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凡
网购里最简单的加、减、乘、除也蕴含着小学数学思维的大学问。
想要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就得先关注学生的生活。我们要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处处都要用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三下《小数比较大小》一课时,教师运用网购创设教学情境展开教学。
教师:就要到“六一”儿童节了,大家想得到什么礼物?(出示网络购物的图片)
孩子们看到图片都兴奋极了,迫切地开始讨论图片上的各种信息,比较各种价格的高低及折扣。
从这个看似简单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情境中,孩子们的回答延伸出很多“时代化”的信息:“买3送1”的优惠信息;邮费的比较信息(6元、12元、免邮费等);批发和零售的价格区别……这些知识都是孩子们在当今的网购中自然生成的数学知识,是以前仅凭数学书本完全感受不到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网络中的问题,选择最实惠的商品购物,是真正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用处,发展了时代化的数学思维的表现。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也要从小树立孩子们一些正确的观念。
比如说,教育孩子正确面对网购中的打折陷阱,远离选择中的“步步惊心”。
教师:消费时,折扣低就优惠吗?出示商家促销说明:A:牛排套餐原价70元(其中,牛排45元,浓汤15元,餐包5元,沙拉5元)。购买套餐打4.5折;B:牛排原价45元。单点牛排,赠送浓汤、餐包和沙拉(价值25元)。单点牛排打6折。
提问:两种促销方案,哪种更优惠呢?為什么?(小组交流)
师生讨论:A:求70元的45%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70×45%=31.5(元)B:求原价45元的6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45×60%=27(元)
得出结论:购物不能只看折扣低,要用原价×折数=现价,比较实际支付的钱数。
这组题的出示既是为了训练孩子的解题分析能力,也是提醒与教育孩子发现网络中的一些实惠信息的虚假性—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往往都会抬高原价,增加邮费,减少分量等达到赢利的目的,增强生活技能,关注数学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正的“实惠”,让网络购物“慧”聚数学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去设计情境,发现生活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课堂的魅力所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
(作者单位:南京市赤壁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