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该了解中小学生处于变声期的嗓音特点,并开展针对性的声乐训练和保护,要将歌唱心理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声乐教学中,解决变声期青少年声乐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以使青少年的声音实现良好过渡。
关键词:声乐练习 变声期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掌握一定量乐器的弹奏能力,具备较强的自弹自唱能力,并提高自弹自唱的表演质量;二是拥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让学生在观摩中得到启发,有一个学习借鉴的对象;三是具有因材施教能力,针对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四是具有声乐评价能力,使自身更具专业性。变声期是每个青少年都要面对的问题,变声期遇到的常见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需要解决的一类问题。
一、变声期概述
(一)变声期的生理特征
变声期指的是14岁到16岁的青少年由童声转化为成人声的一段必经的生理过程。是咽喉在较短的时期内急剧增长所引发的一种生理现象。变声期可分为变声早期、变声中期和变声后期。
变声早期:在这个阶段中,声带可呈现出轻度充血,分泌物逐渐增多,声门闭合,开始出现不严的现象。此时说话声音、歌唱声音依旧为童声,但明显感觉到嗓音控制得不自如,甚至偶尔会出现怪音,有时失去高音和亮音。
变声中期:这个时候嗓音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男生相对来说比女生明显一些。在这个时期声带多出现充血状况,分泌物增多,声带也相对变长。音色显得比较低暗,沙哑,发高音变得困难,发音也出现不受控制的现象,声音逐渐向成人声转变。
变声后期:在这个时期,喉部组织已经发育完成,声音开始从沙哑转为明亮,出现中低音,并且时有高音的出现,发声由最初的不稳定逐步转变为稳定,音调和前阶段相比有显著的提高。按照一般情况来说,变声后的男生音调降低一个了八度,女生音调则降低了1至3个音。
(二)变声期的心理特征
處于变声期的学生因与之前的声音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心理上产生了成人感,并且渴望变换一种社会角色,包括身心状态、自我内心世界、独立精神的加强与渴望、情绪的敏感多变。集中表现在:不稳定的情绪,与人交往中产生距离感,由于对自己生理所出现的种种变化认识不够全面,而产生迷茫、自闭等一些消极情绪,导致在唱歌中声音的不受控制,跑调,讲话时的低沉粗糙。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有个女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心理素质较差,刚来学习声乐时,由于演唱得不好,经常紧张,着急,咽喉发干,总是唱到中间想咳嗽,从而加剧了咽喉充血。
二、变声期常见的问题
(一)心理障碍
俗语说:“恸泣失声,暴怒失音。”其实人体的发声等一系列活动是受心理所支配和协调的,因此,注意控制极端情绪。处于变声期的同学都会有烦恼、自卑的心理倾向,由于声带的不协调,害怕去唱高音,不敢张嘴唱歌,对声乐原有的积极性降低了。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1)焦虑胆怯,自信不足。因声带增长,充血,喉部不适,说话音色变暗,高音唱不上去,产生焦虑胆怯、自信不足等心理障碍。(2)自暴自弃,消极抑郁。因声带水肿,闭合出现问题,声音沙哑,喉部有异物感和灼烫感,因此产生歌唱心理障碍。
(二)训练方法中出现的问题
有些教师在训练的时候,常常让学生用假声来练习发声,这样容易使发出的声音抖动,而经过较长时间气流的来回冲击,使得声带在这一时期中出现闭合不好的现象,较为严重的结果则会产生声带的小结。所谓假声就是声带基本属于不震动的状态,面部的肌肉松弛,感觉唇舌间无力,只是一味地把嘴张大。
(三)生活习惯产生的问题
变声期也是学生身体生长的时期,很多青少年不注意饮食卫生,爱吃煎炸、辛辣的食物,有些青少年甚至有抽烟喝酒的恶习,这些都会对变声期造成很大的影响。
青少年往往不能够正确了解自己,遇到自己喜欢的歌就去模仿,不管音域是否适合,只是拼命嘶吼,时间持续过长,导致了声带充血,水肿等现象。
运动过量,有些青少年在变声期喜欢刺激和剧烈的运动,这样就会导致过度的疲劳所引发的声带充血和肌肉僵硬。有些青少年没有良好的作息时间,睡眠严重不充足,也引发肌肉疲劳等一些症状。
三、应对变声期问题的方法
(一)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变声期的青少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纽约专家卡洛琳为了解青少年在变声期内声音及心理的一些变化,对以前曾经参加过合唱队的几名同学进行访谈式的调查。这三名学生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非常喜欢唱歌,都曾经参加过合唱团,他们的声音变化略微明显。访谈中卡洛琳发现,在解决变声期青少年心理问题上,要积极引导,及时和学生沟通情感,多谈心,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对演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使青少年用坦然的心态去面对青春期,从而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如果放任其在心理上存在阴影,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会影响其以后的发展。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声乐训练
