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小蕊,洪萌,谢艳艳,李权达,石荣先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眼科,河南 开封 475000)
据流行病学统计,白内障是眼科疾病中致盲率最高的一种疾病,主要致盲原因是晶状体浑浊,光线无法进入眼内导致失明。我国该病的高发率与人口老龄化密不可分,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1-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白内障患者从一开始的复明逐渐提高至对视觉质量的要求。1967年超声乳化术首次应用于临床,如今已成为临床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治疗方式,该技术作为创伤性术式,切口构型、大小等因素对眼角膜的损伤程度造成直接影响[3-4]。为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对患者角膜细胞及组织的损伤,确保患者术后的视觉恢复及视觉质量,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标准切口与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果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8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和研究组(微切口超声乳化术),各74例。对照组男35例,女39例,年龄41~74岁,平均(53.72±4.13)岁,晶状体核硬度分级[5]:Ⅱ级35例、Ⅲ级39例。研究组男42例,女32例,年龄41~74岁,平均(53.50±4.31)岁,晶状体核硬度分级:Ⅱ级33例、Ⅲ级41例。两组性别、年龄、晶状体核硬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白内障患者,不存在角膜病变,眼部未进行过其他手术;②患者晶状体核硬度分级为Ⅱ~Ⅲ级;③术前角膜散光度不高于0.5 D;④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6]:①合并角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等其他眼部疾病;②患者术前角膜内细胞数低于1 500个·mm-2;③有既往手术史;④精神疾病或研究障碍;⑤有相关手术禁忌证;⑥中途突出或自然失访。
1.3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术前检查,术前常规检查内容包括视力、角膜内皮细胞、眼科A/B超、眼底镜及角膜曲率等。根据每例患者检查结果针对性选择植入的晶状体屈光度。(1)研究组患者接受微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术前1 h用复方妥卡胺滴眼液对患者扩瞳,术前10 min对患者进行局部表面麻醉。手术开始,撑开患者眼睑,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在患眼角膜散光轴水平位置距角膜缘后2 mm处做一长度为1.8 mm的巩膜隧道切口,在切口与透明角膜相距1 mm处刺入前房,用穿刺刀做一辅助切口,将透明质酸钠沿辅助切口注入,做直径5 cm左右的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后进行劈核,进行超声乳化,超声乳化参数:超声能量低于30%,流量35 mL·min-1,压力300 mmHg(1 mm Hg=0.133 kPa),灌注瓶高度100 cm,超声乳化完成后将残余皮质吸除,把透明质酸钠注入囊袋及前房,植入晶状体,将晶状体调整至适宜位置后吸除囊袋及前房的透明质酸钠,将灌注液注入,取出开睑器,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对患者术眼进行覆盖包扎。(2)对照组患者接受标准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超声乳化参数、手术方法及术后包扎与研究组相同,角膜隧道切口为3.0 mm。
1.4 评价指标(1)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等手术指标。(2)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视力变化,将患者视力值换算成logMAR视力值[7]。(3)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角膜散光情况,采用矢量分析法计算患者术源性散光度。(4)术前、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细胞检测仪测定患者密度。(5)并发症发生情况。
2.1 手术情况两组超声乳化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超声乳化能量、超声乳化时间比较
2.2 视力变化两组logMAR视力值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术后1 d、1周、1个月logMAR视力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2.3 角膜散光情况两组角膜散光程度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术后1 d、1周、1个月角膜散光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2.4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时间、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术后1 d、1周、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个·mm-2)
2.5 术后并发症研究组术后未发生后囊膜破裂、前房积血及眼内炎等,对照组出现1例高压眼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我国白内障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有年轻化趋向,临床主要通过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改善患者视力水平,该手术能够使患者获得较好的视觉恢复效果,减轻术源性散光及术后并发症[8-9]。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术后会因一些眼内操作对患者角膜内皮造成损伤,导致内皮细胞减少,微切口手术相比于传统的小切口手术创伤更小,对角膜损伤更低。角膜内皮细胞是维持角膜透明性的重要因素,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会导致角膜水肿、角膜厚度增加、角膜屈光度改变,故角膜内皮细胞在角膜的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术后的早期视力恢复[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超声乳化程序相同,超声乳化能量及超声乳化时间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logMAR视力值无差异,术后1 d、术后1周研究组logMAR视力值小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为研究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较轻。术后1 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研究组角膜散光程度较对照组轻;两组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差异,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研究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研究组术后角膜损伤小。这可能为两组超声乳化程序相同,但超声乳化能量和时间存在差异,微切口更易保持前房的稳定,且降低了手术操作、手术器械等因素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齐世欣等[11]研究表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一种创伤性手术,会导致角膜内皮损伤,造成内皮细胞丢失,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效果优于标准切口,因微切口创口较小,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更小,更利于维持前房稳定,减轻术后角膜散光程度,与于琼等[12]研究结果相符。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后囊膜破裂、前房积血及眼内炎等并发症,对照组发生1例高压眼,经对症药物治疗后恢复,表明两种手术方式都是安全可靠的,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标准切口与微切口对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内皮细胞均有影响,微切口创伤更小,对内皮细胞数量及功能影响较小,能更好地降低术源性散光程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