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院丽
(郑州西亚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在经济危机过后将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增长时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增长率都会有所降低。所以,各国都面临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深刻变化。其中,就业问题一直是个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对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也是大学生这一群体最关注的话题。因此,要求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方面做好指引,如帮助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技能方面的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等等,最终期待实现大学生能够学有所用,靠在上学期间学习的知识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自己能就业,也能创造就业岗位,更好地兴起以创业促就业的创业致富热潮,为自己、为政府实现双赢。
据统计,自2014 年以来,河南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也就是还有不到两成的大学毕业生没有顺利进入工作岗位。如表1所示。
表1 河南省2014—2019 年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2021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0万人以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按以往的历史统计推算,应该会有14 万人之多没办法正常就业,这一情况造成了人才的闲置,也对社会方方面面造成了隐患。就业方面如此,创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从我国当前情况看,一方面,我国有丰富的创业机会,且创业者有较强烈的创业意愿;另一方面,个别创业者往往因为创业能力的缺乏而丧失创业机会,从而被迫放弃创业。大学生创业更是如此,近年来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仍然不减,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特别是一些知名院校的学生,虽然有相对较好的学生创业环境,但是选择自主创业的人并不多,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自主创业人数不到3%。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党的十八大继十七大后再次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在所有的就业方向中,创业是打破就业难题、扩大就业最好的选择方式。因此,鼓励并支持帮助毕业生创业,以促进就业,就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研究方向。
从经济发展的状况可以看出,要想发展经济首先需要创业的发展,再促进就业。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创业的主力军,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但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在创业方面的总体水平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2018 年河南省教育厅的数字调查显示,河南省大学自主创业人数达13 458 人,占当年总毕业生人数的2.3%,其中带动了33 834人的就业,但是该省的人口基数大,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数量比较多,相比之下,创业比率还是偏低,不能很好地带动就业。据中国创业数据分析,以零售业为例,其中创业者的学历中,高中(中专)学历的占35.5%,大专(高职)学历的占28.2%,高中以下学历的占19.4%,而本科和硕士以上学历的共占16.9%。可见创业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大学毕业生者的创业意识和动力还需要持续鼓励与支持。另外,据调查阻碍个人创业的原因中,“资金短缺”的占32.22%,“没有项目”的占24.44%,因惧怕“创业风险”因素的占18.89%。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外在的主要创业因素和内在的次要创业因素的多方面制约,使创业者创业过程中的意志力不够坚强,同时导致创业动力不足,也阻碍了我国以创业促进就业这一战略的实施进程,从而也影响了它对就业的带动效果[1]。
2019 年以来,河南省致力于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做了很多双创工作的推进工作,其中以郑州为代表的各地市纷纷进行双创活动。尽管激励了河南省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也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但是,大多数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类服务行业,如零售批发、餐饮、旅游、住宿等,且主要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而真正的技术类创业类型还比较少,因此这些企业的竞争力相对比较薄弱,对周边的经济带动力也不足。因为创业形式的集中性,导致创业渠道来源单一。据统计,2019 年创业者的主体中个体独资的形式占比大约70%,尽管因为疫情原因这一数据在2020 年有所下降,但可以肯定该省创业活动的项目单一性,这样的情况会使创业就业活动势必会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显得相对脆弱,对社会的耐受性差。
河南省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支持创业就业的政策出台,比如大众创业扶持项目、小额担保贷款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但很多政策在落到实处方面还需要精减一些烦琐的手续和各种限制性的条件,使创业人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的扶持。对很多项目来说,首先需要判定是否符合《小微企业判定标准》,然后需要在一个月之内撰写项目申报书和计划书等,之后需要人社部门审核,这里还需要撰写审核系统等。全部过程需要几十份各项证明材料,几十页的项目申报和说明材料,其中更是涉及自社区到辖区管理机关部门以及劳动社保部门和银行等一系列部门。因此,这一复杂过程给创业者的积极性产生很大打击,使他们不得不用很大的精力来准备各种申报书和评审,对优惠政策推进工作也带来一定的阻碍,没有真正地落到实处。
创业者在企业初创时期,因为资金有限,经验不足,通常感到困难重重,创业心态也不稳定,缺乏一定的自信。尽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政府部门的服务不到位,纵横向的协调机制不够通畅也为创业活动带来一定的障碍。如在横向协调时,创业者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为例,需要去不同的经办单位,而一些经办单位因为工作经费偏低、工作成本高等原因不能很好地以积极的态度来处理这一事项,故在办理手续上带来诸多不便,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十分漫长而困难[2]。在纵向协调时,小额贷款办理的同时,为了确保贷款能够到期及时还贷以及资金有较高的回收率,在保证项目正常经营的前提下,相关经办单位如社保所信用社要进行贷后跟踪帮扶,在这一环节往往会因为上级审批结果反馈的不及时而造成对创业者贷款的跟踪脱节,造成的问题很难追究责任。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成为常态,而我国企业的要素利用类型又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等密集型转变,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逐渐由主动变成了被动。而传统的就业领域对就业需求的刺激非常有限,面对庞大的毕业生大军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形势下,以往的就业模式就显得单一、过时,不能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尽管,毕业生自主创业多数原因是就业压力而导致的被动选择,甚至很多人并不把这种选择作为最优选择,但这已经逐渐对大学生就业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由被动寻找工作变成主动创造工作机会,尽管是由于环境压力导致,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观念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加入而渐渐变成一种普遍的就业思潮,终将对毕业生难就业的现状带来机遇。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成功率相对不是很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对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却相对滞后,因此,急需改变这种现状:
