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及粤澳合作策略

2021-07-05 11:00欧阳卿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湾澳门实验室

欧阳卿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35)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澳门作为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之一和大湾区西岸区域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深化粤澳科技创新合作、推动澳门科技创新发展,既是推动澳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提升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内容。

1 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与现状

澳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2000 年7 月颁布《科学技术纲要法》,2001 年8 月成立科技委员会,2004 年4 月成立科技发展基金,2005 年10 月签署成立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2010 年开始获批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澳门特区政府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澳门初步形成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迅速、科技领域高端人才迅速集聚、高水平创新成果不断增多的良好态势。

1.1 科研投入力度逐渐加大

澳门特区政府通过设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与高等教育基金、推出“持续进修发展计划”等措施,加大对教育、科研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以支持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根据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1)的统计数据,自2004 年设立以来至2019 年年末,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累计资助项目1 076个,金额合计6.55 亿元;随着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研发投入占澳门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1 年的0.06%提高至2008 年的0.10%,2016 年达0.23%,为近年最高值,2018 年略降至0.20%,比2001 年提高了0.14 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澳门研发投入占其生产总值比例趋势

1.2 高等院校科研实力逐步提升

近年来,澳门高等教育体系发展迅速,成为本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目前,澳门共有10 所高等院校,其中有澳门大学等公立院校4 所、澳门城市大学等私立院校6 所。澳门大学已于2014 年8 月迁入位于横琴岛的新校区,拥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等高素质教师队伍,在芯片、癌症、先进材料、中医药、微电子等领域有深入研究。澳门科技大学的优势学科在于中药质量与创新药物、系统工程、智慧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人力资源与博彩旅游管理等[1]。根据《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2)公布的结果,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 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澳门大学上升至第301 至350 位的区间,在亚洲大学中排名第42 位;澳门科技大学位列第251 至300 位的区间,在亚洲大学中排名38 位。

1.3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澳门共有4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是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在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于2011 年1 月成立,是我国在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药复杂体系的微量活性成分制备与分析技术、中药作用新机制和药物新靶点发现、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快速检测等领域取得了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在澳门大学,于2011 年1 月成立,聚焦模数转换器和低功耗射频晶片两个主要研究方向,是亚洲集成电路设计的顶尖实验室之一。三是智慧城市物联网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在澳门大学,于2011 年1 月成立,是全国首个智慧城市物联网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实验室3)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 年年末获批近30 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超过5 亿澳门币。四是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设在澳门科技大学,于2018 年10 月成立,是我国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行星物理学、行星地质学和行星化学等学科,相关研究项目获得澳门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

1.4 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

根据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orld Bank WDI)4)检索结果,从商标专利申请情况来看(见表1),2019 年澳门专利申请量为38 件,比2001年增加31 件,2001—2019 年累计申请量为1 544 件;2019 年商标申请量为15 363 件,比2001 年增加13 667 件,2001—2019 年累计申请量为156 417 件。以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为例,根据澳门科技大学5)公布的数据,其在2016—2020年间共发表科技论文与论著973 篇(部),获授权专利132 件,其中美国专利33 件、澳洲专利90 件、中国专利9 件。

表1 澳门商标专利申请数量统计 单位:件

1.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优势领域初步形成

澳门着力推动中医药、智慧城市、电子新材料、博彩科技等领域科技创新发展,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领域。在中医药产业领域,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于2011 年在横琴设立,目前注册企业超过160 家,其中澳门企业39 家。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6)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 年年末,澳门共有5 家制造中医药产品的场所,当年实现收益0.73 亿元;共有121 家销售中医药产品的场所,当年实现收益5.56 亿元。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澳门积极建设云计算中心,打通政府部门间数据及提供跨部门应用,目前云计算中心已投入运作;推出“澳门公共服务一户通”账户及手机应用程序,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流程优化及电子化;推进智能交通,提升交通效率;提供更多智能医疗服务,开发第二期电子健康记录互通系统。在优化智慧旅游方面,2019 年3 月澳门推出“旅游资讯交换平台”“旅客洞察应用”“智慧客流应用”等3 个旅游科技项目,其中“旅游资讯交换平台”基于政府云计算平台,收集与澳门旅游业相关的各类数据资源;“旅客洞察应用”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在澳门的旅客群体行为属性;“智慧客流应用”通过算法预测和监测澳门各景点的人流密度。

