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最没存在感的一位?杨炯:我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2021-07-06 13:40金陵小岱
意林·作文素材 2021年8期
关键词:不平王勃知己

金陵小岱

【适用话题】诗人 怀才不遇 与自己和解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杨炯常常是最不显眼的那一位,他没有王勃的少年得志,也没有卢照邻的千古名句,也没有骆宾王惊天动地的豪侠义气,今天人们比较熟悉的他的作品《从军行》,也只有一句常被提起:“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不过,初唐四杰中不显眼的诗人,仍然是个有故事的人。

神童光环:11岁给皇帝做顾问

杨炯幼年就聪颖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五年(660年),十一岁的杨炯就被召集到弘文馆。弘文馆是李世民创办的一个作家协会兼国家图书馆,召集了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等大咖。杨炯童年时期所作的诗文就颇具刚健之风。当年诗坛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宫廷诗风,重视诗歌的音律,杨炯却与宫廷诗派划界限,以诗歌抒怀,情感真挚,开拓了大唐的新诗风。

怀才不遇:难免中年焦虑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杨炯补秘书省校书郎。对官职不满的杨炯,郁郁寡欢,望着天空,写下了一篇《浑天赋》。“天有北斗,杓携龙角,魁枕参首;天有北辰,众星环拱,天帝威神。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陈。”字里行间,无不透着那些不平,那些愤懑,那些郁郁不得志。

即使不受重视,杨炯却仍然心系国事。唐仪凤年间(676—679年),太常博士苏知己上表朝廷,建议公卿以下冕服制度重新议定。此时杨炯写下了《公卿以下冕服议》,回顾了古代典制,指出苏知己的建议为不经之论,皇帝看了,没有采纳苏知己的建议。历史上短短的几笔,却是杨炯在秘书省沉郁六七年的点点星光。

从此,我便是杨盈川

唐永淳三年(684年)九月,杨炯受到了伯父和堂兄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的株连。垂拱二年(686年),被贬谪到四川梓州;如意元年(692年),出任盈川县令。郁郁不平了一生的杨炯有了“既来之,则安之”的释然……

他现在所拥有的是盈川这片土地,还有这里的百姓。他发誓要改变当地贫困的现状。他爱民如子,恪尽职守,传闻他所到之处,庄稼的害虫就会被白鸟吃掉,粮食丰收,六畜兴旺……这个说法足可见杨炯深得百姓的拥戴。最终,杨炯卒于任上,被百姓称为“杨盈川”。

杨炯人生最后的一年里,他终于懂得所谓的建功立业,其实并不一定是要“宁为百夫长”;他在盈川的一年,郁郁不平都被埋在脚下的土地中,生长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庄稼。

(张晓玛摘自《北京青年报》)

【素材任意门·耻居王后】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四人难分伯仲。但杨炯曾说过“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令人不解。有人认为,杨炯这话不单指诗文。王勃曾在辅佐沛王李贤时,写了《檄英王鸡文》,给唐高宗看见了,大怒,认为王勃不阻止王爷玩斗鸡,还助纣为虐,因此把他逐出王府。后来,王勃又“走后门”,在朋友的帮助下任职號州参军。其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罪。出于私交,王勃便將曹达匿藏起来。后又怕走漏风声,竟杀了曹达,因此被判了死罪。后幸遇大赦免死。杨炯对官场伪善做派常有讥讽,不满王勃作为,也合其性情。

猜你喜欢
不平王勃知己
少年王勃
前路有知己
Cycling in America
蜀中九日
“西至昆侖東至海,期間多少不平聲”
不平的镜子
咏费城自由钟
高适同路逢知己
一字千金王勃
人生难得一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