3.2.1 完善师资结构
既然是高校教育中的创业,那么主体还是高校教师。而当前创业师资存在着一大矛盾,即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人不愿意待在教学岗位上,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从校门进校门的,缺乏学校以外就业相关经历,这怎么能够传授学生以真正的创业知识呢?为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高校应选取具有不同专业创业就业背景的人士担任导师,并对这一群体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使之能够担任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学校内部抽出部分教师鼓励从事创业实践,从而使教师在案例教学或举办研讨会时能够带着自己的实践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教师的创业就业能力。
目前我国的教育对口支援主要有三种模式,包含教育部直接组织施行的对口支援、内地省市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以及西部省(市、自治区)组织的大中城市对口支援工作。[1]从支援少数民族高校的政策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国家对支援工作的重视程度。
3.2.2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增设创业教育课程,让创业教育课程与传统的专业教育互相渗透和融合,使整个高校教育过程都贯穿着创业教育,将它融于学生的学习日常。科学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将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营销、管理、公关、商务、法律、会计、税收、经济等内容都收于创业教育系统中,创建一个全新的创业课程体系。一方面,培养创业意识、激发创业欲望,增强毕业生的创业内驱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实现主动创业;另一方面,传授创业知识与技能,并使这一课程体系不受课堂空间、教材、校园等的限制,使理论真正服务于实践,并指导实践[3]。
3.2.3 构建大学生创业扶持平台
首先,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并有一定工作经费的创业教育研究机构来专门管理本校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实况,将来本校毕业生的一系列创业就业教育活动都将与这个部门挂钩,由这一部门来指挥、协调。其次,制订大学生创业导师制度。为有志于创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指导,并对于整合创业过程进行跟踪调查与指导,形成成功的或是失败的案例,并进行整理总结,避免以后学生重蹈覆辙,为了鼓励指导老师积极参与这样的项目,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和奖励。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地区和行业分布极不平衡。因此,河南省要想提高郑州以外地区的自主创业的水平,实现以创业促就业,还需政府部门必要的宏观调控。
3.3.1 打破壁垒
首先是要打破行业壁垒。由于部分行业在生产、流通等方面限制行业外的企业进入,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特别对大学生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限制行业垄断等,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参与各个行业的创业。其次是打破区域壁垒,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都有对新加入的人才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对落户做了严格限制,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当地落不了户,创业活动也受到严重影响。
对毕业生以创业促进就业,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把鼓励创业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把毕业生创业与相配套的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实行一站式办公,政府可以设立一种常设机构来专门管理各项审批工作,加上疫情以来成熟的网上办公系统,完全可以做到一站式审批管理服务。同时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协调成立一个集学校、相关政府部门、金融贷款部门等一体的系统工作传导机制,使创业项目能够从企业的创立到金融资金的支持以及税收的优惠政策等一条龙服务系统,全面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
3.3.3 优化创业环境
政府要为毕业生创业活动提供完善的创业环境,需要在政策方面放松管制和审批权限,在社会上进行宣传并给民众传达支持毕业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整个社会从政府到创业相关的各部门,再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都形成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服务措施、成功创业的典型事例及经验,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积极营造一个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崇尚成功、宽容失败、鼓励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4]。
3.3.4 加大资金投入
毕业生创业最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以往讲授人以渔,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创业先要得“鱼”,因此要“鱼”“渔”兼授。要解决毕业生创业资金困难,政府可以联合工商、金融、教育、保险等各部门建立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的创业基金会、风险投资金等,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在创业初期提供最基本的资金支持。
创业、促进就业以及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三个主体间的协调发展非常重要,只有“三个主体”在责任、目标以及服务上能够做到政府支持、部门协调和全社会参与,才能为创业提供保障机制。
3.4.1 政府部门要责任明确
各级政府要将以创业促进就业政策落到实处,如以成立“以创业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等方式来增加政府的就业服务机构,同时明确职能部门的职责,制定和完善对创业者的扶持政策,加强各部门间纵向、横向的协调,力保能够及时解决矛盾和问题。在设立部门机构的同时,将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效果作为政府年度考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和其他部门一样建立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表彰以及奖惩制度。
3.4.2 要搞好创业的协调服务工作
政府部门要做好对创业从始到终的系列协调服务工作,即从创业的开发、过程的扶持、效果的评审以及后续的跟踪调研等工作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积极支持。如:在开发创业项目过程中,要大力引进并积极为创业者推介好的创业项目,力求符合本区域特色,并且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创业过程中,要积极扶持弱小创业企业,并尽可能设立创业实训基地,吸引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以及建立相对宽松的市场运行机制。同时不忘对创业过程中提供专家咨询评审活动,来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并引导它们的经营走入正常轨道。最后,要对创业者创业活动进行定期跟踪调研、组织创业文化交流以及考察等活动。
3.4.3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以创业促进就业活动本就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要形成合力,在这一过程中各司其职、共同参与、齐抓共管,才能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体,根据河南省产业结构布局良性引导毕业生朝着人们需要发展的产业去开创新的事业,并能创造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创业环境。在政策保障、税务、资金等方面真正能够为大学毕业生的新创企业开辟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不光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对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个很大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