1.6 澳门与内地科技创新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特区政府与内地相关部门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合作。一是建立合作机制。2005 年10 月,澳门特区政府与科技部成立内地与澳门科技合作委员会,着力推动在中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普及、海洋等重点领域的合作;2019 年3 月,澳门特区政府与科技部签署了《内地与澳门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备忘录》《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联合行动计划》,明确两地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方向;2020 年8 月,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局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关于深化在知识产权领域交流合作的安排》,双方将深化在专利实质审查、发明专利延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二是搭建合作平台。2019 年3 月,澳门大学与珠海市签署《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与珠海市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协议》,在珠海横琴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2019 年8 月,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与豆萁国际投资集团(澳门)控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中国科学院集成电路创新(澳门)研究院,共同推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布局研究及开发;2019 年10 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启用,同时澳门大学还与珠海华发集团成立联合实验室。三是开展联合资助研发。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经费入澳使用已实现,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 个基础前沿类专项全部对港澳地区开放,内地和澳门联合资助研发的规模不断扩大。

2 澳门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优势与不足

2.1 优势

第一,区位人文优势。澳门位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毗邻珠海、紧靠香港,与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便利,近距台湾省。澳门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可以在大湾区内地城市与东盟国家以及葡语系国家的沟通联系中发挥桥梁作用。由于地缘关系,16 世纪中叶以来,澳门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前沿窗口,文化的地域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显著,这为粤港澳大湾区增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辐射力提供了区位人文条件。

第二,经济制度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一个着力点,在于引导人员、资本、数据等高端创新要素跨区、跨境高效便捷流动,加快高端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集聚。澳门是典型的国际自由港,实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国际化水平高,属于独立关税区,实行简单及低税率的税制,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在美国传统基金会2019年度《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排行中,中国澳门居亚太地区第9 位(43 个经济体)、全球第34 位(180个经济体),连续11 年被评价为“较自由”的经济体[2]。由于与全球市场有着历史的、广泛的联系,市场经济运行模式、商业运作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澳门在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领域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粤澳合作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要求创新体制机制,便利广东与港澳之间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回归祖国以来,澳门与广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格局。在口岸通关方面,珠澳口岸实施了“多点报、多点放”通关机制改革和“通关单电子化”两项通关便利化措施,建成了口岸集中查验场库,搭建了检验检疫监管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粤澳游艇自由行开通、澳门游艇进出广东更加便利。在制度规则方面,试行单向认可澳门执业资格,实施澳门导游及领队、建筑领域专业人士在横琴便利执业政策。在产业协作方面,在横琴建立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粤澳共建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在中山加快推进粤澳合作全面示范区建设和青年创新创业合作;在广州探索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在创新创业方面,粤澳共建横琴澳门大学产学研示范基地、广州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珠海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中山澳中致远火炬创新园,发挥澳门高等教育优势与广东创新人才优势叠加的效应。总体来看,粤澳之间通关、规则、产业、青创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创新要素高效流动营造了良好环境。

第四,澳门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需要强化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吸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中葡平台”),是国家赋予澳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定位,也是发挥澳门区位优势、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澳门积极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不断强化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一是沟通联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在澳门创立,一直发挥联系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作用。二是中葡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三个中心,一个平台”(即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中葡经贸合作会展中心、中葡中小企业商贸服务中心以及中葡双语人才、企业合作与交流互动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线上平台提供信息咨询与人才交流服务,线下平台提供优质环境及开展实地活动。三是中葡合作发展基金总部落户澳门。该基金先后投资了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制造业、能源与自然资源等基础设施领域。澳门与葡语国家紧密经贸往来的优势,为大湾区引进国外尤其是葡语国家创新资源提供了坚实的经贸基础。总体来看,中葡平台是中央政府为澳门发展确立的重要定位,也是新形势下澳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适度多元化、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依托与独特优势。

