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越山
“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营商环境里最重要的那一部分。”面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的专访,原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作出上述表示。在他看来,人,是营商环境能否优化的关键,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更是如此。
曾担任过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周文彰教授之所以如此看重人的因素,是因为在他看来,全国各个地方营商环境的“硬件环境”越来越接近,能源、交通、通讯、市政建设……除了地理位置,将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但在软环境方面,特别是人的方面,却各有“千秋”。“门难进”之后的“脸难看”,指的就是人的因素,这也是各个地方重点强调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周文彰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和大力推动营商环境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审批许可、不合理的管理措施还是较多。市场监管不公、检查任性、执法不力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领域竞争不公平、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公共服务方面也有不少短板,一些政府和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工作拖沓敷衍、推诿扯皮,企业和群众意见较多。
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打通堵点,使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優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力度,放出活力,管出公平公正,服出效率。
其次,新发展格局不是单循环,而是双循环。因此,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依托国内强大市场,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成为外商投资兴业的沃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
第三,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习近平总书记说:“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可见,无论从国内循环还是从国际循环看,新发展格局都需要优化营商环境。
周文彰表示,营商环境建设最应该加强的就是办事效率,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关注办事效率,发现影响政府办事效率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不需要审批的要审批。过去,政府把许多本来不需要审批的事项,纳入审批范围,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结果,许多好办的事变得不好办,顺利的事不顺利,很快能办成的事长时间办不成。
二是办事程序复杂,办事环节过多。比如本来不需要经过许多部门的事项,却要求当事人拿到各部门去依次审批;把本来不需要许多环节把关的事项,要求许多环节依次把关;把本来不需要的证件、证明、签名、盖章、合约等,作为必备手续要求当事人一一提供,增加了许多繁文缛节。
三是办事人员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如该办事时不办事,而是喝茶聊天、看股市、玩电脑游戏、迟到早退;互相推诿、“踢皮球”;办事条件不是一次告知当事人,而是当事人跑一趟告知一条,让当事人没完没了地跑。不是为当事人服务,而是要当事人为他服务等。
四是“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有的公开表示,有的巧妙暗示,有的既不表示也不暗示,而是拖着不办,让当事人去猜。在有的地方,几乎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办事人员都是如此。当事人必须“逢庙必拜”“逢神必敬”。
办事效率低下,不仅仅表现在政府部门,承担某些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司法机关、垄断行业的窗口单位如银行、邮局等,有的办事效率也不高,也是人们抱怨最多的问题。
在地方厅局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短期培训班上,周文彰不止一次地讲到这一问题,意图通过这些学员完成培训、返回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带动政府管理的创新和高效。
周文彰表示,各种因素导致的办事效率低下,总结果就是“办事难”,造成了一言难尽的危害。使一些企业不能及时立项,贻误商机;使一些投资者丧失信心,望而却步;使一些百姓费尽周折,吃尽苦头;使一些问题久拖不得解决,小事酿成群体性事件;使一些犯罪分子不能及时归案,逍遥法外;使一些案件久拖不判,一延再延;使一些地方不良风气得不到及时纠正,正气难以抬头。办事效率低下,会大大影响政府绩效,甚至导致零绩效、负绩效。办事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所以,优化营商环境,首先是抓办事效率。办事效率是第一要素。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抓一切工作,要快捷、即时、不误时,方便企业,便利群众。
周文彰高兴地对记者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形成了“组合拳”,通过狠抓党的建设,反对“四风”、整治腐败、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扫黑除恶”、互联网+行政审批……推动“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马上办、跨省办”,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效。但各地落实得还不够平衡,需要大力补齐短板。
早期一直从事学术研究的周文彰教授,1989年调入海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事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研究工作,呼吁树立特区意识,造就特区气氛,提高特区办事效率,树立特区形象,以免特区没有特区的味道;宣传特区的特就在于开放,着重强调“软环境”建设的重要,确保社会公正。
在海南工作期间,周文彰教授身体力行地推进海南的改革开放和开发建设,始于1992年、曾经蜚声全国的“海南国际椰子节”,便是周文彰教授和另两位青年一起策划的。他经过苦思冥想确立了那句著名的口号:“让世界了解海南,让海南走向世界”。
海南省从2000年开始推进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也是周文彰教授的创意和他负责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他留给海南人的一份厚礼。文明生态村建设,创造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海南模式”,成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那时,中央领导到海南视察调研,都要去看看文明生态村。
去年11月,学者出身的周文彰,当选为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在他看来,包括诗词、书画在内的文化内容,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从而也就能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不能就经济抓经济,而是要通过发展文化来促进经济发展。多年前他就提出了“文化经济”一词,引起很多方面的关注。他认为,文化就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就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无论是诗歌、书画,都可以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并进而带来旅游和投资的热潮,促进包括文化等产业在内的发展和兴起。
周文彰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表示,一个地方的人,没钱或许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的。但如果没文化就很可怕。文化其实就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就是投资环境。一个地方,公益文化设施齐全,文化市场发达,人们谈吐得体,举止文雅,风清气正,亲商爱商护商成为风尚,这里的环境就吸引人。文化作为环境,也表现在人的素质上。一个地方,如果人的素质普遍较高,环境就好;反之,环境就会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周文彰表示,说文化重要,还因为文化作为环境,其中就包括道德环境。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无论何时,社会道德水平,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普遍的行为,是衡量一个地方环境好坏的重要指标。现在在某些地方,造假成风,诚信缺失,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得不到落实,有的甚至玩起“关门打狗”,这既是环境极为恶劣的表现,也是道德的严重缺失。
更为可惜的是,现在有的领导干部误解了文化与经济的联系,认为招商引资、经济建设是“硬任务”,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所以一手硬、一手软。基于此,周文彰愿意通过《经济》杂志、经济网提醒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之时,一定要重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