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抗战初期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确立过程

2021-07-08 21:41叶成林
百年潮 2021年5期
关键词:王若飞游击战争八路军

叶成林

全国抗战开始后,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确立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导抗战战略部署中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确立这个重大战略是一个长达四五个月之久的过程。现依据所掌握的资料将这一过程作一简述。

一、“战略支点”概念的提出

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张云逸、张文彬、秦邦宪、叶剑英和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林伯渠,就南方各游击区的工作方针发出指示:“甲、南方各游击区是今后南方革命运动的战略支点。这些战略支点是十年血战的结果,应该十分重视他们。乙、国民党企图拔去这些战略支点,在西安事变后,还用了全力,用屠殺方法拔去他们。在这个方法失败之后,现在却利用抗日题目,想经过叶挺把他们拔去,方法不同,目的则一。”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以来第一次提出“战略支点”概念。

在之前曾使用“支撑点”“支持点”来表达类似“战略支点”的意思。如,1936年4月,刘少奇在《关于白区职工运动的提纲》中说:“中心城市与大的产业中心,是反革命的支撑点,是反革命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又如,1937年8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域工作的指示》中有“根据目前统一战线开展与抗日战争将要开始的形势,各游击区域为着实现党的新政策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保存与扩大革命的支持点的目的,应该依据下列原则,配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的全面的改变自己的一切工作。”

但是“支撑点”“支持点”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战略支点”,它们不能与“战略支点”相互替代。“支撑点”“支持点”主要是在战术意义上使用。到1937年10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一个新的专名“战略支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的一个进步。

二、“战略支点”概念的含义

最早对“战略支点”概念作出明确解释的是王若飞。

王若飞在1937年10月30日出版的《解放》周刊第1卷第21期发表文章《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中以山西抗战为例解释说,在八路军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实施“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略”给敌人以严重打击,使敌人无论如何决不能像占领东北和河北那样容易的来占领山西,“山西将造成一种特殊的局面即敌人永远不能完全占领的局面。敌人虽可以凭借其优越武器(飞机、坦克、重炮等)暂时占领若干交通城市,但其他许多城市及山地,将仍在我军手中,并且那些深入山西腹地的军队有随时受我军包围消灭的危险。今天的山西不仅是敌人永久不能完全占领的区域,而且将成为展开华北游击战争的中心,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成为收复华北失地的根据地”。

王若飞

在逻辑递进和时间推移上,这个解释有相统一的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敌人永久不能完全占领的区域”—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是我们终止敌人战略进攻的终止点。第二层含义,“成为展开华北游击战争的中心,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在战略相持阶段以它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来坚持抗战。第三层含义,“收复华北失地的根据地”—在战略反攻阶段进行战略反攻的前进根据地。

王若飞的这个解释虽还是带着事例的说明,还不是完全军事理论化的定义,但已具备理论定义的所有要素,从后来对“战略支点”概念的应用与解释情况来看,还是较为完善的。

对“战略支点”概念作出理论化说明的是张闻天。1938年10月15日张闻天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提纲《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与党的组织问题》中说:“敌后方根据地的重要:(甲)持久战的战略支点—牵制敌人的进攻,不断威胁敌人,反攻中的前进支撑阵地。”

较之王若飞的解释,张闻天的这个说明完全理论化,将“山西”或“华北”抗日根据地特例一般化为“敌后方根据地”,对战略反攻阶段的解释更清晰。

“战略支点”是从战术中广泛使用的“支点”或“支撑点”(该词列入了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军用主题词表》)演化出来的。它是在战略层次上来定义“支点”的,如林彪在《论华北正规战的基本教训与游击战争的发展条件》中所说的是战略意义上的支点。

三、中共领导人对于山西战略支点地位的论述

王若飞的《华北游击战争的展开》一文,在“坚持山西的战略支点与对于友军的希望”的题目下提出“坚持山西游击战争,保持山西的战略支点,是目前抗战中的重要任务”。

王若飞在这里最早提出了“山西的战略支点”概念。王若飞提出“山西的战略支点”概念有两个来源,即理论来源和政策来源。理论上来源于中共中央书记处1937年10月1日《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政策来源有二:一是1937年10月12日八路军主要领导人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在山西抗日前线提出的关于山西形势和八路军任务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央军委批准所拟。该电文说:“我们目前应以一切努力,争取以山西为主来支撑华北战局的持久,使友军一下子不过黄河,消耗日寇力量,逐渐提高友军胜利信心,渐次改造友军,推进民主,扩大(八路军—引者注)本身……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二是1937年10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电报提出的八路军在山西的部署是“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王若飞将《关于南方各游击区工作方针的指示》中的“战略支点”同八路军在山西的部署(“以山西为主来支撑华北战局的持久”和分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个区域实施战略展开)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山西的战略支点”概念。