2.2 不足

第一,土地资源不足制约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数据,2019 年年末,澳门常住人口为68 万人,陆地总面积为32.9 km2,人口密度为20 668 人/ km2,比2005 年增长21.5%,约是国内香港的3 倍、国外新加坡的2.6 倍,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总体来看,澳门土地利用几近饱和,土地资源不足、经济发展空间狭窄、科技创新发展的市场需求有限成为制约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瓶颈[3]。

第二,产业结构单一,尚未形成与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回归祖国以后,澳门推进产业多元化取得了积极进展,然而,博彩业“一业独大”的状况未有改善,第二产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依然偏低。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数据,2019 年澳门制造业占其GDP 的比重为0.6%,与2010、2015 年基本持平;服务业占比达95.7%,分别比2010、2015 年提高0.6 个、3.5 个百分点(见表2)。这种服务业“极化”与制造业“空心化”并存的产业结构,导致澳门科技创新转化的市场需求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根据从世界银行WDI 数据库检索结果,2014 年澳门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仅为0.16%,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92 个百分点。

表2 澳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表2(续)

第三,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科技创新实力不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水平研发人才不足。根据从世界银行WDI 检索结果,2018 年年末,澳门每100 万人中研发技术人员为182 人,与香港(315 人)以及国外的新加坡(377 人)等周边经济体的差距较大;另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的统计数据计算,2018年年末,澳门每万人拥有R&D 研究人员35 人,在大湾区11 个城市中排名靠后,低于深圳的222 人、广州的64 人,与肇庆的30 人相当。二是科研投入力度不足。尽管近年来澳门特区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逐步增加,但科研投入占GDP 的比例仍然偏小。根据从世界银行WDI 检索结果,2018年澳门研发经费支出仅占其GDP 的0.2%,不仅低于香港的0.86%,而且低于广东平均水平的2.61%以及深圳的4.34%,与国外如新加坡的1.94%比例差距较大。三是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不足。目前,广州、香港和深圳都建有超过10 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伙伴实验室,而澳门仅有4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或伙伴实验室。总体来看,澳门研发人员与科研投入不足、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缺乏,综合科技创新实力在大湾区主要城市、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中排名较为靠后[4]。

3 澳门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及粤澳合作策略

3.1 促进发挥澳门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

澳门的独特地理区位决定了其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为促进向外发展、加强对内融合,通过引导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增强科技创新发展与成果转化的实力。具体表现在3 个方面:第一,澳门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支点。通过优化澳门与香港以及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创新资源的配置,建立“香港、澳门、广州知识生产—深圳知识转化—珠三角其他地市生产制造”的区域创新合作与发展体系,打造以香港、广州、深圳为引擎,澳门为重要支点,珠三角其他城市为节点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第二,澳门是珠三角西岸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强化与珠海、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的科技联系,将澳门科教研发的优势与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强化澳门在珠三角西岸区域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促进珠江西岸地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分工协作,推动珠江西岸地区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第三,澳门是中葡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依托澳门在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中的纽带、桥梁作用,结合大湾区兄弟城市的需求,协助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泛珠三角省份与葡语系国家乃至欧盟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引导全球尤其是葡语系国家的优质创新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集聚,以此促进大湾区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新形势下,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发挥澳门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特区政府的引领作用、基础性保障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健全以特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的研发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推动区域重点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创新;根据经济发展与产业优化的需求,不断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二是提高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增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加澳门高校在广东省的招生指标,支持更多学生能够进入澳门高校就读。三是支持在澳门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大做强。把握我国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契机,提升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搭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公共实验研究平台;依托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联合打造国际中药材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和国际中药质量标准中心、检测中心;支持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引进国内外一流人才和一流设备,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科学知识传播普及和成果转移中心。四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对接体制。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平台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鼓励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或者有效专利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培育专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高科技创新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效率,发挥好知识产权激励作用。五是推进开放创新。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参与国际经济、产业竞争与合作,积极对接国际尤其是葡语系国家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资本和研发资源,整合利用全球创新创业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国际性重大科学发现、原创技术与高新科技产业。

