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两会的圆满落幕,我国未来五年乃至十年,在经济、政治、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发展大方向也随之确定。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后正式发布。文件中多次提及“保险”,涵盖长期护理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农业保险、巨灾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存款保险、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特别是在保险的“保障功能”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连续四年进行了强调和明确:2018年是“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2019年是“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2020年是“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以及今年的“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可见保险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和实施社会治理的重要辅助工具。
从“拓展”到“增强”“强化”,再到今年的“提升”,体现的是国家对保险保障功能的愈发重视。另外,2021年还新增了“保险服务功能”,首次将保险的服务功能提升到了与保障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直以来,优质的服务都是保险固有的组成部分,是镌刻在保险骨子里的基因。过往数年,随着行业的不断转型发展,我国保险业在回归保障本源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服务功能,强调“保障”与“服务”的共同发展,不断提升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也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十四五”规划元年和新发展格局的起始之年,保险已成为我国国民消费的新热点,而社会民生的保障和内需消费的刺激,也必将为中国保险市场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把握这个发展机遇,让我国保险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保险保障和服务功能,不断加强我国风险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消费水平,筑牢民生保障底线,是新阶段、新格局对我国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因此,中国保险业特别是商业保险机构,必须聚焦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保险企业治理体系,一手抓保障、一手抓服务,同时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管理效率,在新发展格局中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要切实提高保险的保障功能。险企要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治理,逐步弥补国家在巨灾、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重大缺口,积极发挥和提升保险业在教育、医疗、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建筑工程、职业责任、社区管理等领域的风险保障功能,持之以恒地改善保险供给,以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充分满足国家社会与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风险保障需求,把商业保险打造建设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为共治共建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要持续改善保险服务质量,让保险在服务社会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险企和保险中介机构要共同持续落实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建设,维护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和改进保险服务质量。同时要积极探索综合保障服务模式,探索产品服务化,以及服务产品化在社会服务领域的运用和推广,探索商业保险在疾病预防、健康咨询、慢病管理、养生保健等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模式创新,探索管理式医疗,积极支持和参与各类医保经办。
张恒国
三是要不断强化公司治理,维护保险市场稳定。险企要持续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保险市场乱象的整治工作,提高保险机构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进而完善机构的治理水平,提升行业整体形象,使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风险保障和损失赔偿功能,筑牢行业长期稳健发展的基石。
从本次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还可以明晰行业发展脉络,洞悉热点发展方向,捕捉未来聚焦领域和重点。这有助于险企积极把握新趋势,进而提前布局,打造优势。
一是网络互助业务持牌经营和纳入监管管理的呼声逐渐增强。网络互助是共享经济所催生的一种新型风险保障形式,主要耕耘居民大病保障领域。从现实发展情况看,网络互助已成为我国居民医保、商保之外发展规模最大的医疗保障形式,也创新出了诸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有效降低了健康保障产品的门槛,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基础医保和商业健康保险的有益补充。但其本身属非持牌经营,具有潜在的合规、财务和产品风险。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用好、管好新兴领域,保护和开发好新兴市场,需要相关监管部门适时完善保险监管政策和监管技术,给予网络互助平台以牌照、资证等“合法执照”,也需要各险企充分参与进来,对网络互助平台予以改造和引导,保障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加快建设广泛覆盖新兴产业和全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商业养老体系。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释放了明确信号。目前我国养老第一支柱遭遇持续性压力,第二支柱局限性较大,因此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已刻不容缓。险企要充分挖掘和满足其巨大需求,不断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深入研究“养老金+养老服务”“养老产品+健康保障服务”等产品服务一体化方案;针对创业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空巢家庭等特殊群体,积极发展多样化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充分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养老保障需求。
三是绿色保险、低碳保险的推进被提上重要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支持绿色产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扩大。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组成部分,在加快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险企应该在农村绿色保险、绿色环保技术、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生态农业、新清洁能源、环境污染等保障方面积极应对,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力度,为新技术、新生活、新业态的全面落地与推行保驾护航。
四是共建共促大湾区保险业发展,全面实现大湾区保险业的“互联互通互利”。步入“十四五”时期后,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驱动、新需求的兴起扩大以及新技术的产生应用,使得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导的跨境保险圈孕育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国的险企,特别是位于大湾区的险企,要重点研究探索湾区保险业的宏观趋势、监管走向、科技实践、挑战与应对措施,跨境保险全流程管理与推广,以及保险产品的创新、变革和重塑等重点领域,结合大湾区的区位与政策优势,进一步推动和实现大湾区各城市保险业的“跨境互联互通”,深化國际保险业务合作,协力打造大湾区国际化的保险合作平台。
五是将“保险+期货”形式纳入乡村振兴促进法以实现精准扶贫。险企要充分发挥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研究“保险+期货”的产品创新形式,为我国三农产业提供精准的风险管理方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助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同时,险企还要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所形成的全新的商机,比如聚焦广大小城市、县城、农村地区,提前布局人口众多的“下沉市场”,或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资产管理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风险保障体系,将金融保险资本与农村各种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结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实现上述领域保险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充分健全和完善市场运行的体系,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要素,是专业的市场中介体系的建立健全和高效发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市场运行的专业性、公正性、透明性和高效性;才能突破市场营销体系的瓶颈,将保险服务更好地下沉,延伸到更广泛的城乡角落;才能更好地实现供需之间的匹配和相互拉动。因此政府、监管部门、资本、科技等各方力量和保险中介业界自身,都要以全新的姿态、理念和行动,来强化和支持专业中介体系以及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