1.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声乐教学首先要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声音概念,提高他们对声音的鉴别能力,这是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唱好歌的前提条件。比如放录音给学生听,这是很多声乐教师采取的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记忆力都是有好处的。在此基础上,音乐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演唱基础,通过讲解和示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怎样的声音是松弛、自然、圆润而富有共鸣的,运用“正确”和“错误”两种唱法进行对比,让学生多听、多想、多比较,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加深学生对声音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
2.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人体的声音是呼吸器官、喉部器官和共鸣器官协调一致而发出的。呼吸在歌唱中起到了动力的作用,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没有好的气息基础就没有强有力的呼吸支撑。针对变声期的青少年,应坚持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在唱歌时尽量把气吸到横膈膜以下,保持气息稳定。练习要从自然的深吸气与慢吐气开始,然后再进行缓吸缓吐、急吸缓吐、急吸急吐的练习,体会歌唱呼吸的部位和运动状态。也可以从现实的感受去理解呼吸,例如:闻花、吹气、吹花等一系列动作,从而能找到呼吸支点,歌唱就不会感到吃力。这样就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又能安然度过变声期。此外,通过仰卧起坐、慢跑等体育运动,也可以加强肺活量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3.哼鸣与轻声的训练
轻声和哼鸣都需要声音在“高位置”,高位置特别指头腔的共鸣,声音的高位置是共鸣的最佳选择。歌唱的时候其实发自声带的音符非常微弱,只有通过共鸣才能够有人们听到的声音。通过共鸣灵活地调节与运用,就产生出了声音的强和弱的对比,明和暗的各种变化。共鸣的运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气息对声带产生的种种摩擦,这样就减轻了对变声期青少年声带所造成的压力,同时也对声音起到了一种美化效果。
4.加强真假声结合的训练
青少年发声歌唱应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歌声中有真有假,真中带假,假中带真。通过调控真假的比例关系,把各个音区相互统一起来,从而解决变声期中遇到的换气问题,使发出的声音具有表现力,音域上也变得宽广,音色上较为柔美清亮,更能使声音得到适应。具体的做法是,青少年学习真假声结合的时候,首先张开嘴,打开喉咽,先唱真声,然后找到唱真声的感觉,慢慢地使咽壁靠后,但声音不能虚,要实,带有核心感的鼻咽腔不能丢。唱高音区的时候想象真声的感觉,唱低音区的时候要想假声的感觉,目的是在高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带共鸣入低声区。
(三)变声期的生理保健
1.注意日常生活起居
不吃或者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生冷和辛辣,更加不能吸烟喝酒。要注意保暖,特别要注意冬天的保暖,尽量不要穿低领的衣服,注意脖子的保暖,避免口腔、喉部受冷。做好感冒预防准备,要及时治疗伤风感冒,其间要停止练声,女性月经期可少练或停止练声。
参加适当的运动,要特别注意劳逸结合。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当跑步、仰卧起坐也可以增强肺活量,增强对气息的控制能力。
2.注意正确用嗓
注意合理用嗓,切勿大聲喊叫或唱歌前奔跑,以免导致呼吸不畅。每次用嗓时间不宜过长,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且音域不能过高或过低,否则会出现声带充血、水肿等现象,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甚至不能说话的现象,因此,一定要保证嗓子每天得到很好的休息。
注意正确用嗓。不能因为怕嗓子受伤而就不去用,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要正确运用声乐训练方法,尽量以听音、轻声模唱的方法,练习音准、节奏感、乐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这样才能顺利通过变声期,唱好适合的歌曲。
四、结语
实践证明,变声期是每个青少年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以消极或过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使青少年顺利度过变声期,并在接受能力强的时候掌握发声技能,使其成人后嗓音更加健康、成熟、完美。变声期的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使青少年顺利发声。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找对方法,循序渐进,合理而巧妙地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变声期遇到的问题,重要的是减轻青少年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使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笃.谈变声期的声乐训练[J].艺术评论,2011(05):
113-117.
[2]何杏军.变声期的音乐训练[J].快乐阅读,2011(10):56-58.
[3]邵建忠.变声期的声乐训练应加强真假声结合[J].艺海,2009(06):125.
(作者简介:许宁玲,女,硕士研究生,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