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技术接受模型的数字化非遗传承分析*

2021-07-08 02:18:04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皮影大众数字化

田 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西安 710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象征,而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媒介与突破关键在于传播途径的数字化,非遗在数字科技的推动下能够真正实现其保护的“活”态化[1]。传承必先保护,非遗的数字化能够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永久性保存且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现阶段,皮影艺术数字化项目各类平台建设也在同步开发设计,目前,以数字化再生系统,例如动画、艺术设计、舞台设计;多媒体交互式平台推广,如博物馆概念及体验设计及数字网络游戏平台建立为主要的数字化保护与再生方式[3],肯定了皮影艺术多方面应用于数字动画、服装造型、虚拟现实技术和视觉设计的融合能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应寻求多种应用方式来加强对皮影艺术的保护,推陈出新,延续生命[4]。皮影艺术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成功与遇到的问题,都促进了艺术设计者对非遗数字化传承保护的新思考。

目前,陕西皮影的保护和传承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与考验,加强对皮影遗产保护与传统中存在的困境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和发展思路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5]。如何发扬传承皮影遗产为更好的创造其生存环境的研究,目前相关学术提出了:用现代科技与皮影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利用3D打印技术进入皮影制作过程,通过“互联网+”将其受众对象转移到有欣赏需求的群体上[6];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皮影展示效果的普趣味性,调动多重感官的参与性(视觉交互与听觉交互)[7];借助数字动画技术进行传承,创新皮影艺术元素在数字动画中造型风格、场景设计、制作工艺和视听语言等方面的突破[8]及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发展理念推动传统文化创新设计领域的发展重在研究传统艺术文化的数字存储及扩展应用[9]等问题。而大众对于皮影艺术数字化传承的接受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使用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作为主要理论框架来研究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皮影遗产的相关问题。重点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我国现开发的非遗数字化传承形式中的关键促进因素和抑制因素,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进行数据分析,并验证提出该研究模型的可实施性。

1 研究模型与假设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是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收时所提出的模型[10]。非遗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使用取决于TAM模型中存在的多种社会和行为因素。研究表明,各种社会因素(如社会影响力和促进条件)的相互影响可以显著提高大众的使用行为。TAM模型中包含其他社会变量(潜在作用是促进因素),以及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大众群体的感知。因此,本研究涉及信任(Trust,T)、感知的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PU)和感知的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PEOU)、社会影响力(Social Influence,SI)、促进条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技术焦虑(Technology Anxiety,TA)和使用阻力(Used Resistance,UR)的变量,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人们对数字化皮影艺术接受程度的感知心理。尽管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从多媒体、网络、虚拟现实交互式体验等多方面进行平台建设,重构后的相关产业结合文化传播渗透至博物馆及众多旅游景点,更以城市形象出现在各自媒体中。由于非遗来自民间技艺,根深于传统生活,对皮影艺术的情怀多停留于传统手工技艺,皮影艺术的一些数字化新形式仍受到部分人群的排斥或非完全主动接受。本文在TAM中提出以下相关影响因素。

1.1 信 任

大众接受当代数字化非遗传承很大的因素来源于对于平台和传播内容的信任。信任在促进人们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各种互动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因此,信任成为相互之间维持成功的必要条件。鉴于在研究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使用接受性研究背景下,信任是人们主动选择数字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各线上平台对其网络安全保障和信息传播的真实性要做到持续递进。假设H1:信任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1.2 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

使用TAM模型在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研究中,感知的有用性和感知的易用性是最普遍和重要的决定接受因素。PU是影响信息系统接受与否的关键因素,PEOU是指用户对于新兴技术容易上手程度的使用感受。多个领域的技术接受研究表明,感知易用性是影响人们采用某项技术的重要因素[11]。假设H2:感知有用性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意愿有正向影响;H3:感知易用性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1.3 社会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对用户接受数字化技术的意愿有着显著影响。数字化技术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人们参与的主动性,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多路径传播:线上销售、虚拟交互技术、手机移动端、视频影视推广及无人文创商区等逐步渗透人民生活,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营造了良好的非遗市场氛围[12]。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网络平台文化传播及产品销售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方式。受众群体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反馈意见能够促进皮影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假设H4:社会影响力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1.4 促进条件

