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芜杂,叩三问

2021-07-08 03:56徐雁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西山柳宗元游记

徐雁

《论语》中,孔子的爱徒曾子日有三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高度自省、善于反思的典型,“日有三问”这一习惯让他可以不忘初心不离正道。而教学中,是否也有这样让人自省自悟的追问呢?

最近一次上《始得西山宴游记》,是组内同课异构。古文,不好上。脑海中浮现出前辈教给我的备课三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

一、 舍末逐本—贴合学情,完整呈现

教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或许可以悠游文言之中,花上一课时给孩子们咬文嚼字,翻译诠释。然而,这种课堂大多无甚设计,味同嚼蜡。《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课虽然文言知识点丰富密集,但是课下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自学掌握十之八九。而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难点,是明白为什么作者否定了之前的游览而肯定了西山游,西山和作者之间到底有何内在的联系。

学生已经会的,不用教;学生可以自己学会的,不必教。因此,我对教学内容做了大刀阔斧的取舍,舍去繁杂的文言疏通,呈现出以文本研习和拓展探究为主的相对完整的教学构思。而文本研习其实是依托于文言理解的,所以,本课的教学并未完全抛开文言,而是穿插在文本的分析中。当然,由于时间有限,文言知识虽有涉及,但略显粗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遗憾。

二、 深度学习—一问贯穿,设问助推

第二个问题是怎么教。语文学习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本课教学选择了一个主问题贯穿始终,即为何“始得”“宴游”?围绕这个主问题,层层设问,助推思考。

课堂开始,借助学生初中学过的柳宗元《小石潭记》引出柳宗元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柳宗元到了永州,如此喜欢游山玩水?学生能很快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到为了排遣内心的忧惧苦闷,那苦闷从何而来?由此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柳宗元坎坷的一生,明确文本的写作背景。然后,回到《永州八记》,让学生在《始得西山宴游记》和其他七篇的文题比照中发现不同,诠释不同并解题。接着,我告诉学生其实文中也有一句话和这个题目遥相呼应,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学生们很快找到了文末的一句。我请他们说说各自的理解,即作者在西山才开始真正快乐的游览。

由此引出了核心问题:为什么作者否定了之前的游览呢?“向之游”和“西山游”究竟有何不同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立足文本、提取信息,从“来、去、景、行、感”等角度进行比较。学生在比照的时候要依据文本,于是随文释义,强调文言知识的重点难点。

最后,顺水推舟,提问:为什么西山能使作者“宴游”?学生探讨交流后得出了景色吸引、大小之辨、精神共振等三点原因。

围绕主问题前有铺垫,后有延伸,精心设问,层层推进,由浅入深,纵深开去。不是旁逸斜出,支离琐碎,而是一以贯之,紧凑匀称。而这样的设计上下来,课堂流畅,教者自如,学生有得。

三、 无用大用—投射生命,关照人生

记得两年前,一个打算学理科的男孩子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后来,我想到用张爱玲的一番话来回答他:“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会往往是第二轮的。”小说里不仅有考试的分数,正如托尔斯泰所言,小说更是一面镜子,承载着我们的生命。我以为,任何好的文学都会指向人生;而语文课的指向也不仅是高考,饱满的语文课堂更应当投射生命,关照人生。

其实,柳宗元笔下的山水不是淡山寡水,而是厚重而犹有韵致的。而柳宗元通过和西山的精神共振,实现了自我解脱,自我超越,成就了一次人生的飞跃。于是,我给学生分享了一张照片一段文字。照片是八年前我拍的多巴湖的照片。多巴湖坐落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北部,是7万5千年前因一次超级火山大爆发造成山顶陷落而形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水。宁静澄澈,不染纤尘,仿佛能够沉淀任何俗世尘埃。文字是自己的一些感悟:“经过锤炼的生命,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返璞归真吧。就像多巴,经历过最灼热的岩浆、最剧烈的塌陷、最惨烈的死亡、最灰暗的天空,现在,它才可以如此温柔敦厚、波澜不惊、清澈明朗、生机盎然。”我想告诉学生的是:成长,其实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希望孩子们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也能够找到和自己心心相印的那一方山水,成就自己的人生妙境。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西山柳宗元游记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江雪
睡仙亭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