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盈江县甘蔗面积下滑的原因浅析及对策

2021-07-08 04:53何成双尹以龙段明山明宗清
甘蔗糖业 2021年3期
关键词:盈江盈江县蔗农

何成双,尹以龙,段明山,明宗清,张 珉

(盈江县甘蔗技术推广站,云南盈江679300)

0 引言

云南省是我国重要的蔗糖生产基地,云南糖料的产量、种植面积以及年产糖量均在我国排名第2,仅次于广西区[1]。蔗糖产业是云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全省甘蔗种植面积出现整体下滑的趋势,由2014/15年榨季的20.30万hm2,下滑至2018/19年榨季的13.74万hm2,整整5年时间全省甘蔗种植面积下滑了6.57万hm2[2-4]。而盈江县是云南省原料甘蔗生产重点县,甘蔗面积也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从2013/14年榨季的1.54万hm2,下降到2018/19年榨季的1.31万hm2,6年时间里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减少了0.23万hm2[5]。针对盈江县甘蔗种植面积下滑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扭转盈江县甘蔗种植面积下滑趋势,为稳定蔗糖产业提供参考。

1 盈江县甘蔗生产的背景与现状

1.1 盈江县甘蔗生产的背景与条件

盈江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14.6 km,土地面积4311.7 km²,约占德宏州土地面积的1/3[6]。全县耕地面积3万hm2,其中:水田1.8万hm2,旱地1.2万hm2。海拔800 m左右的盈江坝区成为盈江县种植甘蔗的主要区域,耕地面积为1.87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5%左右,是原料蔗的主产区。

盈江县地处亚热带,为印度洋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无酷热,雨量充沛;冬无严寒,雨少天干;春秋温暖,四季分明,全县平均气温19.3℃,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1.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7℃,全年无霜期长达324天;全县平均降水量1522.7 mm,相对湿度78%,雨季降水量1323.5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8.4%,主要集中于5~10月;年日照时数2319.4 h,≥10℃的积温6975.3℃,日照充足,光质好,太阳辐射量大,年辐射量达137.9 kcal/cm[6];境内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43条,年自产水量67.03亿m3。盈江县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优越,雨热同期,干湿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于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7],是云南省发展蔗糖产业的一个主要区域。

蔗糖产业是盈江县的传统产业,大体经历了引种试种、初步发展、扩大种植、徘徊不前、大力发展5个时期,是盈江县改革开放以来最富有成效、发挥地区优势最成功、产业调整最显著的产业,多年来支撑着盈江经济的“半壁江山”,对全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税增长、边疆社会和谐与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8]。蔗糖产业至今已涉及全县10个乡镇和1个农场管委会,直接关系到全县18万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财税增长,关系到全县工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盈江县蔗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了支柱产业。甘蔗生产从1950年的3.33 hm2,单产30 t/hm2,总产100 t,到2013/14年榨季的1.54万hm2,单产76.5 t/hm2,实现总产116.74万t,良种覆盖率达90%,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17亿元(农业产值5.26亿元,工业产值6.91亿元)[9]。该榨季无论是甘蔗总面积、总产量、入榨量、还是蔗糖产量,都创了盈江县历史最高。但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种新兴产业的冲击,特别是冬植马铃薯、西瓜与甘蔗的争地矛盾日益突出,加之甘蔗虫害严重、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上涨、甘蔗效益比下降等[10],导致自2015年开始甘蔗面积逐年下滑,给盈江蔗糖产业稳定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1.2 盈江县甘蔗生产现状

盈江县的甘蔗种植主要分布于大盈江两岸,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甘蔗种植划分为弄璋蔗区、盏西蔗区。现有日处理甘蔗7000 t的弄璋糖厂、日处理甘蔗1500 t的盏西糖厂2家制糖企业,全县日处理甘蔗8500 t,年处理能力120万t。2003年德宏州蔗糖产业进行整合,组成了德宏英茂糖业公司为龙头的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形成了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集种植、生产、管理、流通全面优化的农工商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糖业集团[9]。

随着盈江县新兴产业(冬植马铃薯、澳洲坚果、咖啡、经济林木等)的发展,作物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甘蔗产业与其他经济作物用地的矛盾。从2013/14年榨季至2018/19年榨季,6年时间里全县甘蔗总面积、单产、总产、工农业总产值等都出现快速下滑态势(表1)。

表1 2013/14年榨季与2018/19年榨季盈江县甘蔗生产情况比较

2 下滑原因

2.1 产业争地矛盾突出

⑴近年来,随着马铃薯、西瓜价格的上升,县内越来越多的蔗农对甘蔗、马铃薯及西瓜进行成本及收益比较后,放弃了甘蔗而选择种植马铃薯、西瓜等短期作物,且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以2017~2019年3年数据来看,马铃薯和西瓜收益明显高于甘蔗,且二者都是短期作物,收获后还可种植水稻、玉米等,即可增加土地复种指数,还能提高农民收入;而甘蔗生长周期长、投入劳动力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实际投入产出比例不明显、企业与蔗农的利益不协调等,导致了甘蔗种植面积的快速下滑(表2)。

