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贤,罗玮菁,李海薇,夏 宇,谢 超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未富先骄”等复杂特征,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等问题不断加大全社会的养老负担[1-2]。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成为学界探究的重要问题[3]。在大力推行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等形式的背景下[4],居住环境将成为影响老龄健康的重要因素。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要素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密切相关。居住区户外环境是老年人进行接触自然、社会交往、休闲、锻炼及其他活动的场所[5-6],良好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状况、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压力、保持积极情绪状态等[7-12]。因此,营造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健康效益的居住环境是当前规划、建筑及风景园林学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随着适老景观的受关注程度日益上升,国内相关的综述性文献也开始不断涌现,主要涉及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养老环境、康复花园和建筑环境等。例如,窦晓璐等人回顾了西方老年友好城市的建设现状,并总结了其标准和具体建设案例[13]。于一凡等人基于对国际上老年人宜居环境的研究分布、研究历程和研究要点等进行系统分析,明晰了“健康”是该领域的核心议题[14]。也有许多学者分别系统综述了国内外适老社区的发展趋势[15,16]。在康复景观研究方面,王声菲等人介绍了国外养老环境中康复景观的应用情况,并分析了国内养老康复景观的规划设计现状[17]。孙振宁等人总结了痴呆症患者对户外空间的需求、独立活动性、偏好以及安全性,并系统梳理了美国痴呆症康复花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18]。尽管已有基于不同视角的综述研究,然而针对居住区景观环境和老年人健康关系方面的综述还比较欠缺。同时,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大量开展和深入,因此,十分有必要进一步对该领域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
基于此,为了明晰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健康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以下简称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检索结果,采用CiteSpace等科学计量工具对文献数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系统梳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总结已有研究内容与方法,为国内适老健康居住环境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英文文献数据来源于WOS核心合集,为尽可能覆盖完整的研究领域,通过多次调整检索策略,最终确定以TS=(residential OR neighborhood OR community) AND (landscape OR green space OR outdoor OR garden OR park OR greenness OR nature) AND (elderly OR old people OR elderly people OR senior citizen* OR elderly adult)AND (health OR well-being OR therapeutic OR restorative)作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字段为主题,语言为“English(英语)”,文献类型为“Article(期刊)”、“Proceeding Paper(会议论文)”和“Review(综述)”,时间跨度为“1999-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2月18日,检索结果共725条。
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以“居住区”(或含“住区”、“社区”),“景观”(或含“户外”、“绿色空间”、“绿地”、“景观环境”等)、“老年人”(或含“老龄化”、“适老”、“养老”、“老人”),“健康”(或含“康复”、“康体”、“康养”、“疗愈”、“恢复”、“心理健康”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字段为主题,时间跨度和检索时间同上,检索结果共456条。逐条阅读检索结果,剔除新闻、会议通知等条目,共筛得中文文献365篇。
采用CNKI和WOS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科技文本挖掘及CiteSpace软件对文献进行计量分析。首先运用数据库自带分析工具对国内外文献年度发表数量和国内相关学科领域进行统计;然后利用CiteSpace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挖掘,从学科分布、关键词、文献共被引分析方面进行网络结构分析,以期厘清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研究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与变化趋势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该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受关注的程度,将检索到的725篇英文文献和365篇中文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分析。从发文量和变化趋势来看,该领域的文献数量整体呈递增状态。国外自2002年起已出现相关研究,英文文献数量从2009年开始整体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而国内早期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中文文献数量从2012年开始逐渐增多。总体而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健康环境研究不断增多,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关注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健康的关系。
使用CiteSpace对英文文献的学科领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Public, Environmental &Occupational Health)是国外研究发文量最多的学科,说明该学科在国外该领域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次,老年医学(Geriatrics & Gerontology)、生态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s & Ec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等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学科。利用CNKI的分析工具统计文献检索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国内研究学科领域分布范围较广泛,其中建筑科学与工程占比最大,占68.6%,其次为体育、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