3.2 深化粤澳科技创新合作

下一步,广东要依托澳门区位人文、经济制度、经贸联系等优势,进一步完善粤澳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携手澳门集聚国内外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在大湾区内转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把大湾区打造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粤澳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的合作机制。由于粤澳在制度、法律、文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地科技合作机制仍需完善,创新资源对接力度有待加强,为此,要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进一步推动在科技人才交流、科研攻关协同、科研资金流通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是进一步扩大广东科技创新领域对澳门的开放,放宽科技创新领域对澳门投资者的准入限制,支持粤澳建立更加开放、便利的创新资源互联互通、跨境流通机制,促进大湾区内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二是落实好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政策,进一步便利科研资金跨境拨付。三是推动科技人员出入澳门通关签注便利,增加粤澳两地科技人员往来的便利性,为激发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人、财、物等要素活力提供便利条件。

第二,推动粤澳合作建设科研机构与科技基础设施。一是借鉴建设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的做法,推动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城市大学等更多澳门高校在珠海横琴办学,以珠海横琴作为粤澳科技合作的主要平台,联合构建粤澳科技研究院和研发、测试、试验大楼以及粤澳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开发基地;二是发挥广东青年创业基地等平台作用,助力澳门青年更便利地在广东创新创业;三是推动粤澳两地机构联合成立创新设计实验室、工业设计研究院、设计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形成集研发、制造、服务模式创新于一体的、资源共享的创新设计集群;四是发挥澳门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强在中医药、芯片、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太空科学与深空探测等领域合作;五是协同建设我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合作平台,支持澳门利用好横琴预留土地深化跨境科技创新合作。

第三,促进粤澳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目前,粤澳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与两地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仍不相匹配,有待深化,为此,一方面要探索建立粤澳专业人才资格互认机制,协同研究确定认证标准、认证方式、考核内容、认证流程等,推进粤澳专业资格互认,同时要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协同,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更多的科研创新专才;另一方面要依托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等平台落实粤澳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全面引进澳门以及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5]。此外,要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第四,构建粤澳科技资源与产业优势相互协同的成果转化链条。总体来看,粤澳科技创新合作缺乏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划与指引,区域创新创业环境仍不完善,尚未形成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良性协同创新格局,尚未建立起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激励机制,技术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有待健全。为此,要充分发挥澳门高校、研发机构的国际化优势与广东高新技术发展的产业优势,联合构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珠江西岸次中心,形成以澳门为龙头,以珠海为基地,以珠江西岸的中山、江门、珠海等城市为成果转化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产业链合作格局[6];要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第五,推动粤澳科技金融合作与发展。科技创新发展与成果应用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此,要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推进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7]。具体来说,一要通过科技保险、创投基金等方式为粤澳两地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二要充分发挥澳门与珠海融资租赁、金融资产交易等特色金融服务功能,推动粤澳科技金融产品与产业对接,构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业务模式创新、技术开发应用的金融支持力度;三要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大湾区创新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原创研发、创新示范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大数据建设等。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回归祖国以来澳门科技创新发展的进程,可以得出澳门科技创新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优势和不足。其中优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澳门一直是典型的国际自由港,文化的地域性、包容性、开放性特征显著;第二,澳门与全球市场尤其是葡语国家具有历史的、广泛的联系,经济运行模式、商业运作准则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三,澳门与广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格局,同时与葡语国家保持经贸合作关系,为促进大湾区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提供了良好环境。不足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高端创新资源不足,制约着澳门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与成果转化。结合上述优劣势分析,澳门应以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重要支点、珠三角西岸区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中葡科技交流合作重要平台作为战略定位,营造鼓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社会氛围,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发挥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广东应进一步完善粤澳跨境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携手澳门集聚国内外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在大湾区内转化,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注释:

1)网站地址:http://www.fdct.gov.mo。

2)网站地址: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

3)网站地址:http://skliotsc.um.edu.mo。

4)网站地址:https://datacatalog.worldbank.org/。

5)网站地址:https://www.must.edu.mo/。

6)网站地址:https://www.gov.mo/zh-hans/entity-page/entity-282/。

猜你喜欢
大湾澳门实验室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澳门歌剧“三联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