表2 2017~2019年盈江县甘蔗、马铃薯、西瓜种植面积及纯收入比较

⑵坚果、蚕桑、经济林木等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对盈江甘蔗的发展与稳定带来巨大的挑战,加之旱地蔗种植受退耕还林及林业红线的限制,发展空间受限[9],出现了甘蔗产业与其他经济林木用地矛盾。近2年政府主导的蚕桑种养殖面积已经有0.09万hm2以上,且80%的在原来甘蔗种植区域,大部分面积是退蔗种桑,影响了旱地蔗的发展。

2.2 甘蔗虫害严重

近年来,甘蔗连作现象十分突出,再加上盈江独特的自然环境、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导致了甘蔗虫害日趋严重(如赭色鸟喙象、螟虫、蓟马等),特别是赭色鸟喙象的为害较为突出。甘蔗赭色鸟喙象是一种严重蛀食蔗茎的新的毁灭性害虫,为害严重的地块,甘蔗损失可达51.43%,甚至绝收。2013年甘蔗赭色鸟喙象在盈江县平原镇、太平镇蔗区先后发生为害,2014年后迅速扩展蔓延。据2014年对盈江蔗区75个点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县发生赭色鸟喙象为害面积达529.73 hm2,严重受害面积231 hm2,平均为害株率22.54%,虫口密度最高为100125头/hm2,最低为3585头/hm2,平均虫口密度为25350头/hm2,全县共损失甘蔗9312.7 t。以甘蔗收购价430元/t、产糖率13.5%、食糖销售价5000元/t、税率17%计算,蔗农减少收入400多万元,糖厂损失628.6万元,政府减税91.34万元[11-12]。甘蔗受害严重的地方,产量大幅减少,严重挫伤了农民种蔗的积极性。

2.3 人地矛盾突出、劳动力紧缺、人工成本上涨

长期以来,传统的蔗糖业存在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低的弊病。尽管企业为了支持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种植补贴等措施,但仍是杯水车薪,没有彻底解决如何提高农民种蔗积极性的问题。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甘蔗的种植成本也在水涨船高,尤其是这几年的砍收价格不断攀高。但甘蔗的收购价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加上劳力的大量输出,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力不从心,部分农户有土地无劳力,或有劳力土地少。农户对各自土地经营观念不统一,种蔗积极性不高,迫使部分有种植甘蔗意向的农户只能跟随大流种植其他产业,对种植甘蔗的热情也越来越少,影响了甘蔗的种植面积。甘蔗种植在砍收时需要大量劳动力,随着农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致使甘蔗砍收季时请工难情况突出,不得不寻求缅甸外国劳动力支援[13-14]。

2.4 甘蔗机械化应用率低

由于盈江县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科技落后,广大蔗农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依靠科技增产增收的意识不强,甘蔗种植多是零星种植,甘蔗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水利化程度低,部分蔗区甘蔗广种薄收、栽培粗放,单产低、效益低的现象突出[15-16]。同时,受制于种植规模小、土地分散,以及种植方式等因素,机械化应用率低,新型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缓慢,导致甘蔗生产效益比较低(表3)。

表3 2019年盈江县甘蔗机械化应用情况

2.5 甘蔗种性退化突出

目前作为盈江县当家品种的一些高产高糖品种,粤糖93-159、盈育91-59等,由于种植时间过长,高产性能降低,各种病虫害发生和抗逆性下降。新一代良种甘蔗虽然含糖分高,但产量低,蔗农种植效益无法提高,也难以推广[17-18]。同时,新植成本高,有的农户一经种下,4、5年才翻耕,多年宿根蔗产量低、效益不佳,降低了蔗农的种植积极性。

3 解决对策

3.1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巩固蔗糖产业的支柱地位

盈江县有18万人种植甘蔗,甘蔗收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也是一个依靠千家万户农民种出来的产业化农业,目前没有其它产业可以替代,正确审视蔗糖产业在盈江县的地位、作用和长远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在发展好新兴产业的同时,必须巩固、提升蔗糖产业;继续严抓基层工作,加强产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高度重视和支持蔗糖产业发展;提前谋划未来甘蔗种植用地布局,加大甘蔗间套种政策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确保盈江甘蔗种植面积的恢复;加大政府与企业、蔗农的沟通交流,正确处理好政府、蔗农、企业3者之间的关系,维护政策的公平、公正,使蔗农和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发展[19-21]。

3.2 加大培训力度,多措并举,合力治虫

严格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防早、防小、防少、统防统治、综合防治为原则,加强新型农药技术培训应用力度,实现在不同生态环境及不同栽培制度条件下,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均能达到“可控、可防、可治”的目标,力争在防治技术和防治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3.2.1 农业防治