接受模型行为意图的另一个直接决定因素是促进条件。促进条件结合了三个基本构造:感知的行为控制、促进条件和兼容性[13]。皮影艺术的数字化广泛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技术提供促进性。使用操作的便捷、获取信息和商品的便捷及二者之间的使用满意度。假设H5:促进条件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意愿有正向影响。

1.5 技术焦虑

本文用到一些其他变量扩展了基本的TAM模型,其中包括技术焦虑。随着科技的进步,探索和理解用户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变得尤为重要。技术焦虑文章可以理解为大众开始使用或开始使用之前从未接触过的数字化皮影技术,例如非遗数字化全新的视觉展厅中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展示、无人销售商区等带来的疑虑与排斥。技术性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在使用新平台或新技术时对传统形式的革新存在着抗击心理。假设H6:技术焦虑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有负面影响。

1.6 使用阻力

通过研究,对非遗传承数字化的消极心理降低了大众接受数字化皮影艺术的意愿。在数字交互皮影的创新下,视觉感受的革新改变了传统继承方式,操作从以往的手工制作转换为数字编辑与触控技术。由于数字化传承的体验性建立在重操控上,对设备保护增加,对应地会缺失体验性。部分数字化皮影艺术只能被观赏而不许接触。如果数字化的传承发展被感疏远,则不会倾向于多次主动探索延续。假设H7:使用阻力对接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有负面影响。基于以上假设,对使用意向进行研究分析。

由于疫情原因及节约成本,问卷采用网络调查的方法,形式分为两个部分:a部分参与者符合基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皮影数字化体验次数的问题;b部分包含该研究模型中提出上网各种因素的问题(H1-H7)。采用李克特量表第5点,在强烈不同意(1)到强烈同意(5)之间振荡。为了验证问卷的有效性,招募了前往陕西各地的游客进行问卷调研,其中对年龄、学历、职业等多方面展开数据搜集。从试点研究中收集到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其有效性,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些具体调整。

使用偏最小二乘法对从网络受访者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假设各决策变量之间的关系。PLS模型主要包括结构模型和度量模型,采用内部信度和有效性度量对结构模型进行分析。PLS算法利用t检验和路径值进行假设验证,在研究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影响使用者对皮影艺术数字化使用意愿的因素。

2 结果及分析

2.1 研究方法及相关指标分析

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参与者总数的40.33%是男性;年龄的受访者在18~55岁;被参与者的52.26%为学士;参与者55.14%属于城镇居民环境,44.86%属于非城镇居民环境。7.82%的参与者每年参与进行2次到5次的皮影数字化体验,此外,有97.53%的参与者能够接受皮影艺术的数字化传承与发扬等。

表1 人口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的数据遵循正态性特征,所有变量的偏度值都在-1~+1的范围内;此外,所有行列式的峰度都在-2.58~+2.58之间。当数据的正态性得到确后认,下一步则确定模型的内在信度、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为了测量数据的内部可靠性,克伦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根据标准阈值0.7进行评估,这是数据可接受的内部一致性的标准[14]。

收敛效度采用提取平均方差值(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组合信度系数(Composite Reliability,CR)和因素负荷量计算,使建构效度的提取平均方差值最小为0.50。克伦巴赫系数a的计算值在0.717~0.877,组合信度系数在0.817~0.939之间变化。计算的指数均高于给定的阈值,数据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因子荷载在0.816~0.945之间波动,而平均值在0.641~0.887之间。因此,收敛标准的有效性得以证实,见表2。

表2 信度分析和聚合效度分析

为了测量数据的判别有效性,确定了交叉加载矩阵和AVE的平方根。行列式的AVE的平方根都大于该行列其他单元格数值,即潜在变量的AVE开根号值均大于构面与其他构面之间的相关系数[15]。表3中的结果证实了测量模型的区别效果好。

