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奎
“叮咚咚,叮咚咚”,随着电气锤有节奏地击打,一个被高频炉烧得通红的手挖铲铁坯,在工人师傅的操作下逐渐成型。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朱奶奶庙村,2016年4月建成的扶贫车间里,吸纳了村里40多名男女劳动力从事铁业生产,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路。
有着800多人口的朱奶奶庙村,是历史上远近闻名的铁匠村。
从上个世纪初,作为村里大姓的李姓人口占到70%以上,而全村200多户人家靠打铁起家的就在半数以上。村支书介绍说,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打铁,那时,只要有人从村街上走过,就能听到“叮叮咚咚”的铁锤敲打的声音。时值今天,还有20多户人家,靠加工不同品种的铁器营生,而在全村发展铁业规模最大的就数李武。
在扶贫车间,李武正在跟前来订货的客户交流。李武说,在他记忆中,祖父和父亲就是村里有名的铁匠。1989年,17岁的李武中学毕业,他决定接过祖辈们传下来的铁锤,从事铁业加工。但是,有了一定文化程度的李武,却一改老一辈传统的打铁工艺,引进购买了电气锤、高频炉等生产设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铁品产品的产量。目前,他们车间的工人正在集中加工一批用于挖蒜的小手铲。随着周边的一些市县大蒜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挖蒜铲成为蒜季到来的畅销货,这也是他们生产的铁器产品中加工数量最多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他们车间每年挖蒜铲的加工量都在六七十万只。为了赶在今年的蒜季到来之前完成客户的订单,车间的工人们正在加紧生产。李武说,现在车间工人的报酬是计件工资,男工技术好的每天能挣到300元左右,而女工也能够挣到100多元。目前,李武的铁业扶贫车间,已经以他的名字注册了商标,也成立了公司,年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
在朱奶奶庙村,有一位以专门制作关公刀而出名的铁匠艺人,名叫李学宾。在位于村子北面靠路的一间小房子里,正在制作关公刀的李学宾将一柄刚刚制作完毕的约有一人多高、重量达40公斤的关公刀呈现出来。这柄厚重的关公刀,刀杆和刀片都是纯黄铜制作的,刀片的双面各有一条云龙图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是出于一位没有任何美术功底的铁匠之手。
李学宾说,刀片上的云龙图案全是靠他用錾子一点点敲砸出来的。李学宾早年靠打铁起家,20岁就开始抡铁锤。他的父亲名叫李自善,是县压锨厂一位颇有名气的技师。自幼受父亲影响,李学宾铁匠一干就是40多年。2005年,他看到国内的武术界有表演关公刀的爱好者,有些企业老板也乐用关公刀摆放在厅堂,用于观赏。于是,他决定手工制作关公刀出售。李学宾从外地采购原料,按照客户定制的要求,切割加工。
李學宾说,关公刀的制作,基本上全靠手工,制作一柄关公刀需要花费一周的时间。而给刀片刻上一面云龙图案,则要花费上大半天时间。李学宾表示,他没有任何美术功底,也没有借用任何可供参考的图案,云龙竟被他雕刻得合乎比例,栩栩如生。相比于李武,李学宾加工的关公刀一年下来也就40多把,一把关公刀的价值在四五千元,自己除去成本,也能够挣七八万元。虽然不能够量产,却也算是他们村铁匠史上的一门“绝艺”了,他很自信掌握的这门铁艺,或许将来某一天能够被载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在朱奶奶庙村探寻铁匠村的前世今生,最大的感受就是:从前令人挥汗如雨的大铁锤,早已被电气锤所取代;曾经靠人工拉风箱的煤炭炉,也变成了没有烟火气的高频炉。
今年59岁的村民李自安,从18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学打铁,直到现在,他还在自己搭建的工棚中,生产传统的农具。在工棚中,李自安正在用电气锤加工镢头。镢头是农户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用具。在李自安的加工现场,能够看到通红的镢头铁坯在汽锤的敲击下渐渐成型的过程,却没有见到烧红铁坯的炉火。当李自安又将一枚铁坯翻入一个螺旋状的器物中,不到10秒,铁坯竟变得整体通红。李自安用打铁钳将铁坯挟出来,原来这个可以将铁坯烧红乃至融化的器物,有一个特定的名字:高频炉。
李自安说,从2010年开始,他购置了高频炉用于加工铁制农具,用汽锤代替了原来的铁锤,节省了很多人力。现在他用这些现代化的机械生产铁具,已经非常得心应手。他带领4人的铁具工棚,生产的铁具有10多个品类,一年下来也能有不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