为害严重的蔗地,甘蔗砍收后应及时深耕深耙,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配合人工捡拾,减少越冬成虫;甘蔗与水稻轮作,通过长期淹水可消灭土壤中残存害虫;7~8月成虫活动盛期,巡回捕杀成虫,减少田间卵量;7~9月人工割除枯死蔗株,取杀其中幼虫,以减少转株为害和压低虫口密度[22]。

3.2.2 化学防治

为害严重地块,每公顷选用3.6%杀虫双、5%丁硫克百威、5%杀虫单·毒死蜱等颗粒剂45~90 kg,与化肥混合均匀,在6月培土时撒施于蔗株基部及时覆土;7月上旬成虫产卵盛期前,用95%杀虫单原粉、48%毒死蜱乳油等600~800倍液叶面喷雾,隔15天1次,连喷2~3次;7月上旬至8月上旬,结合其他病虫害防治,用95%杀虫单原粉、48%毒死蜱乳油等800~1000倍液叶面喷雾防治[23-24]。

3.2.3 生物防治

5~6月培土时,每公顷选用2%白僵菌粉粒剂或2%绿僵菌粉粒剂45~60 kg,与40 kg干细土或化肥混合均匀,撒施于蔗株基部并及时覆土[22]。

3.3 加快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土地复种指数,降低生产成本

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兴蔗”的理念,进一步总结完善甘蔗科技服务体系,加大对蔗农的科技培训,实行宿根铲蔸技术,延长宿根年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甘蔗单产,增加农民收益;大力推广甘蔗间套种技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公顷效益[25]。

3.4 加大甘蔗机械化推广应用力度

甘蔗生产机械化已成为提高盈江县甘蔗糖业竞争力亟需突破的瓶颈问题。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是降低甘蔗生产成本,促进蔗糖产业发展,提高蔗糖产业竞争的有效途径,也是节约人工成本最显著的环节。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及企业应加快引进适合盈江不同地形地块的甘蔗种植、培土、砍收机械设备,进一步完善机械的稳定性及功能,增加无人机防虫除草喷雾设备,调控和完善地膜覆盖等功能;积极组织机手进行培训,提高机手对机械操作的熟练能力,组织形成甘蔗机械化专业服务队伍,统一进行管理;落实、争取国家地方农机惠民政策,大力发展机械化队伍,使盈江蔗糖产业的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26-29]。

2020年全县共推广应用甘蔗种植机5台,旱地开沟挖机34台,截至2021年6月2日全县共种植275.8 hm2(其中旱地挖机开沟种植206.4 hm2,水田机械种植69.4 hm2);推广应用甘蔗铲蔸机82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悬挂式24台,手扶拖拉机悬挂58台),2020年机械化产蔸面积完成1087.13 hm2;引进甘蔗无人机飞防服务队3家,实施飞防作业面积2493.33 hm2;2020年完成机械培土面积3102.47 hm2;引进甘蔗机械收获服务队6家,示范推广应用甘蔗收获机26台,截至2019/20年榨季结束共完成甘蔗收获面积369.63 hm2,平均每台机械完成收获1279.5 t。

3.5 加快甘蔗优新良种的引选力度

选用适合盈江自然条件的抗逆性好、宿根性强、适合机械化操作的高产高糖品种。因地制宜引选优新良种,降低砍运矛盾,按照蔗区早、中、晚熟品种5︰3︰2比例合理布局,从而提高农民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实际生产中在考虑品种糖分的同时,还需考虑甘蔗产量、重力纯度、还原糖等因素,对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高产稳产高糖甘蔗品种,在实行原料甘蔗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基础上,应适当提高良种价格,避免良种与普通品种一个价的局面,使甘蔗良种优势在实际生产中得到真正发挥。以此提升蔗农种植收益和积极性,稳定甘蔗种植面积[30-32]。

4 结语

盈江县要巩固蔗糖产业的支柱地位,必须改变盈江蔗糖产业现状,大力发展甘蔗机械化,重点推广优良品种、优新丰产高产技术及精简化技术,在政策上重点扶持,用好“国家糖料甘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补贴”项目。只有充分认识蔗糖产业在盈江的重要性和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理念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快科技推广力度,降低生产成本,合理规划种植区域,缓解作物争地矛盾,加大优良品种、先进技术、政策的推广应用力度,才是巩固和稳定盈江蔗糖产业的最终出路。

猜你喜欢
盈江盈江县蔗农
Additions to Goniothalamus (Annonaceae) in the flora of China
盈江 中国犀鸟的一片乐土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Trimeresurus from Southwest China(Squamata: Viperidae)
推行订单农业,保障原料供给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种甜的人
对盈江县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对实现盈江县工业园区跨越式发展的思考
盈江甘蔗赭色鸟喙象发生为害与防控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