表3 区分效度分析

表4表明了该模型是为确定模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设计的。采用标准化路径系数和t统计量,借助Bootstrapping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可以看出,感知的有用性、感知的易用性、社会影响、促进条件和信任得到假设检验的支持。此外,提出的假设检验也验证了技术焦虑和使用阻力的负面影响。

表4 问卷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2.2 相关因素分析

研究基于TAM的理论模型,以确定大众对皮影艺术数字化的使用意愿。图1可以看出,对其使用意向的总体差异的63.56%进行了解释通过这个研究模型。重在探讨影响大众使用皮影艺术数字化意愿的驱动因素及阻力因素。根据研究结果能够看到,感知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影响力、信任感、和促进条件是影响皮影艺术数字化使用意愿的驱动因素;技术焦虑、对使用阻力是影响远皮影艺术数字化使用意愿的重要障碍。此外,得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性影响、促进条件和信任是影响该其接受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技术焦虑和使用阻力会抑制接受。尽管促进条件和社会影响对大众接受皮影艺术数字化有重大影响,但可以看出,仍有部分人群没有体验过皮影艺术数字化交互。通过研究,得出信任是接受皮影艺术数字化发展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因此,对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更高程度的信任可显著提高大众的使用意向。

图1 研究模型

模型分析结果得出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大众接受皮影艺术数字化的重要因素。一旦发现数字化操作是一种易于保护传承和便利使用的技术,他们就有动力去利用数字化交互以促进皮影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因此,皮影艺术数字化建立必须大众对数字平台使用技术的接受程度进行设计,线上平台的提供者必须关注用户的专业需求和易操作性以便有效利用。社会影响也被发现是决定使用意图的因素之一,各类数字化平台的推广和城市非遗文化景观的建设,对大众运用皮影数字化手段起到了刺激作用。信任在于用户对皮影艺术数字化的内容质量和使用效果的信任,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非遗传播和延续。因此,线上平台的提供者应该致力于提高该项目优质体验的筛选和使用舒适感以促进用户之间的信任。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促进条件也是接受皮影艺术数字化开展的重要因素。新冠疫情期间,数字化媒体传播解决了大众获取艺术资源的问题,非遗领域依托在线上开放平台,整合了大量优质艺术资源如“云逛展”、非遗公开课、非遗直播等活动,完成了非遗的保护和传播。数字化革新激发了大量艺术新形式,为今后皮影艺术数字化传承添创了新模式。技术抵抗和使用阻力与使用意图呈显著负相关,在传统的皮影艺术中,部分受众人群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技法,而不是依赖数字化操作体验。不过,从人口统计特征可以看出,近98%的人群愿意接受皮影艺术数字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因此,面临网络时代的覆盖,不断更新数字化体验方法,创新数字交互式模式是推动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结 语

皮影艺术数字化立足平台建设,推行新的艺术体验模式和发展前景,鼓励大众接受皮影艺术数字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互联网平台,共享非遗艺术资源,大众能够自主选择非遗项目,使非遗的内容传播得到有效引导、加强和拓展,此外,还能够让非遗艺术家们和爱好者们凸显其非遗艺术的生活性并与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接轨真正实现非遗与生活相互依存。然而,这些建议的重点不应局限于发展皮影艺术数字化的干预。相反,重点还应放在提高皮影艺术数字化的认知和接受度,强化大众对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推广意识,在非遗文化传播时适当以最大程度整合资源库,有效开拓非遗艺术的数字化交互。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目前皮影艺术数字化的设计和开发。研究结果强调了如何使提高皮影艺术数字化的使用率,让整个艺术过程更有效地进行。通过皮影艺术数字化的支持,传承者应当对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播方法,重新思考非遗艺术设计并做出有效引导,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提高大众对非遗传承保护的主观参与意识。基于本文已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能够广泛地应用到其他非遗项目中以接受数字化提供的平台服务。

猜你喜欢
皮影大众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月光皮影
我爱皮影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不老的皮影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皮影的来历
数字化制胜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