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读科技博览文章,能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又能积累我们的写作素材。就内容而言,科技博览文章表达严谨、精准、翔实,尤其是体现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作为素材运用到作文中来阐述各种社会问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不过,这类素材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罗列,生硬地搬套、枯燥地叙述,而要灵活运用,才能让作文更出彩。
如何在作文中灵活、有机地运用科技博览中积累的素材,以下几点可供你参考。
NO.01善于提取主题,化叙为议
科技博览文章大多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为的是将某一专业知识介绍清楚。而我们在将这些知识作为作文素材时,要根据文章的主题思想,将一种科技知识或现象迁移到写作话题中,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议论的方式,再辅以适当的感情色彩,这样就能使这类素材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既能论证观点,又能让文章具有新鲜感。先看这一片段:
法国某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色的金盏花,面对如此悬赏,众多人员中有一位60岁的老太太也想试一试,但这一举动并没有获得她的儿女们的支持,毕竟老奶奶年纪大了,儿女们都不看好她,瞎折腾什么呢,好好休养不好吗,凑什么热闹呢?
老奶奶没有灰心,也没太在意,就当自己养养花也好。于是她决定一个人试试看。
她撒下花种,花开时,精心挑选出颜色最浅的花,种子成熟后就把它们收集好,老奶奶就这般,春种秋收,四季循环,一年又一年,苦心人天不负,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白色的金盏花。
(摘自毕淑敏《白色的金盏花》)
该片段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白色金盏花的培育过程——毕淑敏援用这则来自科普文章说明人工选择对于植物发展进化的意义的故事本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同样,这则科普小故事也被一位考生援用到了2020年江苏高考作文中,但其用意和含意都有了根本的变化。请看这篇文章的一个片段:
当抖音、头条等智能软件不断给人类推送同类的信息,甚至跳过“同气相求”,直接进入“同声相应”的交流时,人类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信息塑造。就像我最初因一时的好奇而选择了白色的金盏花,但智能推送就如同那位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地选种培育的老奶奶一样,为我持续筛选、不断放大了这种选择,让一次偶然产生了长久的影响,让我的世界最终变成了“一片雪白”,从此再无姹紫嫣红。
人之复杂,终其一生都在思考拓展和认识自己之间矛盾却统一来回切换,于是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我们本希望大数据成为加深思考和自我认知的工具,却在潜移默化中被大数据困在了“茧房”中,当主动寻觅变成了被动接收,同气“相”求变成了同气“推”求,我们究竟是“更会思考”的芦苇,还是“被剥夺思考权利”的芦苇呢?
(摘自江苏考生《被推送的“白色世界”》)
在这篇作文里,“白色金盏花”成了“我”的“偶然选择”的象征,正因为“我”的一次“偶然选择”,“我”的世界从此“一片雪白”。作者借这个故事阐释了自我选择对于我们未来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同声相求”的弊端:世界丰富多彩,我们也应兼容并包。
NO.02注重形象表达,化虚为实
许多科技博览文章中常常会附有各种数据,数据虽然有清晰准确的一面,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深刻地理解数据所体现的意义,那么这些数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模糊而乏味的概念。所以,在这类素材的运用中,我们不妨采用化虚为实法,尽量避免枯燥、单调的数据的大量出现,而用生活中那些普通人可以感知的形象化语言来描述,让读者产生共鸣。
我们还是先来看一篇科普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这里面有不少的数据运用。请看:
宇宙中到底有多少种黑洞?
科学家认为,根据不同大小可以分为恒星级黑洞、星系中心超质量黑洞和原始黑洞。大质量恒星在引力坍塌后形成的黑洞就是恒星级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而那些质量是太阳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倍的是星系中心的超质量黑洞;此外,宇宙中还存在很多小型黑洞,它们被认为是在大爆炸时形成的质量很小的原始黑洞。
报道指出,目前的理论普遍认为,在大多数星系的中心都存在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还有成千上万的恒星级黑洞。已知距地球最近的黑洞在大约1000光年以外。
(摘自科普文章《黑洞是什么?怎么识别?》)
这段文字以一连串具体的数字介绍了黑洞的种类、质量和已知距地球最近的黑洞与地球的距离,属于平实的说明。一位考生别出心裁,将这样一些天文知识运用到了自己的作文当中,巧妙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各种“明星”在“坍塌”后造成的巨大的“负能量”:
在浩渺的宇宙空间,有一种黑洞,它们本由恒星在引力坍塌后形成。当它们还是一颗颗健康的恒星时,光芒万丈,温暖慈祥。可是一旦引力“坍塌”蜕变为黑洞,便会化身为一只只贪婪的怪兽,随口吞没它们曾经的死忠粉——那些曾经追随它们没日没夜围着它们转了数万万年的行星卫星,一起堕入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暗夜。
再看社会上,诸如此类的“明星”蜕变为“黑洞”,然后吞没“行星”“卫星”的例子难道还少吗?想一想,这是一件多么可怕复可悲的事情!我们的追星一族,警惕啊!
(摘自广东考生《当“恒星”蜕变为“黑洞”》)
这位考生将恒星蜕变为黑洞并形成巨大引力吸附周边天体这一天文学知识借用到了自己的作文之中,以此来比喻社会上某些明星在蜕化变质之后对其粉丝造成的恶劣影响,进而呼吁追星一族须心存警惕,与明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写,形象生动,发人深省。
NO.03领会知识要义,灵活使用
许多专业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免深奥难懂,而科技博览文章好就好在能将晦涩生僻的知识用文学的手法加以表达,具有科普性、文学性和趣味性,使之通俗易懂。我们在充分理解了某个专业知识后会发现,有些知识点甚至还带有某些哲理的意味,我们完全可以拓宽它们的使用范围,将完全属于科技知识的某些定律、原理运用到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上,而且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来读一则科普文章的片段,体味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为“毛毛虫实验”:
他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還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法布尔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的习惯转向去觅食。后来,科学家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着“毛毛虫”一样的毛病——亦步亦趋,不思进取,最终山穷水尽。江苏一位考生由“毛毛虫效应”想到了社会上固守套路的人,或是由固守套路的人想到了“毛毛虫效应”: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后来被人“翻新”成了这样:“其实地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没了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只有“走”才会有“路”;“翻新版”的鲁迅语录则强调的是如果大家都不思开拓,挤在一条路上,只能将路越走越窄,最终无路可走。
这就像法布尔做过的“毛毛虫实验”,大家一味坚守前人的套路,纵然最美味的食物就在身边不远处也无意顾及。前人的套路,套住了人们的脚步,套住了人们的目光,套住了人们的思维……让人们无暇他顾,最终路路断绝!
这就是守旧者共同的悲剧。
(摘自江苏考生《守旧与创新》))
这位考生看到了“毛毛虫效应”中蕴蓄的“社会意义”,所以在自己的作文中援引了这则论据,并对其作出了全新的解读,既有深度,又具新意,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阅读科技博览文章,积累最新科技知识,等于帮助我们探得了一个素材的富矿。想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新鲜感和时代感,更丰富多彩,我们不妨多搜集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