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朱永新
苏州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以阅读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教育是文化创新、文明演进、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本动因,教育改革可以成为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的导向性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当一个边远地区的农村孩子能读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好的图书时,其实他们就已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短期內要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师资水平有一定难度,但让优秀的图书进入农村应该说容易得多。
要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倡导阅读是最好、最易推动的策略。让乡村的每个孩子、每个人都有书可读,都可以读到想读的书籍,通过阅读公平保证教育公平,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本好书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挥很大作用。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学者,我深切感受到阅读对个人成长的引领作用。小时候,我所在的学校基本没有什么书可读,乡里的文化馆也只有几十本政治理论书。幸运的是,因为我住在招待所,能够向南来北往的客人借书看,所以我在年幼的时候就进入了丰富多彩的书籍世界。但由于客人大多第二天就要离开,所以我经常要连夜看完一本书。尽管借书读的过程非常艰辛,但正是由于对书籍、对外面的世界、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在幼时就知道了图书是世界上无比美好的东西,并想方设法寻觅各种各样的书来读。书读多了,就想表达,想写作。中学时,我开始写小说,还给自己取了笔名叫“过江”“过海”。儿时在乡村的阅读经历,让我通过书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阅读强健了自己的内心、提升了自己的格局,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形中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指引。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关键期,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最大的差距,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软件环境。在当下中国,农村学校可以将阅读作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建议在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免费营养午餐工程的同时,及时推出农村中小学“精神正餐”工程,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书香校园建设,让农村孩子的精神世界得到滋养。
温儒敏
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
学生阅读面广,考试也不会差
如何让孩子多阅读呢?现在中小学的语文课上,老师把所有课全都讲成精读,细嚼慢咽,学生就没有自己阅读延伸的空间了。而且精读课全都是差不多的面孔,都是为了应试,学生怎么还会有读书的兴趣?
要多进行泛读,泛读很重要。要教浏览和快读,语文教学改革要把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
不要每一本书都那么抠字眼,要容许有相当部分的书是“连滚带爬”地读,否则就很难有阅读面,也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连滚带爬”地读,包括浏览、快读、猜读、跳读,学生可以无师自通。当然,如果有老师指导一下,甚至纳入教学体系,更加可以事半功倍。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小学时读《西游记》,那时有很多字都不认识,按照现代的语文教学的要求,不认识的字就要查字典,可是如果每隔几行就查字典,大概也就读不下去、趣味索然了。那时的读法就是跳着读,猜着读,大致能懂就一气呵成读下去。
小孩子嘛,看到写风景的跳过去,看到诗词也不去管,遇到写妖怪的就多看两眼,很快读完一本,就有信心了。对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很重要,老师们应当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而且教给学生们泛读的一些方法。
要让学生多读“闲书”。“闲书”是指规定读的书之外的那些课外书,是学生自己根据兴趣去选择读的书。学生自己选书还要经过老师、家长批准,怎么可能还有兴趣?越是不让读“闲书”,越是打压阅读兴趣,孩子的语文素养越不可能提高,考试也不见得考得好。
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老师要以身作则,家长允许孩子自由选择书籍,在孩子心中种下读书的种子。
李镇西
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
教师要有书卷气
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分两类。一类是“学以致用”的阅读,比如各类教参,这类阅读是应该的,甚至是必须的;但还有一类“无用”的阅读,或者叫作“非功利阅读”,比如对哲学、历史、文学、人物传记等等的阅读,这类阅读不为具体的备课,而是为了尽可能完整而完美地建构无愧于我们作为“人”所应有的精神世界。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暂且不说这个称呼是否恰当,但至少我们应该想想,我们自己的“灵魂”是否饱满充盈?而灵魂的饱满充盈更多地取决于我们广博的阅读,包括“非功利阅读”,特别是读教育以外的书。其实,所谓“功利”也是相对的,教育本身就和时代风云、社会发展息息相通,所谓“教育以外的书”,实际上直接间接都和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似“无用”的阅读,关系着我们每一堂课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关系着在学生眼里我们是否拥有一种源于知识的人格魅力。
关于“不知道读什么”,我给老师们推荐四类读物。第一,教育报刊,比如《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教师博览》等等,让老师们随时了解全国的教育同行在想什么、做什么。第二,教育经典,我重点推《陶行知教育文集》《育人三部曲》《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等等,让老师们直接与真正的教育大师精神对话,感受最质朴最原本的教育真谛。第三,儿童读书或者说校园文学,包括写学生的书和学生写的书,比如杨红樱的书、秦文君的书、曹文轩的书。读这些书的目的,是让老师们能够从文学的角度,获得一种儿童的思维,了解并走进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第四,人文书籍,比如《历史深处的忧虑》《民主的细节》《书斋里的革命》《一句顶一万句》《野火集》等等,让老师们有一种开阔的人文视野。
周国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学者,作家
让孩子自然地享受阅读
人的心灵成长离不开文化传统。能够在文化传统中思考,进入人类文化传统,书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人将人类文化传统吸收了,自己的心灵就丰富了。
智育的最重要目标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人能有好奇心和思考能力。当一个人的思考成为他的本能时,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我始终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生活的自理能力是最重要的。快乐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换成快乐阅读和自主阅读的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我教育。一个人能够成为自我教育者,一定能成为佼佼者。德育的目标是让一个人拥有善良高贵的灵魂。
从我自己来说,我是看经典著作为主。不务“正业”,不要受专业限制;不走弯路,读最好最重要的书;一代代的读书人评出来的好书;不求甚解。读书是为了精神愉悦,为了快乐。另外,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尤其是哲学。
我写了一本书《对标准答案说不》,考试的方式能够考查出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吗?语文不仅仅是知识。没有一个作家是因为记住了语法修辞而成为作家的。文本的意义是在这些知识之外?这其实是阻碍了理解,逼迫孩子去接近标准答案。理解的过程是什么?哲学解释学创始人认为,你面对一个文本,一开始只是外在理解,一个人永远是带着他的体验来面对文本的。一个好的文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可以让一代代人去揣摩。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然地去享受阅读。
李政涛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所长
留住对书籍的热爱、依赖和敬畏
即使我们无法阻挡电子书籍对于纸质书籍的侵蚀和替代,这个趋势貌似已难以扭转,但我们依然可以做些什么,守护、养育对书籍本身的敬畏之心,让书籍在一代代“后浪”中找到新的读者,发现新的生长土壤,以此来拯救书籍。
教育要为之承担责任,提出方案和采取行动。我有四条建议:第一,阅读教育,从“书籍教育”开始;第二,书籍教育,需实现“日常化”;第三,通过“五育”融合的方式,实施“书籍教育”;第四,“书籍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
我期待今后的课堂,能够看到“美美的老师”,用“美美的声音和图片”告诉一代代的孩子:看看这些书,它们有多美……
本刊2021年3月刊总第641期第89页《教育路上,播撒爱的种子》(作者:晁晓亮)一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校本研究专项课题“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生情感关怀缺失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CBEA1607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