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军
空气污染问题事关公众健康,加之又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同根同源,因此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热点。2020年是中国蓝天保卫战收官之年,这一仗打得到底怎么样?作为一家长期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的本土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通过环境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见证了大气污染治理充满艰难而又令人振奋的进程。
2011年左右,中国众多城市开始不时遭受严重的雾霾侵袭。当时北京空气污染的问题,不但触发了社交媒体上的大讨论,也被国际媒体报道引发了全球关注。当时一个争论的焦点问题是,PM2.5应不应该被监测和发布。2011年11月,中央政府听取社会声音,将PM2.5监测和发布纳入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自此监测发布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12月,74个城市率先开启每小时监测发布PM2.5和臭氧的6项主要污染物,2013年10月扩展到190个城市,到2014年11月覆盖到380个城市,包括一些县级市也开始了自主监测和发布。
PM2.5的监测和发布,对保障公众知情、保护市民健康,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充分的信息公开,有效凝聚了社会共识,也促使中央政府发布《大气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开启了大规模的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广泛参与。为此2013年3月28日,IPE和阿拉善SEE联合了26家环保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出了污染源信息全面公开倡议,第一条就是希望能够实时发布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这个数据已经有超过十年的时间,可以在各地生态环保局的内网看到,这些数据非常宝贵,应该向社会公开,让公众参与监督。
经过民间积极的建言,包括“两会”的提案,政府部门做出积极回应,2013年7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管理办法》,要求各省、区、市自2014年开始自行监测并进行信息公开。当时约30个省、区、市开始了实时数据的发布,发布载体是各省级平台。鉴于公众获取数据的便利,IPE开发了“蔚蓝地图”APP,在上面汇总了超过4000个空气质量监测的站点,近20000个与水质相关的监测站点,包括土壤监测重点污染源的站点。
“蔚蓝地图”上最特别的数据还是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发布。为便于社会监督,IPE对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处理:超标企业标注为红色,达标是蓝色。基于“蔚蓝地图”APP,公众不但可以便捷获取信息,而且方便一键转发微博,很多环保组织伙伴还给当地的官微发消息,形成所谓的“微举报”。
这样基于数据的社会监督,和一些地方的环境部门形成很好的互动。例如,山东一家大型的上市钢企,2014年在线监测数据显示,污染物常常连续超标,有时甚至超标在10倍以上。IPE致电企业未能得到回应,但是当地居民和环保组织不断地通过微博举报,最终当地生态环境部门要求该企业关停落后产能。仅仅三台竖炉关停就减排二氧化硫2615吨、氮氧化物196吨、粉尘405吨。
这些数据也广泛应用于国际国内的品牌在中国的绿色供应链的绿色采购工作。这其中就包括万科、朗诗等集团借助于这些数据对上游的包括钢铁、水泥等大型供应商,以及家装等供应商进行识别和推动。它的基础是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取得的历史性的进步。2006年“蔚蓝地图”前身“水污染地图”首次发布时,只能收集到2000条企业违规的记录,截至2021年4月,IPE收集的违规记录突破了200万条。
大数据方式的优势是高效、低成本。朗诗集团的副总谢远建在阐述他使用这些数据去管理供应商的体验时提到,这项工作并没有增加他们的成本,反而是帮助他们识别了上游哪些企业存在风险。在秋冬季限停产过程中,他们可以更好地维持一个高效运行的平稳供应链,所以对他们是有所帮助的。
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是对自上而下的政府行动的有益补充。整个大气污染行动计划整体投资过万亿元,形成了强有力的推动;同时2016年起开展的大规模中央环保督察使企业环境合规表现得到提升,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也开始得到调整。
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成绩不但反映在数据上,更反映在每个人的眼中。IPE与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推出“指尖上的环保”公益随手拍活动,通过“蔚蓝地图”APP,收集到带有空气水印的图片逾百万张,见证了雾霾天气的减少,蓝天的增多。而自2018年以来,中国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为外媒广泛报道,也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国际机构的积极评价。
然而,当前大气治理的成效还较为脆弱,一些关键地区还未能摆脱对扩散条件的高度依赖。2020年和2021年秋冬季,部分地区重污染天气有所增加,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也出现了反弹,这背后与高耗能产业在近两年的反弹不无关联。一些地区希望环境管控有所放松,以对冲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2021年“两会”期间暗访河北,发现多家钢铁企业存在重污染天气未按要求限产,甚至存在违规和在线数据造假问题,说明环境执法不能松懈,也反映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还远没有到位。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做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对大气污染治理同样极为重要。作为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方略,双碳承诺将引领中国未来40年的发展路径。“十四五”需要构建“双轮”驱动的模式,按照生态环境部的要求,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原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依靠污染防治“单轮”驱动,“十四五”走入污染防治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轮”驱动,“十五五”后碳减排的驱动轮会愈发重要。IPE为此合作开发了“低碳地图”,在“蔚蓝地图”上呈现各省(区、市)碳排放情况,并在数据基础上,与专业机构合作,研发省(区、市)和企业达峰中和指数,希望为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创造正向激励机制。
通过“低碳地图”数据平台,也凸显出企业在碳核算和碳管理方面的能力严重不足。为此IPE也和专业机构合作发布了温室气体核算平台,协助企业便捷测算碳排放情况。一批国际国内大型品牌已经开始鼓励供应商应用蔚蓝零碳平台的核算工具,开展核算和披露。IPE后续也会推动一系列数字化企业碳管理解决方案的构建,希望能够助力绿色金融、绿色供应链建设。
在经济下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亟待复苏的情况下,平衡发展和保护必须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作为环保社会组织,IPE将继续通过环境大数据和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多方深度参与,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达成“十四五”消除重污染天气的目标,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保护公众健康,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