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精炼和概括,关键词贡献分析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文献共被引分析可以对研究领域的分支结构和演变脉络进行梳理,对共被引网络聚类分析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借助CiteSpace得出国内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由于CiteSpace无法对中文文献进行文献共被引分析,因此只对英文文献生成共被引文献聚类时间线网络和结构聚类网络。共现网络分析显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邻里(Neighborhood)、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抑郁(Depression)等方面。网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主要聚类为: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sion)、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绿地(Green Space)、邻里混乱(Neighborhood Disorder)等。国内的相关研究重点主要包括:康复景观、养老社区、适老化改造、园艺疗法、医养结合、设计策略、体力活动等。综上,可以发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老年人健康视角下的居住区景观要素”和“居住区景观环境影响老年人健康作用机制”两个方面。
3.1.1 绿地景观
居住区环境中的绿色空间能够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提供生态系统和环境服务功能,从而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绿地景观指标可分为绿地场地属性、绿地可达性和绿地植被特征等层次。居住环境与老龄健康的相关研究表明,绿地场地属性指标如绿地类型[19]、绿地数量[20,21]、绿地占比[22-24]、人均绿地面积[25],绿地可达性指标如绿地离住处的距离[26,27],绿地植被特征指标如绿视率[28]、归一化植被指数(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29-31]、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32,33]、绿化三维量[34]、植被品质感知评价[35,36]等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表1)。以上研究已经涉及较多老年健康相关指标,如肌电、精神疲劳恢复度、死亡率、心血管发病率、抑郁、积极情绪等。例如,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指出,住处300m范围内平均绿化率高的老年居民的死亡率,比住处周围绿化率低的老年居民低9%[21]。也有研究表明住处有较高的绿化率能够延缓老年人步行能力和握力的衰退[33]。目前研究中多以“归一化植被指数”或“绿地占比”来衡量住区环境中的绿地景观,这些指标不足以全面表达绿地景观的品质,也难以描述老年居民的绿地感知体验与使用效益。因此,应该多采用人视角度的精细化指标,如绿视率、植被多样性和植被郁闭度等指标研究居住区景观环境绿地景观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虽然用于量化研究的环境指标越来越全面,但依然有以下问题尚未解决:绿地景观的空间构成、密度、植被种类、气味、形态等细部特征在何种水平上影响老年人健康?如何科学评价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
表1 居住环境中绿地景观与老龄健康关联性的研究
3.1.2 水体景观
水体景观能够通过提高负离子浓度、降低噪音、促进活动从而影响生理健康,同时具有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消除疲劳等心理健康促进效能,甚至可以创造丰富的空间氛围以支持社交活动[37]。部分文献已经证实水体景观能够有效促进老年人的健康水平[38-40]。Garrett等在香港的研究发现,从家中能看到水景空间的老年人总体健康状况更可能表现良好,经常接触水景空间与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或较低的抑郁情绪有关[41]100。有研究指出,人均水景面积量可以通过降低环境污染、缓解压力和促进社会交往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水景能够在炎热天气时带来凉爽的感受,沿水边漫步、静坐可以降低皮质醇水平,使老年人感到愉悦,但居住环境中水景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促进作用有限[42]。水景宁静、庇护感、辽阔感的特征能够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恢复[43]。但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认为住区户外环境中的水景可能带来危害,水景并非户外活动的必需品[44]11。因此,居住区水景对老年人的健康效益及其认知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3.1.3 感官环境
居住区感官环境是指能够使老年人感到舒适的声音环境、气味环境和风、光、热等环境因素,环境中良好的感官体验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例如研究发现鸟鸣声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愉悦情绪和安静感受[45]。同时,由于免疫力降低,老年人健康容易受到热环境的影响,他们认为良好的通风、避免炎热的太阳至关重要[44]1,并且空间风光热环境的舒适性与老年人休闲娱乐类活动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46]。居住区环境的感官体验营造上,可通过利用空间、视线、色彩、光影来满足老年人的视觉需求;通过引入舒适的自然生境、增添人工声景和消除噪音等方法满足听觉体验;通过香景营造满足嗅觉体验;结合动物、植物、水景满足触觉体验;通过设置可参与的园艺景观让老年人种植可食用的植物,在培养、采摘、品尝的过程中可满足其视觉、触觉、嗅觉或味觉等多种体验[47]。
3.2.1 促进体力活动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导致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和抑郁症等[48]。实证研究表明,体力活动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重要的健康效益,每周步行超过4h能有效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9]。体力活动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和孤独感,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保持良好的认知功能,降低跌倒、高血压、中风、糖尿病的风险[50,51]。已有研究表明,居住区户外景观环境能够通过促进老年人的体力活动,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健康[52,53]。住处附近有绿地的老年人更愿意外出进行活动[54,55]。谭少华等提出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质量层级,发现低质环境仅能支持“必要性”体力活动,而高质环境能够触发“自发性”、“社会性”活动的发生[56]。与老年人体力活动正向相关的环境要素包括可步行性、住宅密度、设施可达性、美观的景色、良好照明等[50]1。同时,居住区环境与体力活动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计促进体力活动的环境。
3.2.2 满足自主需求
随着身体机能衰退,老年人容易感到对生活丧失控制力。对于老年人来说,保持自主独立,不仅指在生理层面上维持良好的机能,随心所愿地行动,而且意味着在心理层面掌控自己的生活,独立解决问题和完成决策[57]。居住区景观的物理特征在支持或限制老年人自主独立需求方面起着重要的干预作用,良好的支持环境能够提升其生活获得感和自信心,并积极影响健康,从而间接降低公众健康服务的压力[58]。目前在社区适老化设计研究方面,大部分仅针对无障碍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多样需求,如休息区分区不合理,对风环境、遮阴、照明环境缺乏考虑等[59,60]。增加老年人的出行选择,提供多种座椅选择,引导参与公众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满足老年人自主独立的需求。
