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加佳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仅仅一周,原有5000多人的起义部队,只剩下不足1000人和48匹马。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率领军队从文家市向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转移。为什么会遭遇接二连三的失败?一路上,毛泽东陷入了沉思。
9月29日,起义军翻越大山来到一个群山环抱,没有地方反动武装的山坳——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次日,毛泽东在协盛和杂货铺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三个:一、整編部队;二、党支部建立在连上;三、建立士兵委员会,实行官兵平等。
“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组织和军队的关系,将一支成分复杂的旧军队改造成了有革命理想的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总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神秘的两天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本打算带领起义军向湘南退却,但中途他改变计划,决定率队进入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
9月27日早上,部队从莲花县城出发,日落时分来到九陂村。这次,毛泽东没有住在师部,而是在村民刘日九家住下。
秋收起义失败后,敌军围追堵截,军中疟疾流行,缺医少药,许多战士对革命丧失了信心,部队中逃跑成风。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赖毅将军回忆: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和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一营一连的一个排就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的机会全部逃跑了,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那时,逃亡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上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面对这种局面,毛泽东感到有必要静下来认真思考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住在刘日九家的两天中,毛泽东不停地找人聊天,交换意见。他找得最多的是第一团连指导员何挺颖。
何挺颖曾在北伐军中担任过团指导员,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很强,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浓,连队没有一个逃兵。短短两天中,毛泽东三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他对如何带军的看法。何挺颖认为:“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对队伍的领导权问题;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建设去考虑。现在部队中党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抓不住部队。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
何挺颖的想法与毛泽东不谋而合。这些天毛泽东心中一直盘桓着一个想法:把党组织建到连上去。之后,毛泽东又与宛希先、张子清、陈浩等干部交流了意见。当他了解到,北伐军只在团一级建立了党组织,营、连一级并没有建立党组织,更加坚定了要打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的决心。
通过思考,毛泽东厘清了部队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一、建制零乱,人员成分复杂,革命动机不纯;二、没有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三、内部不民主,一些军官带有旧军队的不良习气,对士兵经常打骂,士兵缺乏基本权利,官兵不平等。毛泽东决定,对队伍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编。
前委扩大会议
9月29日,部队来到三湾村,毛泽东在协盛和杂货铺住下。第二天,他在杂货铺里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会上,毛泽东谈到三项意见:
一、缩小编制,将原来的一个师缩为一个团,即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浩。
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班、排设党小组,连建党支部,连以上设党代表,同级党组织的书记由党代表担任,拥有与军事长官同等的权力,负责党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
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的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经济公平,破除旧军队雇佣关系。
当毛泽东说完改编军队的想法后,师长余洒度提出了反对意见。他问,把一个师改编成一个团,剩下好多军官往哪儿摆呢?毛泽东说,凡是没有安排职务的军官,全部编为一个军官队,以后扩大队伍用得上。一个棘手的现实问题,轻轻松松就被毛泽东解决了。
10月1日清早,师长余洒度召集部队在枫树坪下集合,对大家说:“现在人员减少了,部队要缩编,从一个师改编为一个团,一个团还不足,改编为两个营……”听到这里,战士们心里说不出的难过。
这时,新任团长介绍毛泽东出来讲话。当时还是小战士的谭政回忆:“人丛中走出一个又高又大的人来,头上蓄着长久未剪的头发,身上穿着一件旧棉袄,腿上却打上一双绑腿,脚上套着一双草鞋。他以和蔼的态度、含笑的脸色,走到部队前面,大家笑容可掬地鼓起掌来。”
毛泽东对大家说:“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他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个军的人,我们现在不止两把菜刀,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参加革命,完全是自愿。现在,愿留者留,不愿留者,根据路途远近,发3元至5元路费……”讲完话后,毛泽东让部下搬来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堆大洋。一上午,只有几十人选择离队,大多数人还是心向革命。
拉不走的军队
“支部建在连上”到底有没有用?在1928年8月便见了分晓。
1928年6月,正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时,中共湖南省委派人给毛泽东和朱德带来两封信,催红军攻打湘南。朱德、陈毅率军出击,结果29团全部损失,28团也摇摇欲坠。此时,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露出叛变迹象。
部队攻打郴州时,袁崇全按兵不动。袁崇全一直在寻找机会把自己手下的6个连拉走,去投靠国民党赣南独立七师刘士毅。二营机枪连党代表何笃才、六连党代表赵尔陆和四连连长粟裕等人发现,队伍走的方向不对,还发现所有路口都被营部换了岗哨。直觉告诉他们,袁崇全可能就要在当晚行动。28团是从南昌起义走过来的主力团,如果被袁崇全带走4个步兵连、团部机炮连和迫击炮连,那损失可就大了。于是,何笃才、粟裕等人连夜将袁崇全不能完全掌握的4个连,悄悄带回军部。
正是因为有“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基层士兵才在最危急时刻选择了站在党这一边。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特别是在连一级,因党的支部建设在连上,党代表更为重要。他要督促士兵委员会进行政治训练,指导民运工作,同时要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而连长在政治上却不易有这样大的作用。”
支部建在连队上,基层就有了核心。各连通过组建党支部,积极培养发展新党员,使党在部队里迅速扎根。后来罗荣桓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一文中总结说:“三湾改编,实际上是我军的新生,正是从这时开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如果不是这样,红军“即使不被强大的敌人消灭,也只能变成流寇”。
后来,叶剑英总结:“南昌起义的部队当中没有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而是把党支部建在团上。这样,党的领导就没有达到士兵,没有达到全部队,所以经不起严重的考验。”
“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确立后,军队面貌大为改变。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明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摘编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