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阳刚正气 成自洽之文

2021-07-06 03:46仲彩燕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脉考题作文题

仲彩燕

2021年湘、粤、闽、苏等八省市联合举行新高考适应性考试,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题材,拟制了下面这道作文题:

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危急关头,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奋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先后有二百九十余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十九万七千多名英雄儿女献出宝贵的生命,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三十多万名英雄功臣。中华大地,万众一心,支援前线。历时一年的捐献武器运动,募得的捐款可购买3700多架战斗机。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

校团委举行“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这道作文题一问世,就给今年将参加新高考的师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大家一致赞誉它格局大、境界高,字里行间流淌着阳刚正气。而同时,考题也给大家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这类大背景、大视野、大事件、大跨度、大主题的作文题,怎样才能写出逻辑自洽、有一定个性的高质量考场作文?

其实,这一类以“大”为特色的作文题的命制,并非从这次模拟联考开始。回看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真题,2017年全国Ⅰ卷的“向外国青年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2018年全国Ⅰ卷的“世纪宝宝中国梦”、2020年全国Ⅱ卷的“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和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等作文题目,均可列入此类。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2019年全国Ⅱ卷的作文题: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道高考作文题,集中体现了立足于宏大历史背景来命题的特点。命题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头看,是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和中国人民已经走过的100年;向前看,时间则一直延伸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2049年。然而,由于自身认知经验的匮乏和心理准备的不足,也由于未曾接受过如何应对这类宏大背景考题的指导,考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常常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只能泛泛而谈、草草完篇。或是观点不明,如雾里看花让人不明就里;或是大而无当,不能深入事物的本质;或是堆砌事例却方枘圆凿,论据与论点不相匹配;甚至还有人邯郸学步,照抄时文而丢失了自我。以笔者所见,这次模拟考试中重犯这些错误的同学也很不少。所有这些,都是写作不能实现自洽的表现。自洽,简单地说就是行文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不自相矛盾,不重三倒四,不中途易辙,能够在合乎题意的前提下,流畅、清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怎样才能写出自洽的文章?笔者有以下建议:

(1)认清新试题特质,重视积累学习

当今的高考试题,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奋斗精神。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侃侃而谈,所以,学习历史、抚今思昔是题中应有之义。党中央已发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总书记要求全党“学习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學史,无以言。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抗美援朝战争史是其中的辉煌篇章之一)、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考生都应做到有基本的了解。

(2)认真审读题目,准确把握材料意旨与任务要求

还是以八省市联考作文试题为例。命题人其实是很为考生着想的。担心大家对抗美援朝史不够熟悉,因此材料中用了200多字的篇幅概述这段历史。其中,既有战争的起讫时间,也有我方参战人数、牺牲烈士、涌现英模的具体数据,又特意点出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杰出英雄的姓名。考生完全可以依据这些提示唤醒自己的积累,确定自己进行写作的题材。同时,命题人又规定了“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征文主题,“铭记”意味着对“过往”的回望,“挑战”应对的则是当下和未来,“迎接”意味着对“未来”态度的主动、积极、从容。这也是在提醒考生,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复述、回忆历史上,还要思考历史对于今天的意义,思考如何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为今天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毫无疑问,抗美援朝战争中所体现的万众一心、不惧霸权、彰显信念、体现忠诚、弘扬正义的精神,都是21世纪的今天所必需的。这道题目是如此,其他的题目也各有自己的关键信息,比如“向外国青年介绍你所认识的中国”考题列出的12个关键词,“世纪宝宝中国梦”考题所列出的关键时间节点,“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考题所引用的古今诗文名句等,都是很好的切入主题的抓手,只要利用得好,都是写出佳作的路径。

(3)选用适切的方法

一道作文题,针对的是成千上万的考生。在阅读共同的材料、遵守共同的规则要求的前提下,考生还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到完成写作任务的具体路径。舍此,则无法写出自洽的文章。具体说来,应该做到:

①有独特的视角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历时两年多的浴血奋战,涌现了30多万名英雄功臣,近20万名烈士,而我们只有800字的篇幅,是不可能把所有的一切都写出来的。所以必须选择自己独特的视角。即使从概括的意义上说,抗美援朝精神也有着它的丰富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勇于奉献精神、敢于亮剑精神、忠诚服从精神……每一种精神都只写一段话,恐怕也很难将其穷尽。其实,选好了视角,是不必面面俱到的。我们可以写一个人(比如黄继光)、一件事(比如上甘岭战役,或是魏巍笔下的那场松骨峰战斗)、一种精神(比如革命英雄主义的敢于亮剑的精神),甚至是一首歌(就是那首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或是人人耳熟能详的《我的祖国》),视角独特,以小见大,同样能把主旨表达得鲜活、明晰而深刻。

②有自洽文脉

一篇文章,主旨要显豁,文脉要清晰,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比如这次模考的一篇好作文《精神的火炬》,文章称抗美援朝英雄人物所彰显的爱国精神为“精神的火炬”,先描述其表现,揭示其意义;行文中又把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相互联系对比,既写出其不同表现,又指明其共同本质,指出这支自古以来用民族血脉点燃的“精神的火炬”,自会“激励自己,烛照后人”,光耀千秋,彪炳史册。文章一脉贯通,绝不旁逸斜出,读来给人酣畅淋漓的感觉,自然就得到了上等的分数。

但是,在模考习作中也出现了多种文脉不能自洽的现象。其一是泛化概念,随意扩大考题材料中关键词语的外延。如征文主题是“铭记历史,迎接挑战”,这个“历史”应该是特指抗美援朝的历史,有的同学却把它延伸到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历史,依次写了飞夺泸定桥的红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八路军、皖南事变中惨遭杀害的新四军,还有“宜将剩勇追穷寇”的人民解放军,看似洋洋洒洒,却稀释、淡化了本次征文的主题。其二是中途易辙,多次转换行文主旨和例證对象。如开篇写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朽,后又转向歌颂奉献精神;开篇写爬冰卧雪的志愿军战士,后来却跳转到鲁迅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再跳转到被无端拘留、戴着电子脚镣的孟晚舟女士。内容虽丰富,素材虽鲜活,却无法找出自洽的“文脉”思路。

③有恰切文辞

高考作文的语言,固然要生动、有文采,最好还能有点个性,能引起阅卷老师的“特别关注”。但是,所有这些都应以文意的清晰和自洽为前提。有的考生喜欢在考场作文中模仿西式表达,或是热衷于使用网络语言,还有的以生僻为美、以文白夹杂为偏好,这些其实都是语言不能自洽的表现。2020年高考,浙江省的那篇《生活在树上》,写下了一串串“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之类的句子,引发了社会轰动。我想,不妨将其视为反面的例子,引为前车之鉴。高考作文的语言表达,首先是清晰,不要故弄玄虚,以辞害意。比如,这次模考有考生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我愿以历史为灯,燃未来之光,愿如先辈一样,马革裹尸;以历史为器,筑未来之基,愿以羸弱之躯,垫高民族复兴之基;以历史为桨,弄未来之潮,愿借一腔智慧,掌好时代之舵。”句式很整齐,语汇也丰富,可读来却如鲠在喉,就是因为一味修饰文辞,缺少真情实感,浮泛空洞。按正常的行文习惯,这个意思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可以了,不需要硬凑排比。高考的写作,还是要端正文风,不浮华不绮靡,不虚假不生硬,在自洽的行文中拓展阳刚正气。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文脉考题作文题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追踪考题,晒晒考点
文脉
一道考题的多解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曹文轩说“文脉”
聚焦绝对值不等式热点考题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