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燕
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统编语文教材从2017年试行,到2019年全面推行,双线组元的教材要点清晰、目标明确,教师容易把握教学重点,学生也能轻松明确学习任务,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常受困于“一课一得”或“一组一得”的落地途径,直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在思考中前行,在行动中成长,从加减法做起,潜心研究,躬身实践,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加加减减,关注人的发展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记述了一节历史公开课的故事,当听课老师问授课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时,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准备一节课用“一辈子”和“15分钟”,背后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加减法。
课外做加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情分析:结合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年龄特征,分析学生已知点,确定发展点,为设计学生需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奠定基础。教材研读:统编教材对我们而言是全新的,为了让教师熟悉了解教材,学校为每位语文教师购置全套语文教材,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研讨,帮助教师了解教材前后的关联、语文要素的递进关系等。教学策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要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设计学生需要的学习活动来达成目标,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课后反思:一文一反思重在结合班级实际围绕一两点进行成功与失败的反思;一周一反思重在从单元整体视角,反思自己对教材、学情的把握,对照学科核心素养反思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课内做减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四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是对语文课堂中学生获得的最好检验。为了达到以上素养要求,教师在课内一定要做减法,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乐于交流,形成素养。
教学目标,不求面面俱到,围绕语文要素追求简约美。作为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把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提炼出来,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学习活动:师退生进,将习惯的教师讲授与干预变为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去主动参与、感悟,让每个学生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有活动、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每个学生获得发展。教学评价,增强精准评价,让评价更具有导向功能。
通过加减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换位,让教学从课前准备大量资料、制作精美课件,转移到课前研究学生和教材,课上认真倾听学生发言,思考学生的认知角度。这不仅是教与学形式的变化,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思行并轨,强化课的质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外化,我们对统编教材的认识,都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行为呈现,并检验其效果。
梳理大单元,让教学立体多元 用好统编教科书,我以四年级语文教材内容梳理为基础,再到整套小学教材梳理关联点,构建大单元的体系,加强内容的整合,避免零打碎敲。站在大单元的角度审视教材内容,我能更加清晰把握教学重难点,既不抢跑,又不缺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立体多元,从而更好形成语文素养。
创设情境化,让学习有趣实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現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因此,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真实情境、有意义的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个真实或拟真实的情境,并围绕这个情境设计学生需要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获得感,让成长清晰可见 素养导向下的语文课堂,课文只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一个媒介,让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关联,这样语文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加明确,学生学起来就不再是局外人,学习的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自然可以预见。
立足当下,聚焦改的方向
教学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也正是这些缺憾才吸引我们不断思考、学习、实践。结合当前语文教学实际,我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具体有效的改进。
强化分析 强化单元质量监控分析,从简单的错题分析,利用失分统计,围绕知识、能力、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归类分析,准确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后续教学重点及策略。
群策群力 独行快,众行远,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作用,深入思考研究大单元、大主题、任务群的教学策略。
提高作业质量 设计有价值的作业,让学生乐写,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思之深,行之远。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做好加减法,只是笔者对统编语文教材使用的一些浅显认识,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初步尝试,只有潜下心来分析学生、钻研教材,才能找到最适切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一生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区果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