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华
启东市实验小学汪东玮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获得了江苏省课堂教学评选特等奖,这节课到底“特”在哪里呢?
一、 特在助读有方
“助读”是汪老师采用得最多的一种教学策略,从“初读,读通读顺”,到“思读,读懂意思”,再到“悟读,读出形象”,读有层次,读有坡度,读有方法,学生越读越明,越读越透。为了解决“断句”这一读的难点,汪老师的助读清晰有效—
回顾方法,迁移断句。汪老师引领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断句知识,明确了要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谁”后面作停顿,学生成功迁移,顺利地读好了文中的这几个句子—“王戎七岁”“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
厘清结构,再学断句。汪老师的解决之道耐人寻味—
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感觉读起来有难度?
生:树|在道边|而多子。
师:这句有点难,刚刚,你读得特别好,能够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停顿吗?
生:树,李子树长在路边上。
师:嗯!你在“道边”后面停顿,是因为前面讲的是树的位置,那后面呢?
生:有很多李子。
师:这样一停顿,咱们就把意思给表达得清清楚楚了。来,再响亮地读一读。
师:请坐,你也来读读。(反复指名读)
师:请坐。同学们一起读读。
师:这一句肯定也难不倒大家,谁来读读?(出示: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生: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是呀,你来说说,看的是什么?
生:看道边的李树。
师:你瞧,这果子多得都把树枝给—
生:压弯了。
师:这就是“多子折枝”的意思。
师:孩子们,咱们该在这些地方略作停顿。(标注停顿符号: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再响亮地读读。
……
师:同学们,看来,文言文的停頓,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意思,这样咱们才能读清楚句子中的多层意思呢。
汪老师在教学中,始终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面对有难度的句子,汪老师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试读、猜读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断句的缘由,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厘清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整句话的意思,学生自然就能够正确断句了。读文言文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义。接着,老师再通过点拨,归纳出断句的方法,并举一反三、顺势迁移,学生在主动学习与探究中获得了新知,形成了能力。
二、 特在善用追问,促成思维井喷
文言文教学最忌浅尝辄止,满足于会读会背,粗晓大意。汪老师以追问为镐,不断挖掘、叩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汪老师采用追问的方式,追出了满堂精彩—
师:当王戎看到道旁李树多子折枝时,他就想:李子甜,那么人们会怎么样?
生:就争着跑过去摘李子。那树上的李子就会被人们摘完。
师:对呀,那树必无李,空空如也了。可如今这树上—
生:有很多的李子。
师:对,李子是多得都把树枝压弯了,这说明人们—
生:不摘这个李子。
师:所以王戎就判断出这个李子—
生:是苦的。
师:谁能完整地把王戎的思考过程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能够用上“如果……那么……”“因为……所以……”的关联词语,一定能够说得更连贯。谁来试试?
生:王戎看见道边的李子,心想,如果这个李子是甜的,那么人们尝了之后就会再去摘,树上就不会再有这么多李子。因为这里的李子多得都把树枝压弯了,说明人们不喜欢吃这个李子,因此它就是苦的李子。
“正确的表达源于正确的理解。所谓正确理解,一是理解准确,不主观臆断,不曲解文意;二是理解全面,不断章取义,不以偏概全;三是理解深入,不浮光掠影,不走马观花。”汪老师通过一步步的追问,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入理清与再现了王戎观察、分析、推断的全过程,又通过采用“如果……那么……”“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的表达条理清楚、自然流畅。更可贵的是,汪老师顺势推进,继续抛出问题,用追问推动学生思维往纵深挺进—
师:同学们,听了王戎这么一解释,你有什么什么话想对他说吗?
生:王戎,你懂得思考,知道这是苦李子。
师:你想对他说—
生:王戎,你懂得思考,我要向你学习。
师:除了夸赞他,还要向他学习呢。你还想对他说—
生:王戎,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对王戎的善于观察、会思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板书:善于观察)。王戎的思考,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吗?看板书,其他的孩子是—竞走取之,而只有王戎他不为所动,瞧瞧(圈出板书中“唯戎不动”的“唯”字),这是一个人的特立独行,和一群人的人云亦云,这样的对比是不是很鲜明?那王戎的思考是普通的、大众的思考吗?
师:这叫“独立思考”。(板书:独立思考)王戎凭借着自己的观察所得,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树在道边而多子—
生:此必苦李。
师:他做出了准确的判断。(板书:准确判断)
一步步追问,犹如一锹一锹地挖掘着学生思维之“井”,造成思维“井喷”,最终达成认识人物形象之“悟”。汪老师通过追问促进孩子深入思考,再通过提供句式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给了我们颇多启示。
三、 特在引导得孩子特别会说
汪老师帮助学生捋故事,把文言文的“故事”本质揭示出来,孩子轻轻松松就说开了故事。
师:要讲故事了,在讲故事之前,我们还要捋一捋故事的脉络。谁来找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男孩子,你来说说,用文中的句子来说,起因是—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一般起因不长,那经过呢?
生:经过是,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师:结果—
生:是“取之,信然”。
师:看来,这个故事就是按照这样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展开的。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看着这个“起因—经过—结果”把这短小精悍、一波三折的情节,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试试看吧。讲故事时,我们要做到意思准确,关注这些标红色的词语—主要是“尝”“诸”“折枝”“竞走”“唯”“之”“信然”的意思,还要做到内容清楚、过程完整。好,同学们座位上先练一练。同桌互相讲一讲。
这节课呈现了文言文学习的读之趣、思之趣、文之趣,老师带领学生真正实现了学生文言文的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南通市新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