张闻天

朱德等在电报中提出八路军“以山西为主来支撑华北战局的持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造根据地”的中心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政策主张,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兼联络部部长的王若飞站在八路军联络工作的角度,向友军提出“坚持山西游击战争,保持山西的战略支点”的政策建议。

1937年11月15日出版的《解放》周刊第25期发表张闻天的《把山西成为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文章说,太原失守之后,在山西已经开始了广泛的游击战争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共产党在山西的方针,是把山西成为整个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用以抵制日寇对西北与中原的前进。共产党要在北方作出一个模范的例子,证明给全国人民看:不论日寇军队的飞机大炮怎样厉害,不论日寇怎样占领了我们的中心城市与交通要道。我们仍然有办法同敌人作战,消耗他、疲惫他、瓦解他、打击他,最后完全驱逐与消灭他。”山西的民众是共产党、八路军坚持山西与北方游击战争的依靠,“这个力量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共产党“希望阎伯川先生及现在山西的一切力量和我们一道坚持的干下去,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文章最后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相信山西是不会沦亡的。山西将成为北方游击战争的战略支点!”

张闻天当时在中共中央负总责,他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梳理其文章的要点有:(1)共产党在山西的方针是把山西作为战略支点;(2)山西不会全部沦亡;(3)有了前述一点,就可以继续同敌人作战:消耗他、疲惫他、瓦解他、打击他,最后完全驱逐与消灭他;(4)共产党所依靠的是民众,也愿意得到友军的支持,阎锡山是友军,希望也得到阎锡山的支持。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

1938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就全国抗战总体战略布局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的战略部署问题致电朱德、彭德怀、八路军三个师和中共中央长江局说:“长期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有山西区、鄂豫皖区、苏浙皖赣边区、陕甘区、鄂豫陕边区、湘鄂赣边区等六处。这是设想在西安、武汉、长沙、南昌四点被敌进攻及万一不守时,必须力争建立抗戰根据地的主要战略支点,而以苏鲁边区、冀南区、热冀边区、大青山脉区辅助之。”

在当时所列六个“重要战略支点”中,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力量最强的是“山西区”和“陕甘区”;同“陕甘区”比较,“陕甘区”位于后方,“山西区”位于前线;前线不保,后方即成前线。如果力量最强的“山西区”不能守住,那当时力量较弱的鄂豫皖区、苏浙皖赣边区、鄂豫陕边区、湘鄂赣边区也是难以守住的。这几个重要战略支点如果丧失,其后果就是灾难性的。因此,守住“山西区”这个“重要战略支点”意义非常大。

四、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发挥战略支点作用的实例和表述

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路军三个师、山西新军和山西人民艰苦奋斗,在山西境内创建了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和晋西南根据地。其中,第一一五师一部依托五台山建立了晋东北的战略支点;第一二〇师依托管涔山建立了晋西北的战略支点;第一二九师依托太行山建立了晋东南的战略支点。到1938年春,第一一五师另一部依托吕梁山建立了晋西南的战略支点。以此为基础扩大形成了晋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晋冀鲁豫根据地三大抗日根据地,还扩大了山东根据地。这就为开展华北敌后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创造了前进的战略基地。

1938年,朱德在一二九师和刘伯承(中)、邓小平(左)研究作战计划

1962年刘伯承的回忆文章《我们在太行山上》回顾太行山作为战略支点的情况说:“粉碎敌九路围攻的胜利,使我们的脚跟在太行山上站得更稳了,使我党我军的威信更为提高,广大人民的胜利信心更为高涨。我们根据毛主席抓住大好时机,以太行山为支点迅速分兵,由山地向平原发展的指示,乃留一部分兵力继续在晋东南和冀西发展游击战争,建设根据地,而以一二九师的主力和一一五师的六八九团,向冀南进发。”“太行山,不仅在抗战初期是我们据以开辟冀南和冀鲁豫地区的支点,在抗战中期,还支援了平原地区的斗争,在形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冀南、冀鲁豫地区的许多干部和一部分部队则调到太行山区来休整、训练,成为支持整个山地、平原游击战争的基地。”

1988年徐向前的回忆文章《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中提到:中央军委依据对形势的分析,决定“将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部署在三个战略支点上,一一五师在吕梁地区,一二〇师在晋西北,一二九师在晋东南,准备充分力量,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对付日军向内地的进攻”。

(责任编辑 黄艳)

猜你喜欢
王若飞游击战争八路军
见证革命情谊的棉背心
王若飞、李培之在黑海
傅作义保护王若飞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八路军留守兵团
高敬亭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