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康复对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

2021-07-07 03:46叶汉森洪杏高陈可锋黄仕健柳明陈文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粉碎性活动度下肢

叶汉森 洪杏高 陈可锋 黄仕健 柳明 陈文婷

作为临床上常见骨科疾病,下肢粉碎性骨折是指骨质碎裂成三块以上,又称为T或Y型骨折,主要致伤原因为直接暴力,创伤严重、部分合并多数损伤,对手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通常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为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动处理,增加了术后关节僵硬、麻木等发生风险[1],多数患者伴随多发伤,由于骨折部位位于干骺端,会累及到关节面,术后容易出现膝关节功能障碍,若处理不当将会导致肢体残疾。文献报道,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缺乏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发生风险[2]。积极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对于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显著。研究收集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60例,旨在分析早期运动康复方案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详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入组标准,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60例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发放随机数字编为不同小组,各30例。观察组:男女病例分别为17例、13例,年龄从21~69岁,均值(43.63±4.02)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8岁,均值(43.53±4.09)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确诊下肢粉碎性骨折[3],患者知情同意,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排除心肝肾疾病、合并其他类型骨折患者[4-6]。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个月在家属协助下进行患肢被动训练,与此同时给予冷疗、电刺激相关治疗,2 d一次,训练3个月。观察组:给予早期运动康复方案,术后3 d对患者被固定关节实施多角度活动,固定复位4~5 d。抬高患肢,消除肿胀;如上肢骨折,行手指的握拳活动,如下肢骨折,行足趾背伸屈趾活动,尽可能多次活动;固定肢体的肌肉,行等长收缩,每次15~20分钟,尽可能多次的收缩;待患者疼痛缓解后,针对固定区域肌肉实施等长收缩训练,每次持续6~10 s,2次/d。术后3~14 d协助患者完成床上肌肉训练,患肢肌肉主动收缩训练,10~20 min/次,3次/d。术后第2~3周指导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同时配合CPM机活动关节,防止关节粘连及挛缩,可较快的恢复功能。术后3~6周形成骨痂后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收缩训练,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增加运动量,适当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指导患者进行伸膝抗阻运动训练,10~20 min/次,3次/d。术后6~8周进行扶拐下床活动,循序渐进,符合患者耐受力,结合康复情况调整训练力度。术后2个月进行弃拐行走训练。

1.4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均对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关节活动度予以评估,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6、CRP水平变化情况,随访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下肢功能评分采用Lysholm评分量表,涉及到疼痛、下蹲、上楼等8个条目,分值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下肢功能越好[7]。IL-6、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关节活动度正常活动范围是在屈曲时,可以屈曲为135°,伸直位为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处理均在SPSS 21.0系统软件上进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下肢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干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CR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IL-6、CRP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下肢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对比()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下肢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对比()

组别 例数 下肢功能评分(分) 关节活动度(°)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62.73±4.31 87.22±4.35 95.32±10.15 107.08±11.41对照组 30 62.79±4.33 75.41±4.34 95.35±10.04 98.28±10.24 t值 - 0.054 10.527 0.012 3.144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CRP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L-6、CRP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 IL-6(ng/L) CRP(mg/L)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0 146.32±21.03 72.23±13.21 56.63±8.13 21.01±3.13对照组 30 147.03±20.89 102.18±12.45 56.59±8.16 36.49±4.24 t值 - 0.131 9.037 0.019 16.088 P值 -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例(%)]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见表3。

3 讨论

下肢粉碎性骨折危害程度高、术后并发症多,一方面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与生活;另一方面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8-10]。以往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关节软骨受损后制度时间超过3 d,容易诱发肌肉组织粘连,建议针对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应尽早实施康复介入训练,以促进患肢功能康复[11]。此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的是早期运动康复训练,结果显示在下肢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改善方面观察组更为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该干预方案的优势及应用有效性。康复训练在早期执行有利于淋巴液、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对水肿症状、粘连等具有预防作用[12-14]。在康复运动干预下,患者从事负重练习,放松肌肉,进行肌肉收缩练习,一方面能够使得钙离子积聚于骨骼位置,另一方面在训练期间产生的机械压力能够直接作用于骨骼,加快骨骼形成,能够避免矿物质大量流失,对其他并发症具有预防作用[15]。术后3周内时可以在床上做一些静态肌肉收缩的练习,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患肢肿胀,避免肌肉萎缩。术后3周后可以适当锻炼骨折处附近关节的活动,同时继续锻炼肌肉收缩。在合理运动方案干预下,肌肉受到应力刺激,可在新生的胶原纤维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排列有序,降低了骨折周围组织退变发生率,在预防关节挛缩、缓解肿胀方面有效果。不仅如此,早期康复运动训练还能够为关节囊滑液向关节软骨的渗透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关节营养代谢,为关节间质细胞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关节生理功能修复,减轻疼痛程度。本研究患者IL-6、CRP治疗后观察组两项指标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2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其良好的预后。综上所述,针对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给予早期运动康复方案,是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关节活动度的有效措施,能够增强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粉碎性活动度下肢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双钢板技术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双钢板在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骨折方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