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第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收官之年。以第一轮新型城镇化的成效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以“城市群+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的转移和转化是过去多年中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大量农业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又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到2020年年底,我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超过1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居住证制度有序实施,向未落户常住人口发放1亿多张居住证,含金量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农业转移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技能培训等服务,90%左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的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城市群已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國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普通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基本覆盖2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基本覆盖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城市规模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培育新设一批中小城市,特大镇设市模式取得突破。
程芳
在第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期间,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更加便利。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20年1月-11月,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206.9万套;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7万个,惠及居民700多万户。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高于9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城市管理不断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全面推行,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数字化管理平台。
城乡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是过去多年一直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先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阻碍城乡发展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综合性过程,涉及发展阶段判断、重点领域、空间布局、城乡要素统筹、各种资源配置、地方发展实践等,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进行有效指导。在第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期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基本确立。
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不断拓宽,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制度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接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水平全面提升。
在“十四五”规划中,新型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我国将加快推动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元亨祥集团摸索到一条中小型民营资本的发展赛道,主动走城市资本下乡之路,走进中西部,寻找发展机遇。元亨祥集团认购贵州毕节城投债,为其解决债务问题,同时让当地政府有了发展新型城镇化的资本空间,完善当地基建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