3.2.3 提高社会凝聚力
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是指居民之间的相互信任、社会联系和团结度[61]。社会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机制影响健康:社会参与、社会支持(感知的或实际的)、社会影响(如制定规范)、获取信息和社交联系[62]。例如,社会凝聚力可以通过促进健康相关信息的迅速传播,激发社交和体育锻炼行为,降低消极情绪,影响社区环境的变革,从而改善老年人健康[63]。研究发现,社区凝聚力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抑郁、健康意识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64-66]。德国一项研究指出,有亲密社交网络的老年人更常使用公园,获得健康效益的可能性更高[67]。也有研究显示,居住区环境特征会影响老年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和社会凝聚力,社区凝聚力能够调节邻里环境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生活意义和积极情绪之间的关系[35,68]。
目前,国内外基于循证设计对居住区景观环境和老龄健康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主观测量方法和客观测量方法(表2)。
表2 用于研究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3.1 主观测量方法
目前,对于居住区环境特征的主观测量,大量研究使用由Bonaiuto及其同事开发的居住区主观环境质量问卷(Perceived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dicators,PREQI)[35]83。该问卷包括了邻里环境特征的4个维度:物质(营造与城市规划)、功能、社会、背景。由于居住区环境在促进老年人步行行为等体力活动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邻里可步行性环境量表(The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NEWS)得到广泛使用,测量的环境特征包括:土地利用混合度、街道连通性、邻里设施、步行基础设施、美学特征、邻里安全性等[53]5。前者是一种更为综合的居住环境评价工具,包括对物理与社会层面的评价,适用于关注居住区环境质量多种类型指标的研究,而后者主要侧重于对居住区物理环境可步行性的评估。通过量表来测量对居住区环境的感知评价可反映出居民的体验感受或满意度,但相比客观测量,问卷调查具有主观性、样本认知偏差等问题。常见的老年人健康水平主观测度量表有:正负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35]86、凯 斯 勒 心 理 压 力 量 表(Kessle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Scale,K10)[69]、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70]、老 年 抑 郁 量 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71]、世卫组织5条幸福感量表(WHO-5)[41]102、36 条简明健康量表(SF-36)[72]、欧洲生命质量量表(EQ-5D)等。其中,PANAS、K10、STAI、GDS和WHO-5量表用于评估老年人不同情绪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而SF-36和EQ-5D量表则是多维的健康与生命质量测量方法,可综合评估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相比客观生理指标的测量,主观健康量表测量法具有可操作性高的优点,但无法呈现真实时空维度中即时的人地交互状况和环境健康绩效特征。
3.3.2 客观测量方法
基于已有研究可以发现,居住区环境特征客观测量的数据来源可分为四类,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土地利用类型、道路路网数据、POI数据等),遥感影像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绿地占比等)、街景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风速、湿度、温度等)。地理空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的数据量覆盖广,但同一空间单元的人群共享相同的环境特征,研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同时,由于目前仅能获取开放小区的街景数据,封闭小区的数据无法获取,因此街景提取的环境特征可能无法代表所有类型的居住区。然而,实地调研的数据收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人力,并且难以获取较多的大规模数据。针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客观测量,许多研究采用无创性、微干扰、安全的手段,如测量脑电、肌电、血压、心率、皮电、功能性近红外光谱和眼动活动等[73,74]。
本文综述了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相关研究,可为未来适老健康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对于缓解社会应对老龄化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福祉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1)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大部分研究为相关性探索的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队列研究、抽样问卷调查、横断面调查等方法。国内研究大部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从趋势来看,该领域国内外研究逐渐由定性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在研究内容上,国内的研究起步晚于国外,大部分以适老化社区环境设计研究为主,与老龄健康领域交叉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外研究在探究居住区景观环境影响老年人健康作用机制方面,对景观环境具体要素的深入研究还比较欠缺;(3)在研究指标上,目前虽然用于研究居住区景观特征的指标越来越全面,但大部分集中于研究绿地景观,多采用单一指标或简单指标结合,主观居住区环境的量表评价指标的选取多基于主观经验,缺乏结合主客观测量指标的研究。
综上,未来基于老年人健康的居住区景观环境有必要进一步在多学科交叉合作及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深入,构建更加科学的适老健康居住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或进一步通过定量分析探讨居住区景观环境对老年人健康的内在影响机制。在实践领域中,亟需将“老龄健康促进”理念纳入居住区户外景观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重视提升绿地、水体、感官体验等微观层面景观环境的品质、可达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营造致力于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满足自主需求和提高社会凝聚力的居住区环境。同时,未来还可以结合如便携式生物反馈仪、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新的研究技术与方法,收集海量环境和健康数据,动态评估和管理多尺度下的居住区景观环境以使其适老健康效益最大化。然而,本研究在进行数据收集时所设置的限定条件决定了其结果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只检索了CNKI和WOS两个数据库,未纳入其他数据库所收录的相关文献,导致分析不够全面,未来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加以完善。
图、表来源
表1、表2:由作者根据参考文献整理绘制。