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建设模式研究

2021-07-07 18:03董淑玲魏云海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发展

董淑玲 魏云海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了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建设模式和主要技术,介绍了国内外新型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市的内涵要求,阐述了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建设标准,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鍵词】新型城市;模式;特征;对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15.038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带来了交通拥诸、房价高企、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等问题,降低了城市宜居性,削弱了城市吸引力。2015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实施新型城市建设工程,打造和谐宜居城市。从城市建设规律与趋势来看,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有发展高效便捷的通勤式交通,增强城市产业就业支撑,引导城市紧凑发展和精明增长,建设绿色生态城区和低碳社区,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建设智慧城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建设人文城市,健全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打造韧性城市等。

1、理论与实践

1.1新型城市建设理论基础和模式技术

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既包括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有关理论研究,也包括城市建设的不同模式实践,还包括了城市建设施工的先进实用技术,理论的指导、理念的引导和技术的倡导,共同构筑起了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石。新型城市建设理论主要包括芬兰建筑师沙里宁(1918)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美国规划协会(2000)提出的精明增长理论以及起源于18世纪40年代英国的新城理论等。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新型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主要有TOD模式(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SOD模式(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JD模式(节地畅通模式)、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互联网+”城市建设、公交都市、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CBD)、 购物公园等。新型城市建设技术当前有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被动房、分布式能源、零能耗建筑、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数字化等。

1.2新型城市建设实践与启示

国内外关于新型城市建设有不少生动案例和实践。在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西班牙巴塞罗那政府主导型模式、芬兰赫尔辛基市场主导型、日本东京政府与市场混合模式等具有典型意义;绿色城市建设中,瑞典斯德哥尔摩生态城市、美国波特兰生态城市、奥地利维也纳的步行社区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德国柏林、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奥地利维也纳、法国巴黎的人文城市建设举世闻名,美国的韧性城市建设起步早标准高。我国快速城市化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近年各地涌现出一批新城新区,本文简要介绍三个。一是南京河西新城,组织国内外7家设计单位参与城市设计方案,科学确定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近1/3的土地用来建设学校、医院、文体中心、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了国际化艺术街区、生态型商务楼宇、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等生活元素,实现了工作、居住、商业的有机融合。二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首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致力于发展富有活力的地方经济,为居民提供充足就业岗位,打造和谐包容社区,建设高生活品质城市,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三是青岛中德生态园,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智能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彰显中德合作的国际园区、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促进产业转型的示范园区、推动研发创新的智慧园区、引领绿色生活的宜居园区、实现持续发展的活力园区。

纵观国内外新型城市建设,有四点启示: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正确引导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注重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并从严落实规划;注重法制保障,建立健全新型城市法律法规体系;注重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统筹既有城区和城市新区关系,兼顾城市现状和中长期发展目标。

2、内涵与特征

2.1基本内涵

新型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精明紧凑、集约节约、产城融合等发展模式创新为目标,以交通、能源、建设等技术创新为支撑,围绕“创新、绿色、智慧、人文、韧性”等方向,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建设以人力资源、文化、科技、体制等内源性要素驱动发展,对所在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特质鲜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环保,自然生态与市民生活和谐统一的绿色城市;建设物质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统筹利用,搭建综合信息化平台,实现城市建设管理、城市保障安全等重点领域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共享共用的智慧城市;建设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有力、城市特色风貌充分彰显、城市品质与市民精神相得益彰的人文城市;建设能承受自然灾害冲击并快速应对,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并通过适应来更好地应对未来风险的韧性城市。

2.2主要特征

在发展目标上,新型城市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统筹协调、人口产业设施有机共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互动交织,传统城市则强调城市经济发展和规模扩张;在增长方式上,新型城市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绿色节约发展,传统城市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粗放式发展;在发展理念上,新型城市注重人的城镇化,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传统城市侧重于土地城镇化;在增长动力上,新型城市强调创新驱动和要素高效配置,传统城市依赖于工业化带动;在推进手段上,新型城市依赖于市场作用的充分利用和政府作用的更好发挥,传统城市依赖简单行政化手段;在发展导向上,新型城市体现了地区化导向、可持续导向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的融合性导向,传统城市出现了生态赤字、文化和社会断层以及安全性、稳定性缺失等问题。

2.3建设标准

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和适用技术也各有侧重,对于大城市,T0D、SOD、海绵城市等各种建设模式和技术都可推广,中小城市一般侧重装配式建筑、设施数字化等技术,小城镇建议发展分布式能源等技术。

3、对策与建议

(1)推进规划创新。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各类规划的衔接融合,加强规划管控,实现对城市发展形态和规模的有效调控。增强规划前瞻性和开放度,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充分考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

(2)优化功能布局。加快城市空间格局重组调整,引导各类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推动城市功能核心区、功能拓展区协同发展,完善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健全新城新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促进职住平衡。推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实现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以近业择居为原则,促进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完善城市“就业-居住”空间布局态。

(4)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保障新型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土地运营为基础,大力推广应用各种类型的PPP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完善多元化可持续投融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0

[2]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3,1

[3]李秀辉,张世英.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规划.2002,7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图说共享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图说创新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教师发展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