“文化基因”的主抓手,在聚焦中寻求高度和突破。
树立“+文化”主导理念。加快开启培育宁波文化发展“云时代”,发挥企业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主体作用,将“文化+”理念转变为“+文化”认知。日前,浙江省有宁波、温州入选国家文旅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但尚没有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说明还有发力的空间和蓝海领域。引导数字化文化消费,鼓励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等数字文化消费业态。推动文化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探索文化产品多渠道发布、多网络分发、多终端呈现,支持“云课堂”“云音乐节”“云旅游”等新型文化消费。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加强优势产品的线上营销。依托甬江实验室和5G影视数字制作基地等建设,加快提升宁波数字内容产品与服务海外输出能力。同时,加快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云平台建设。落实全市文旅大数据体系建设有关要求,与宁波诺丁汉大学—英伟达混合现实联合实验室等科研院校充分协作,打造“云游”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沉浸式全景在线产品,停下宁波市民的脚步和留住国内外游客的心。并推进融入“一带一路”与浙东唐诗之路的文旅信息场景,积极参与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进程。
突出“文+化”集成创新。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发展前沿,通过集成创新,切实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抢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日前,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公布《关于文化企业坚持正确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磅文件,强化了文化领域自身以及对新消费、新业态、新科技的有效供给。结合宁波智慧城市和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充分激发先进文化理念在主导价值取向、激发创新活力、提高思维水平等方面对宁波城市文明和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原创数字内容充实品牌文化内涵,以创新设计整合技术、资本和生产,提升产品与服务附加值。同时,加强文化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重点突破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保利用、非遗传承等领域系统集成应用技术,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优化文化数据提取、存储、利用技术,发展适用于文化数字化的新材料、新工艺,完善甬江科创大走廊的文化前瞻科技板块。
打造宁波企业发展的“文化爆款”
跳出文化看文化。目前文化新兴业态主要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材料基因、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所出现的新文化产业。其特征是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意为灵魂,各业态跨产业和领域融合互动并衍生出新兴业态。宁波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基建”发展,都需从消费习惯、人才习性、产品设计、功能体验、行业集聚等方面得到全生命周期的“文化赋能”。
培育壮大文化企业“全产业链”。大力培育壮大文化领域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导互联网及其他相关领域龙头企业布局数字文化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数字文化龙头企业和品牌。鼓励文化科技企业的收购、兼并,支持各类高新技术企业与文化企业开展技术、项目等合作。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连锁发展,协助推动异地分支机构享受同等政策。充分发挥大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整合或者培养中小型制造企业的“文化生产”流程思维,加快文创、影视、旅游、健康等领域特色元素深度融合,有助于企业转型和资源高效集聚,形成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同时引导企业家对文化产业运用工业行业思维进行管理。相对来说,企业通过文化转型或者文化增值,在成本、风险、研发等方面投入不重,更讲究前瞻性与更新率。根据科技部、中宣部等六部门《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关注传统制造业的文化性改造,即对粗放型车间、初等产品、低端市场等给予企业愿景或者需求内涵的注入,并且逐渐渗透到整体运营管理体系中,形成宁波“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的良性互补机制。
纵观国际主流的智能制造、虚拟现实、云计算、城市大脑等,大多是城市功能转变与市民文化需求紧密结合下的技术创意实现。后疫情时代,中国加入RCEP、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形成的新贸易格局,将为“十四五”期间宁波很多产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不少宁波企业的全球布局和自主产品品牌提出更高要求。其中,重点推动文化制造等优势产业的加快提升,打造更多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即“文化+制造业”发展方向是宁波众多企业重新布局国际国内供应链的落实重点。以智造为核心的文化新兴业态生态将带给宁波民营经济的时代红利,夯实就业扩收、生活稳态的基础。因此,企业需勇于打破或融合产业硬界线,尝试“文化工业”或者“文化生产资源”思维。政府部门对意愿企业也要善于引介配对,引導企业树立跨界信心与远见,为宁波传统制造产品获得独特竞争优势,进而抢占市场盈利。再反哺那些创业起步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协作产生具有行业领先影响的“爆款”产品,即共力促成文化力量、文化底蕴成为“宁波智造”的核心要素之一。
汇聚宁波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本”
集中文化产文化。把时尚潮流做成产业,把文化产业推向变现,是目前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抓手之一。多年来,宁波通过服装产业、影视产业、文具产业等载体,充分挖掘到了文化创意带来的商业红利。再进一步成就城市文化整体的“资本化”或“资源化”,将是“十四五”期间宁波城市经济高质量跨越进阶的新动能。
文化是深层次的科技引擎。面对国际市场新形势,宁波很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用户需求升级、材料研发革命、供应链快速迭代等引致的挑战。即文化不能再单纯作为制造产品的附加或者陪衬,而是要从开发源头上、从功能设置上让文化起主角作用,使得人工智能、汽车、节能环保等行业由文化来引领和赋能,增强核心竞争力。文旅各行业生态构建了宁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和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的应用场景。
文化是源源不断的消费力量。文化本身就是每一位市民、游客内心对宁波认同感的外溢表现,进而通过不同产品消费方式,形成了独特产业资源。打通供需双方的文化认知通道,也就有效衔接了深层次消费意愿和群体性消费行为的文化闭环,缩短传播成本损耗。其中,文商体旅深度融合是较为突出的消费红利。无论是“文创+科技”爆品,或者“时尚+商综”高价小区,还是“赛事+景区”网红打卡地,都源自消费者对宁波城市空间或者生活体感的高标准、高投入。文化集合了宁波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和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的持续流量。
文化是广积厚发的城市资本。紧紧把握浙江自贸区扩区的政策利好,宁波的港口贸易规模和跨境电商体量是文化产业资源集群化的基础,而宁波的城市开放包容和金融保险创新将成为文化高度资本化的内核。即将到来的数字自贸区、数字贸易先行示范区、本外币合一账户试点等,都将文旅版权、文旅大数据、文化金融、内容营销、虚拟景地、数字文化贸易博览会、文化保税等作为重要的基础产品构成之一,逐步形成宁波特有的具备强大制造和贸易支撑实力的城市文化资本。从大丰、广博等文化制造,到象山影视城、宁波东鼓道等文化内容,再到宁波博物馆和宁波大学云创小镇等文化空间,宁波的文化资本已经融入城市角落和民生百态,可以触摸到三江脉搏,也可以带走美食念想。如此,每位宁波人既是文化的受益者,更是“高品质东方文明之都”的见证者和创造者。
“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当我们住在同一座城市,总会有对这座城市的一份集中情怀。在镜头里、在歌声里、在言行里,我们能表达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而宁波以外,可以通过我们每一次的文化传播来完整感悟城市的气息和烟火。2021年,我们将迎来建党百年盛事,也将迎来宁波建城1200周年喜事。文化的价值魅力正是这样静静地久久地随着城市延承下去,让全体市民都成为“网红宁波”形象代言人。由此产生的城市生态与人才汇集,将会促动宁波的魅力内涵越来越多元,历久而弥香。这也正推动着文化集群在参与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征程中书写出亮丽诗篇。向东是大海,甬聚天下客。
(作者單位: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 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
责任编辑:杨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