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敏
人物时事速递 >>
2019年,新华社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为国际通讯社,在北京冬奥会各个场地都要安排记者进行赛事拍摄,其中包括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地。彼时,“中国还没有能滑雪采访的记者”。为了让这句话成为“过去时”,新华社从2019年12月开始,陆续将十余名文字、摄影记者和技术人员送上滑雪场,进行专业的滑雪训练。经过近30天的训练,十余名来自国社的“业余选手”,最终达到了ISIA七级(点杖回转)技术水平认证,可以穿上雪板、扬起雪杖,在30度的雪坡上自如地“风驰电掣”。“备战冬奥报道,新华社做了全方位的准备和努力。”新华社体育新闻编辑部主任许基仁说,“作为新华社记者,不仅要在现场,还要离运动员更近。滑雪板就是我们的一把钥匙。”
人物素描 备战冬奥会
王沁鸥是一位从小练习篮球、参加过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年轻记者,却在滑雪场遭遇了“滑铁卢”:“整整两周,我都是在摔跤中度过的——侧摔、翻滚摔、四脚朝天摔,总之就是摔。”白天在雪地里“摸爬滚打”,晚上回房间里“偷师学艺”,王沁鸥看了很多滑雪教程和比赛视频,琢磨滑雪技巧。“要不是为了冬奥会,我早就放弃了!”
曾经参与过雪上项目赛事报道的新华社记者杨帆说,不会滑雪,就只能賽前坐缆车、爬山,到指定位置后再挨冻几小时完成赛事拍摄。而一些外国同行,肩扛相机、脚踩雪板,雪杖一扬,直接从赛场滑到新闻发布厅,采访时间更充分,还能更及时地处理赛事照片。曾向会滑雪的外国同行投去羡慕一瞥的杨帆,如今也成了带着雪板去采访的记者。
【微写作范文示例·专业】作为报道冰雪运动的记者,既有对特殊赛场的陌生感和边界感,也遭遇前所未有的采访障碍和困难,如何投入专业性如此强的比赛报道中来,必须自己先练就一身好本领,以便更高效地工作。为了更走近运动员,更懂得冰雪运动的魅力,对冬奥赛事的报道更专业、更生动,新华社的记者们苦练技能,咬牙坚持,用专业的态度做到了!
【其他适用话题】敬业爱岗 追求卓越 不怕困难 提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